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监督的定义
一、网络舆论的兴起与现状
• 互联网已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发源地
•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8次中国互
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我 国网民总数达到4.85亿。中国的网站数,即域名注册者在 中国境内的网站数为183万个。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 从6311万增长到 1.95亿,半年增幅达208.9%,在网民中
第 8章
网络舆论传播
引 论
• 近些年来,网络舆论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事实 上已经成为当下诸多学科研究的热点:无论是新闻学、传 播学,还是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甚至法学都在从各 自的学科视角探讨网络舆论的相关问题。那到底是什么因 素在促使我们如此关注网络舆论问题呢?
一、网络舆论的兴起与现状
• 互联网传播符合舆论多元化的现实
•
知识延伸:
2、网络舆论暴力
• 网络舆论暴力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多数网民 通过网络言语和现实行为对网络最新事态中的当事人表达 非理性的基本一致意见,从而造成人格侵权的不公正力量。 1、网络舆论暴力的主体是多数网民。 2、引发网络舆论暴力的是网络最新事态,包括私人事 件和公共事件。 3、网络舆论暴力的形式是网络言语和现实行为,两者 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网民表达对网络最新事态的意见,是虚 拟空间向现实空间的延续与扩散。 4、网络舆论暴力的性质是不公正。
• • •
•
•
案例:“史上最毒后妈”事件
五、网络舆论引导
• 江泽民曾说过:“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 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网络舆论也是如此,我们应 该正确引导和利用网络舆论,充分发挥好舆论对社会的监 督作用。 • 陈力丹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我现在不想把舆论导向 作为专门问题。舆论导向不是学术,是政治要求;舆论是 自然存在的意见形态,社会的意见是多元的,舆论也是多 元的,非要把社会的意见有目的、有计划的向一种意见趋 同,是不对的。舆论一律不正常,舆论多元才是正常现 象。” • 思考:网络舆论应不应该引导?
• 陈力丹认为,我国拥有世界上独特的媒介制度,即一元体 制,二元运作。“一元是指媒介为国家所有制,二元是指 传媒用国家所有制赋予的政治优势在市场上获取经济收入, 又用这种收入完成意识形态领域需要完成的政治任务。” 在此情况下,中国的大众媒体扮演着复杂的角色,正如 《南方周末》的负责人所说的,办《南方周末》是在解一 道“三元方程”,这三元是:是否符合政策环境、是否符 合市场需求、是否符合新闻人的理想且对得起历史。身处 这样的过渡时期,普通人如果想要进行表达,很难在传统 媒介如电视、广播、报纸、期刊上自由实现。
四、网络舆论的社会效应
• 网络舆论的正面效应 • (1)网络舆论是民意的“晴雨表”,有利于党和政府及 时了解舆情、器”,有利于扩大社会公 众的知情权。
• (3)网络舆论是社会的“粘合剂”,有利于扩大公众的 参与权和公民社会建设。 • (4)网络舆论是监督的“千里眼”,有利于促进透明度 的提高和社会良性发展。
的使用率从13.8%提升到40.2%。
一、网络舆论的兴起与现状
• 网络舆论的超强影响力已经凸显 • 网络舆论第一次引起世界的瞩目始于1998年的美国“德拉
吉报道”。
• 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中,2003年被称为“网络舆论 年”。 • 案例:孙志刚事件、山西省镇平县假华南虎事件、云南躲 猫猫事件、南京天价烟房产局长事件、新余干部出国旅游
三、网络舆论的特征
• 形式崭新、性状复杂的舆论主体。匿名性与虚拟性;泛化 与分散; • 五色杂陈、包罗万象的舆论客体。与社会传统舆论相比,
网络舆论客体远远要丰富、复杂得多,这一新特点的形成
主要是因为网络信息的海量和“把关人”力量在网络传播 中的削弱两方而共同作用的结果。 • 形成迅速、不易掌控的舆论自身。即时性、情绪化。
清单事件、贵州习水官员嫖宿幼女事件、农民工张海超开
胸验肺事件等。 • 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一、网络舆论的兴起与现状
• 网络舆论已经引起官方的重视 • 2003年胡锦涛对一位参与防治非典的一线医生说:“你的 建议非常好,我在网上已经看到了。” • 2004年温家宝总理在看到《互联网信息择要》后,次日便 就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作出批示。 • 继胡锦涛总书记去年与人民网“强国论坛”网友对话后, 温家宝总理2009年2月28日也来到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 与网友在线聊天。仅人民网“有话网上说”栏目开设半年 来,就有17位省委书记或省长回复了网友留言。据媒体统 计,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30个省(市、区)106名 官员,以及23个中央单位的30名官员先后与网友互动。
稳定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 (4)网络舆论有时可能会成为少数利益集团的“宣言书”, 导致网络话语权的失衡。
知识延伸:
1、网络舆论与个人隐私
•
2006年2月,一网友在网上贴出了一组一女子踩死小猫 全过程的视频图片,天涯、新浪、网易等各大网站迅速传 播,立即引起网民的强烈的震动。有网友甚至将虐猫女头 像制成“宇宙A级通缉令”寻找线索。不到6天,被怀疑和 虐猫事件相关的三个人的个人资料被网友公布。 2006年4月,一丈夫声称自己的妻子有外遇并在网上私 自公布了妻子和情人长达五千字的QQ对话记录,痛斥与妻 子有染的“铜须”。随后一网友发布“铜须”的照片和视 频并贴出“江湖追杀令”,短短几天内,追查此事的人数 达到数万。网友查实并公布了“铜须”的真实身份、住址、 电话等个人信息,受到网友的责骂和羞辱。
二、网络舆论的定义
• 所谓网络舆论,是在网络空间产生并传播的、通过对社会 焦点问题关注而产生的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共同意见或言 论。简而言之,网络舆论就是网络空间的舆论形态。
• 网络舆论的舆论主体是所有使用互联网的公众,他们具有
明显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带着“面具”在网络上发言,同 时,网民的个体意识和主动参与传播意识更强,他们无处 不在,对所触及的社会问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 (5)网络舆论是道德“风向标”,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 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形成。
四、网络舆论的社会效应
• 网络舆论的负面效应 导致信息误导和舆论失范。 • (2)网络舆论有时可以成为消解社会凝聚力的“分离器”, 导致社会信任危机。 • (3)网络舆论有时可以成为不满情绪的“导火索”对社会
• (1)网络舆论有时可以成为假信息、谣言的“扩音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