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比和百分比单元备课一、教材简析1.主要知识点。
(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和除法的关系。
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整数比。
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体会到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建立比与分数之间的关系,渗透正比例。
要借比与分数关系建立比与除法关系,借助比与除法关系定义比值,渗透相似图形的判断。
(2)应用有关比的知识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
教学时要注意用分数解比例分配问题,用比例分配解分数问题,通过变式加深理解促进应用。
(3)在学生认识了“比”的基础上,通过实例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掌握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的方法,能正确进行互化。
(4)掌握百分率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应用百分率的知识解答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1.理解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能够比较熟练的求比值和化简比。
2.知道百分比的意义,掌握分数、小数与百分数的互化方法。
能解答求百分率问题和按比例分配问题。
3、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关键:1.在教学重要遵循“抓基础、促迁移”的教学原则,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来学习新的内容。
2.加强对比训练,搞清概念之间的区别,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1.比和比值……………………………………………………….5课时2.比的应用………………………………………………………3课时3.百分比………………………………………………………….5课时4.百分率的应用题………………………………………………4课时5.机动……………………………………………………………2课时教学内容:“比和百分比”主题图提问教学重点:提高提问意识,激活学生相关的知识储备教学难点:能够提出有进一步探究价值的问题教学目标:1.能从情境图中收集有关的信息并提出相关的问题,提高提问意识。
2.能从多角度、多层次提出问题,能对生活图景做深层次的数学思考,提出有进一步探究价值的问题,提高提问能力。
3.激活相关的知识储备。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衣食住行(出示情境图)你看到了一些什么?(分区域:衣、食、住、行)二、提出问题: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来提提数学问题吗?试一试:每个区域提一个问题,有时间多可以多提几个,不用解答。
四人小组中交流所提的问题,看一看你们组的问题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汇报提出的问题,同时评议所提问题的角度与层次这么多的问题,能把它们分分类吗?三、分析解决:在这些问题中,哪些是我们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可以解决的?选你喜欢的问题试一试。
汇报解决方法。
有没有觉得有困难的?猜测这一单元会研究一些什么内容?四、准备训练:独立完成书上各题。
校对讲评。
五、小结评价。
教学内容:生活中的比教学重点:建立“比”的数学概念,建立比与分数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比所表达的数学信息教学目标:1.从多角度解读图中信息,建立“比”的数学概念,建立比与分数的关系,理解比所表达的数学信息。
2.知道比各部分名称,比的写法(包括分数形式)。
3.渗透正比例思想。
教学过程:一、观察与提问出示三张图,三个不同的情景,提供的比都是1:4让学生提问:1:4怎么读?它表示什么意思?二、操作与交流1.围绕以上问题展开交流,鼓励学生结合具体情景,说说自己的理解。
可以从不同途径构建和表达:从两个数量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从分数的角度;以函数的观点……要注意澄清与强调:1:4是指两个数量之间存在着1份与4份的关系。
2.读一读,说说各个比的意思。
课本第五页3变化图景:第一幅图:增加一套球服,再说一说两者数量之比,并解释自己所说的比;告诉学生球衣与球裤的数量比为2:3,应该怎么画。
3.写出比,并交流。
课本第五页44.说说你对比的认识比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
比可以用分数形式表示。
写法各部分名称三、练习与应用课本第6页补充:根据所给的比画图(1)()与()个数的比是2:3(2)()与()个数的比是3:5(3)()与()个数的比是3:1()与()个数的比是3:2(4)()与()个数的比是3:1()与()个数的比是2:3第三课教学内容:比与除法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比、比值的概念。
教学难点:比、比值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写比。
2.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并会正确求比值。
3.理解并灵活掌握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是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的联系。
4.通过小组讨论式的学习,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等”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一、观察与提问出示图,让学生提问二、思考与交流1.讨论提出的问题,得出两个数的比可以写成两个数相除的形式,两个数相除也可以写成两个数的比。
2.一枚火箭如果3秒飞行21000米,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怎样?学习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明确: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要弄清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不能颠倒位子,否则比表示的具体意义就变了,比值也变了。
3.实物投影出示图片:问:下面哪张图与图A的形状一样?1、同桌讨论并回答:你的依据是什么?2、师板书如下:ABCD图A与D中,长与宽的比值相等,所以形状一样,叫做相似图形。
