培育产业群体延伸产业链条--提升肇庆市产业发展水平的对策思考□徐金华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市经济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初步形成了门类较多的工业企业和第三产业。
但是,我市产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一直以来严重困扰着我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认真研究分析我市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促进我市产业发展,实现我市经济的跨越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产业不集中、产业链条短、缺乏大产业,是我市目前产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并由此导致了产业发展环境的缺陷与不足,影响招商引资和工业化进程,经济增长后劲不足。
在过去20多年的发展中,我市逐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和生物工程以及饮食饮料、造纸、林产化工、建筑材料等一批工业行业和以旅游、商贸、房地产为主体的服务业。
但总的来说,我市产业发展长期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明显地表现为:工业化程度不高,产业发展水平低;突出表现在:产业不集中,布局分散,产业链条短,缺少大产业,缺乏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产业集群效应差等现象,产业发展呈“小散弱杂”、“有企业无产业”,“产业链条短,产业不聚集”的状态。
在我市的第三产业中,特别是在旅游业、文化产业,也突出地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虽然客观上我市缺乏发展大型重化工业、资金密集型工业项目的良好条件和基础(缺乏重化工业资源和大交通网络,远离大型深水港口和交通大动脉的铁路运输,产业基础薄弱等),但是,主观上,我市产业群体培育不够,产业布局分散,忽视产业链的延伸,是造成我市产业做不大,经济总量小,经济增长慢,缺乏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支柱工业规模小,产业集群效应差,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水平低是直接原因之一。
反过来看,缺乏大产业和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支柱工业规模小,又必然带来产业布局分散,产业集群效应差,产业链条短的现象。
如果说,在改革开放之初,存在这个问题并不难理解,也不显得突出;但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产业发展仍然存在这种状况就值得我们反思。
回顾改革开放20多年我市产业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从“六五”到“十五”,我市经济发展均缺乏明确的产业发展思路和定位,缺乏重点产业的发展规划引导和强有力的扶持措施,即使是有规划和措施,也是停留在口头上,或缺乏可操作性。
产业群体培育不够、产业分散发展、产业链缺少延伸。
“六五”、“七五”期间,我市依托本地资源发展加工业,使工业获得较快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原有的优势产业——家电产业、机械制造和化工工业的滑坡和倒退的现象。
特别是家电产业在珠三角迅猛发展,在肇庆大滑坡,成为肇庆人的心头之痛。
“八五”时期实施“百项会战”、大力发展“三个一”、“三个五”企业,坚持“四走求发展”(走改革求发展,走市场求发展,走外向求发展,走资金求发展);“九五”时期实施“四优”(发展一批优势企业、优势项目、优势产品、优秀经营者)发展战略,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产业发展仍然“小散弱杂”。
进入“十五”时期,大力推进工业化、实施五大战略(如外向带动、梯度发展等)、重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向规模化发展,在优化发展壮大传统工业的同时,加速现代工业发展,重点建设“一区、两园、三基地”。
虽然工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但是,产业发展长期存在的“小散弱杂”和“有企业无产业”的问题已经严重地阻碍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招商引资困难,投资增长缓慢,发展后劲不足。
2000—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长在10%下,2001年一季度经济增长曾一度下降到0.1%。
从上述的产业发展思路和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虽然我市过去也十分注重工业经济的发展,但是,各个时期均注重扶持单个企业的发展,而缺乏规划引导和扶持重点产业的整体发展,产业群体培育不够。
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缺乏产业的内在联系,产业不集中,企业之间和产业之间缺乏产业链条。
产业和企业都停留在分散发展、低层次发展的粗放格局,产业基础不牢固,可持续发展能力差。
如我市汽车配件工业,20多年前,就有市直的缸套、高要的铝压铸汽车配件、四会的连杆、怀集的气门等汽车配件企业在省内占有地位,但是,由于产业布局分散,企业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产品之间也没有任何关系。
各自独立发展,大家互不相干。
20多年后依然如故,虽然各自的规模都有所扩大,但是各自都不能成为大企业,整个汽车配件产业都做不大。
这不禁叫人担心,今天整个汽车配件产业在迅猛发展的时候,当我市周边地区汽配产业飞速发展的时候,我市的汽车配件产业是否重蹈“七五”时期家电产业的命运?又如在发展大企业方面,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两三个较大的企业,但是也因为种种原因,大企业的产业链条短,带动力不强,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要成为真正的产业龙头还需要增强实力,延伸产业链,增强带动力。
与工业发展存在同一突出问题的还有我市的旅游、文化产业。
我市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也是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和历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
属于相关文化产业的旅游业本应是我市的一大产业。
但是,我市过去20多年的旅游业发展,走的是单向发展、孤立发展,就旅游发展旅游的发展道路。
在缺乏工业强有力支撑的情况下,也忽视了产业群体的培育和其他文化产业的支撑和配套。
会展、博览业仍然空白,会议服务业的接待设施和服务水平低下,历史文化资源未能有效的挖掘,文化服务如演艺、游乐业、健康、体育等产业没有与旅游业配套发展。
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的、单一的观光旅游。
产业链条短,旅游产品少。
