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听课记录
班级:高一年级3班授课人:47中董祥
授课内容:涉江采芙蓉
一、导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荷塘月色》“莲“谐音”怜“,爱怜喜爱的”莲“。
”莲子“谐音”怜子“,就是爱你的意思。
莲,这个美丽的生物也代表了爱情,是恋爱男女常用来传递爱
情的媒介莲别名”芙蓉“,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是与芙蓉有关,
与爱情有关。
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涉江采芙蓉》。
二、文学常识背景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
名氏所作的19 首五言诗。
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写的
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
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
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
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三、朗读(重点)
1. 请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这首诗。
(老师点评)
2. 老师介绍这首诗的朗读技巧。
五言诗在短诗上一般构成二三格式或者二一二格式,本诗采用二三格式断句,但朗
读时可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五言诗在音乐上奇偶相配,富于音乐美。
3.播放配音朗诵。
(老师提前下载好的音乐)
4. 同学齐读《涉江采芙蓉》。
四、翻译诗句。
(老师课件展示内容)
踏过江水去采莲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
远在故乡的爱妻。
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飘流异乡两地相
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五、师生互动,描摹画面。
这首诗看是明了简单,可是这首诗歌中却蕴藏着丰富广阔的想象空间,
那么,同学们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尝试描摹这首诗的画面,可以选其中的一句或几句或全诗。
在这里老师给大家一些提示,可以加入细节描写,比如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景物描写等等
…
我给大家一个例子,供参考一下。
这个季节里,
沿江的芙蓉开的霎时灿烂,
红白相间的花朵竞相争艳着,
时而飘下来的绒球,
好似飞雪,一朵朵轻轻的坠落。
六、分析及赏析
1 主题:表达别离情绪
在古代农业社会里,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密切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夫妻朋友的关系,由于
战争、徭役或仕宦,这种亲密的关系往往长期地被截断。
这就成为许多人私生活中最伤
心的事。
因此,中国诗词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表达别离情绪的。
2 乐景写哀情
诗是在盛夏时节,看见荷花芳草,而想到远在他方的心爱的人。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
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连在一起。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财宝,而是一枝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向好朋友表示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
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这首诗的作者也是在自然中看见最心爱的荷花芳草,就想到把它寄给最心爱的人,头两句写夏天江边花香日暖的情况,气氛是愉快的;作者为着要采荷花,不惜“涉江”之劳,是抱着满腔热忱的。
采到了,心想这么美好的东西只自己独自欣赏,还是美中不足,要有个知心人共赏才好。
可是四面一望,知心人在哪里四面都是陌生的人,不关痛痒的人,知心人却远在他方,这么美好的东西是不能得到他共赏的,我这点情意是不能传到他那里去的!
我们读这首诗,要深刻体会“采之欲遗谁”这句问话的意味。
承上两句而来,它是突然的转折,一腔热忱遭到一盆凉水泼来,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此中有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
它是一句疑问,也是一声叹息。
3、主人公男女之分
古诗有时看来很直率,实际上很曲折。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就是如此。
讲究语法的人们在这首诗里会碰着一个难题,就是许多句子都没有主词,
究竟是谁在“涉江”“采芙蓉”谁在“还顾”谁在“忧伤”说话的人是个男子还是个女子是男子“在远道”还是女子“在远道”对于这些问题如何解答,就要看对“还顾”两句如何解释。
解释可能有两种。
一种是“还顾”者就是“涉江”者,古代离乡远行的照例是男子,照这样看,便是男子在说话,是他在“还顾望旧乡”,想念他的心爱的女子,“涉江
采芙蓉”的是他,“忧伤”的也只是他。
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还顾”者就是“所思”,
不是“涉江”者,却还是“旧乡”的男子。
照这样看,说话的人是留在“旧乡”的女子,是她在“涉江采芙蓉”,心想自己在采芳草寄给“所思”的男子;同时那位“所思”的男子也在“还顾望旧乡”,起“长路漫浩浩”欲归不得之叹。
碰到这样模棱两可的难关,读者就要体会全诗的意味而加以抉择。
就我个人的体会来说,我选择了第二个解释。
这有两点理由。
头一点:“远道”与“旧乡”是对立的,离“旧乡”而走“远道”的人在古代大半是男子,说话的人应该是女子,而全诗的情调也是“闺怨”的情调。
其次,把“还顾”接“所思”,作为女子推己及人的一种想像,见出女子对于男子的爱情有极深的信任,这样就衬出下文“同心”两个字不是空话,而“忧伤”的也就不仅是女子一个人。
照这样解释,诗的意味就比较深刻些。
“同心而离居”两句是在就男女双方的心境作对比之后所作的总结。
在上文微嘘短叹之后,把心里的“忧伤”痛快地发泄出来,便陡然煞住。
表现得愈直率,情致就愈显得沉痛深挚。
七、结束语:
爱情的美好总是在离别之后,希望能有个美好的爱情。
八作业:
1.背诵《涉江采芙蓉》。
2.对这首诗进行改写,描摹出诗中的画面。
字数800—1000字。
写在周记本上。
师生互动:
1.描摹画面,诗句扩写。
2.男女主人公之分。
(讨论激烈)
听课体会:
1.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好。
2.普通话规范,声音纯正。
教态儒雅。
3.结构清楚,学生体会较多。
学生文笔展示是一大亮点。
建议和意见:1.课堂容量大信息多。
学生不易掌握。
2.朗读部分还要增多。
课堂内消化背诵部分。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多媒体白板展示课,是校领导牵头每个年级学科各出一人。
高一选的是董祥。
他的这节课是受到领导赏识的。
当然也有一些瑕疵在其中,还是亮点突出的。
整节课上下来是非常流畅的,师生配合融洽,课堂气氛活跃,普通话规范,声音纯正,教态儒雅。
结构清楚,学生体会较多。
学生文笔展示是一大亮点。
课堂容量大信息多。
学生不易掌握。
朗读部分还要增多。
课堂内消化背诵部分。
主张还是要侧重在朗读中体味诗歌魅力,不太赞赏翻译诗歌句子,很破坏美感的。
另外这首诗的句意很明了,为什么要翻译的那么透彻呢,要让学生体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歌魅力。
不过倒是很欣赏他的文学功底,谈笑风生之中很注重文学常识的落实。
讲的好是好,可是还要体会学生的接受能力,也就是要在课前备足学生,这样才能在一节课中让学生学有所得学的快乐,有信心学好知识。
不然除了仰慕老师就是自我贬低了呀。
用老师学识的魅力去感染学生进而见贤思齐,是很好的身体力行。
很赞赏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