图A长、宽的比值和图D长、宽的比值相等,所以形状一样,叫做相似图形。
指出: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相等。
三、练习与应用:课本第9页补充:1、填空:甲3小时走15千米;乙4小时走16千米。
甲程和乙程的比是()比(),乙程和甲程的比是()比(),甲时和乙时的比是()比(),乙速和甲速的比是()比()。
2、判断:(1)比的前项和后项都可以为零。
()(2)小强的身高是1米,爸爸的身高时173厘米。
爸爸和小强的身高比是173:1()3、写出比值是2的比。
4、小明今年12岁,是六(2)班的学生,该班的学生有42位,小明的爸爸今年38岁,在保险公司工作,每月工资1000元,年薪12000元,小明的妈妈每月工资800元,年薪9600元。
她所在的单位有职工24人。
要求,根据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寻找合适的量,说出两个数之间的比。
四、强化总结,延伸结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那些知识?第四课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内容:比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1.使学生明确比的基本性质,并较熟练的运用性质来化简比。
2.经历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推测新规则并加以证明的过程,强化在旧知识中生成新想法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明确比的基本性质,并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比和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思考与交流:1.大家讨论:比、除法与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15:9=□÷□=()()根据上式说说:比与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的( ),后项相当于( ),比值相当于( )。
又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 ),后项相当于( )。
比值相当于( )。
小结:分数是比的另一种书写形式,15:9=915;仍旧读15比9。
又例如:7:5=57读作:( )比( )。
这时的57表示什么?它是不是分数?可不可以化成带分数?为什么?2、回忆“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举例说明。
想一想 比是否存在类似的性质。
二、展开:验证你的想法?(1)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2) 出示:比的前项和后相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比值不变。
2.应用比的基本性质(1)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A. 出示题目,理解什么叫最简单的整数比? B. 学生尝试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7:0.965:43 C.讨论:13,910能不能写成3,911?为什么?(2)谁能概括出化简比的步骤。
A. 转化成整数比;B. 比的前项和后项都除以相同的数。
C.化简比后,得到的假分数的形式的比,不能再化成带分数,分母是1的仍旧要保留。
D.分数比也可以用求比值的方法,求出比值,再写成比三、练习与应用1.完成课本第11页2.讨论: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什么区别?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成下表:5、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第五课 练一练一教学内容:比的基本性质的运用(练习课)教学目标:较深刻的理解、应用比的性质,并能正确的化简比,能化简不同单位量的比,能区别于求比值。
教学重点:正确的化简比。
教学难点:比的两种书写形式。
教学过程:一、基本练习,回忆知识点: 1.化简笔,并求出比值校对,说说方法,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和求比值的区别 二、巩固练习,发现规律:(1) 化简:书第12页2 (2) 反馈:(3)化简下列各比,发现什么规律 51:61=(6):(5) 52:62=(6):(5)71:91=(9):(7) 75:95=(9):(7)131:61=(6):(13) 2311:1311=(13):(23)学生练习试一试总结发现规律:两个分数比,分子相同,结果等于分母的反比。
(4)运用规律化简比21:31=( ):( ) 94:54=( ):( )127:87=( ):( ) 32:21=( ):( )小结:分子不同时,可以转化成相同的,在运用规律化简。
32:21=32:42=( 4 ):(3 )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12的 3-66(4)打一份稿件,小李需要48分钟,小张需要1小时。
小张、小李打完这份稿件所需的时间比是( ):( ),效率比是( ):( )。
2. 强调不同单位量的比化简格式:2厘米:80千米=2厘米:8000000厘米=1:4000000 四、全课总结:第六课 有趣的比教学内容:有趣的比(补充)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从收集的贴近生活的有关数据中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数学。
2.鼓励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不断探索。
教学准备:实现收集亲人的头长、身长、坐高和盘高有关数据,填在表格中。
和测量自己的身高和脚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故事引入:侦破组的王叔叔在一次侦破案件中发现一个25厘米长的脚印,他沉思了一下后果段的说,“嫌疑人的身高大约是175厘米左右。
”根据这一线索很快抓住了罪犯。
同学们,你们知道王叔叔是根据什么推算出罪犯的身高? 2.人的身高和脚常有什么关系? 二、展开: 1、 研究身高和脚长的关系(1) 老师课前请同学们量自己的身长和脚长,下面分小组为单位,一起来研究人的脚长和身高的关系。
(2) 小组汇报:身高和脚长的关系是7:1或者是脚长和身高的关系是1:7。
(3)这个比还可以用什么表示?还可以用71表示。
71是一个分数值也是一个比值。
板书:25:175=(25÷25):(175÷25)=1:7=71(4.)那么,你们根据什么求比值的?谁来说一说?(比的意义和性质)(5)、怎样化简比呢?(比的意义和性质)(6)、小结:求比值和化简比都可以根据比的意义和性质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