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低,景区效益差。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牌子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
综观我市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我市产业发展思路和产业发展重点不清楚,摇摆不定,培育产业群体的意识不强,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配套不够,强调和扶持了工业企业的发展,忽视了重点工业整体产业的规划引导和扶持;注重了观光旅游业的发展,忽视了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多种旅游项目的发展,也忽视了相关文化产业的配套发展。
造成产业群体不多、产业链条短、产业不集聚、产业做不大、产业基础不牢固等缺陷。
这些缺陷又导致了投资环境不够优越,招商引资困难,经济总量增长不快;另一方面,产业不集聚,造成城市人口增长慢,城市化水平低,居民消费能力低,服务业不发达。
二培育产业群体、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集聚,是改善我市投资环境、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我市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产业集中是最好的投资环境。
政府引导对产业发展有着先导的作用,政府的扶持对产业发展有着促进的作用。
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浪潮中,在世界产业大循环和“珠三角”产业转移升级的大好机遇中,肇庆要实现跨越发展、加快发展,政府必须加强产业发展的规划引导,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大力培育产业群体,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的集约发展,提升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充分利用我市与中山大学校市合作的产业选择与发展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明确我市产业特别是工业产业和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产业定位和发展目标。
在此基础上,迅速制定我市产业发展的战略性规划以及促进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发展的扶持措施,大力培育产业群体,促进我市产业发展的合理布局、结构优化,聚集发展,延伸产业链,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提高产业的竞争力,迅速增大经济总量。
一、大力培育工业产业群体,延伸产业链条,迅速增强产业的集聚效应(一)积极推动我市知名大企业与世界著名大企业合作发展,做大产业规模,延伸产业链;或以我市大企业为龙头,通过政府扶持,组建企业的研发中心,提高大企业的产品研发能力,扶持本地中小企业与其配套发展,促进我市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联合发展。
(二)外引大企业,带动外部中小企业相应跟进。
通过引进明星企业,引来卫星模式的产业集群。
如广州引进了本田汽车后,带动了几十家的配套企业。
鼎丰纸业落户我市广宁后,带动了多个纸业生产厂家跟进落户。
应该继续强化和推广这种产业发展模式。
(三)积极融入珠三角核心区的产业体系,把“珠三角”核心区的产业链条延伸到我市。
特别是我市的东南工业经济板块,要选准产业,甘当配角,当好配角,使我市东南工业经济板块成为珠三角制造业的配套基地。
(四)以现有的工业园区为载体,通过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投资服务环境,选准产业,争取产业整体引进。
以大旺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聚集基地、广宁林纸生产一体化生产基地和金利小五金生产集聚基地为重点,加强产业发展扶持力度,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带动全市产业的聚集发展、产业集群的形成和产业链的延伸。
(五)以培育专业市场为先导,带动中小企业集群成长。
珠三角成功的专业集群镇很多是在专业市场的带动下发展起来。
我市个别乡镇也有这方面的基础,如四会的玉石一条街,蚬岗的绿色蔬菜——绿色食品,活道镇的优质大米等。
加强产业规划和产业扶持,发展成为专业集群镇是大有可能的。
(六)整合产业资源,优化产业布局。
我市经过多年发展基本形成了三组功能的产业布局。
其中,肇庆中心城区:是新经济、文化、科研、教育和旅游等产业中心,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国内大型的电子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基地和新材料工业基地。
东南部地区:珠三角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珠三角城市群所具备的战略功能,以“珠三角”核心区产业配套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为先导的工业基地;外围山区:广东林产工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和自然生态环境旅游区,是以规模农业为基础、建材工业和林产化工工业为支柱、资源深加工为主导的科技资源型经济区。
从我市目前所形成的三个产业布局功能区看,打造三大经济板块是优化我市产业布局,整合产业发展资源的重大举措。
按照三大经济板块的产业功能,培育产业群体,招商引资,可以明确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和目标客户,增强招商引资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优化产业布局,有利于产业的集约发展。
二、理顺体制、整合资源,构筑和延伸产业链,促进旅游、文化产业集约发展以促进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联合发展为基础,以发展大旅游为方向,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大力发展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会展、博览业、会议服务业、端砚文化艺术业、体育旅游业、演艺娱乐业等文化产业,形成众多的文化旅游产品,(下转38页)延伸旅游产业链,提升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产业层次和水平,促进文化产业全面发展。
重点发展以下三大特色文化旅游:一是以七星岩、鼎湖山和北岭山为中心的休闲度假、会展会议、康体、娱乐旅游;二是以宋文化和包公文化为旗帜的城区西江北岸历史文化区的历史文化旅游;三是以千里旅游走廊主要景区为轴线的生态文化旅游。
大力挖掘、开发端砚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有关端砚文化以及与端砚有关的文化产业。
一是加快端砚文化村的建设,配合旅游业发展,整合全市端砚的生产资源,尽可能形成规模集聚效应,集中工艺水平较高的端砚加工企业和艺术创作人才,展现端砚加工和艺术创作,展销端砚产品。
使我市逐步成为国内最著名和最大规模的“砚石”工艺制作者的集聚基地,艺术加工研究基地、砚雕刻人才培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