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详解(第17章 技能及其形成概述)【圣才出品】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详解(第17章 技能及其形成概述)【圣才出品】

第17章技能及其形成概述1.什么是技能?技能区别于知识的特点是什么?答:(1)技能的含义技能是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活动方式。

它首先表现为一种活动方式,这种活动方式可能是外显的、展开的动作系统,也可能是内隐的、简缩的动作系列。

其次,技能这种活动方式应表现出规则性,技能是熟练的、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的动作系列,不同于随机的、任意的动作组合。

(2)技能区别于知识的特点①技能学习所要解决的是完成活动要求的动作会不会及熟练不熟练的问题,即会不会做及做得怎么样的问题。

而知识学习所要解决的是事物是什么及怎么样(陈述性知识)、做什么及怎么做(程序性知识)等问题,即知与不知的问题。

②程序性知识虽与活动动作的执行密切相关,但它仍只是一类专门叙述活动(包括心智活动)规则和方法的知识,它只是解决活动的定向依据,而不是活动方式的本身。

要真正掌握技能,不仅要掌握某些程序性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动觉经验,才有可能实现。

因此,技能不仅与陈述性知识不同,而且与程序性知识也不能等同。

2.什么是操作技能?西方心理学家是如何看待操作技能的形成的?答:(1)操作技能的含义操作技能又称为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和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日常生活中的写字、打字、绘画;体育方面的田径、球类、体操等都属于操作技能。

操作技能还具有与新智能不同的一些特点。

首先,操作技能活动的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其次,操作动作执行是通过外部显现的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

(2)操作技能的形成①操作技能形成的实质主要有两种观点:a.操作技能形成的闭合回路理论(closed-loop theory),强调知觉痕迹,知觉痕迹是进行正确运动的一种参照机制,该痕迹包括了对过去运动的记忆,并负责确定运动的进程。

知觉痕迹根据来自机体自身感觉系统的反馈信息及其来自外界的反馈信息,来停止或调整运动进程。

知觉痕迹因练习和恰当的结果反馈而得以加强;强调记忆痕迹,记忆痕迹负责选择和发动某一运动,它先于知觉痕迹起作用,并随练习而得以增强。

b.密特的图式理论,用图式来解释运动学习。

图式理论认为,操作者可以从每一次的运动经历中抽象出四个方面的信息,并将这些重要的信息组成一套法则。

图式理论还认为,运动图式由回忆图式和再认图式构成,每一图式有其自己的作用。

②操作技能形成阶段的理论操作技能的形成是分阶段进行的,随着不断地练习,在适当的条件下学习者的操作将发生某些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可以通过各种指标反映出来。

为了更好地理解学习过程,研究者提出了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模型。

a.菲茨与波斯纳的三阶段模型,第一阶段是认知阶段。

学生尝试理解操作技能的任务及这一任务提出的要求,了解需要做哪些动作,各动作的顺序怎样,从何处可以得到反馈等。

此时,学生要选出原来已经掌握的部分技能,并按规定的程序将它们组合起来。

这一阶段的主要结果是获得程序性知识;第二阶段是联结阶段,操作技能和练习策略;第三阶段是自动化阶段。

技能的执行变得日趋自动化,操作极其流畅、准确和稳定。

b.亚当斯(1971)的两阶段模型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言语—动作阶段,该阶段相当于菲茨与波斯纳的认知和联结阶段。

第二阶段是动作阶段,其中包含了菲茨与波斯纳的自动化阶段。

c.金泰尔(A.M.Gentile,1972)认为,操作技能形成的第一阶段是获得运动观念的阶段,第二阶段是固定化—多样化阶段。

获得运动观念的阶段,要确定与技能学习有关的和无关的刺激。

有关刺激即那些能够调整动作执行的环境信息,个体必须注意它们。

无关刺激即那些容易引起个体分心的信息,这些刺激妨碍学习者完成技能。

确定有效地获得技能所需的最恰当的动作方式;在固定化一多样化阶段,不管条件如何变化,学习者要能够根据要求完成技能;完成技能时提高其连贯性。

固定化主要针对闭合性技能,而多样化主要针对开放性技能。

3.什么是心智技能?心智技能与学习策略的关系如何?安德森和加里培林是怎样看待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的?答:(1)心智技能的含义心智技能又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阅读技能、写作技能、运算技能、解题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

心智活动是指在人脑内部借助于内部言语,以简缩的形式对事物的主观表征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

心智技能相比于操作技能有其独特的特点。

与操作活动不同,心智活动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动作执行的内潜性,由于心智活动是对观念性对象进行的加工改造,心智活动是借助于构造上与机能上不同于外部言语的内部言语进行的,只能通过其作用对象的变化而判断活动的存在。

因而心智动作的执行,是在头脑内部进行的,具有内潜性;动作结构的简缩性,因为内心智动作是借助内部言语这一工具进行的。

(2)心智技能与学习策略的关系①程序性知识与智慧技能、学习策略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J.R-Anderson)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其中,程序性知识实质上是一套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关于程序性知识,心理学家有不同的看法。

加涅(R.M.Gagne,1985)认为,程序性知识本质上是由概念和规则构成的。

梅耶(R.E.Mayer-,1987,1999)认为,策略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是一种并列关系,而不是一种包含关系。

②学习策略与心智技能的维度加涅和梅耶从对内与对外的维度进行研究,E.D.加涅(R.M.加涅的女儿)进一步根据自动化(自动与受控)和特殊性(一般与个别)两个维度对程序性知识进行了研究。

a.加涅和梅耶根据信息的加工过程和执行控制过程把程序性知识分为对外办事的特殊的程序性知识(智慧技能)和对内调控的一般的策略性知识(认知策略)。

b.从自动化维度的角度,有些程序性知识可以达到高度自动化程度。

当这样一些程序性知识支配人的行为时,知识就转化成了自动化的技能。

有些程序性知识难以自动化,需要受意识控制。

若这样一些方法和步骤支配人的阅读、解题的认知活动,提高了人的认知活动效率,则这些方法步骤就转化成了对内调控的策略。

c.根据特殊性维度,可以把程序性知识分为专门领域的和非专门领域的。

专门领域的方法和步骤只适用于某一具体的学科领域。

而非专门领域的方法和步骤一旦被人掌握,就能在跨学科的情境中应用。

这种一般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学科领域中的具体方法不同,它不能保证解题成功,所以又称弱方法。

而学科领域的具体方法能保证解题成功,所以被称为强方法。

③学习策略是一种与学习有关的特殊的心智技能a.尼斯贝特等(Nisbet&Shucksmith,1986)认为学习策略即选择、协调及应用技能的执行过程。

学习策略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程序,更易于变化而适应具体情境。

学习策略代表了高层技能,即控制和调整较具体的任务的技能。

b.丹瑟洛(Dansereau,1985)认为学习策略是能促进信息的获得、储存及应用的一套过程或步骤。

c.林崇德教授在《学习与发展》一书中将学习策略定义为“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而学会学习的规则、方法和技巧;它是一种在学习中思考问题的操作过程;它是认识(或认知)策略在学生学习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3)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的观点①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理论安德森(1995)将菲茨与波斯纳(1967)的动作技能形成的三阶段用于解释心智技能形成的过程。

a.在认知阶段,要了解问题的结构,即问题的起始状态、要达到的目标状态、从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所需要的步骤,从而形成最初的问题表征。

复杂的问题,还要了解问题的各个子目标及其达到子目标所需要的算子;b.在联结阶段,学习者应用具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主要表现在把某一领域的描述性知识“编辑”为程序性知识。

知识的编辑是建立使一系列的条件与行动能快速、流畅执行的一种程序性表征过程,其间将出现两个子过程:合成与程序化;在自动化阶段,个体对特定的程序化的知识进一步进行深入加工和协调。

此时,个体操作某一技能所需的有意识的认知投入较小,且不易受到干扰。

高度自动化的程序也可能使人的反应变得刻板,因此安德森主张对某些程序保持一定程度的有意识的控制十分重要。

②加里培林的心智技能按阶段形成理论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成五个阶段:a.动作的定向阶段。

动作的定向阶段也就是了解、熟悉活动,使他们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从而在头脑中建立起活动的定向映象。

这就不仅要向学生呈现活动的模式,而且要说明活动的目的、客体和方式。

b.物质或物质化动作阶段。

这个阶段也称为“活动以物质或物质化形式形成的阶段”。

活动的最初形式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物质化的。

这两种活动形式的差别不在于操作,它们的操作都是用手来完成的,都是外观的活动。

它们之间所不同的主要是动作的客体。

在物质的活动形式中,动作的客体是实际事物,是对象本身。

在物质化的活动形式中,动作的客体不是对象本身,而是它的代替物。

c.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的特点是活动离开了它的物质或物质化的客体,以出声的外部言语形式来完成实在的活动。

加里培林认为,活动向言语方面的转化不仅意味着用言语来表达活动,而且意味着在言语中完成实在的活动,意味着活动具有了新的言语形式。

d.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这一阶段同前一阶段不同之点,在于活动的完成是以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形式来进行的。

这要求对言语机制进行很大的改造。

因而这种言语形式要求重新学习及掌握。

儿童学习由朗读过渡到默读时,表现得较明显。

这一阶段在智力活动形成的教学上,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