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鸭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39区域综合分析方法69

浙江鸭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考点强化练39区域综合分析方法69

考点强化练39 区域综合分析方法一、选择题2013年8月,中远集团“永盛”号货轮试水北极东北航道,这是中国商船首次尝试经由北极东北航道到达欧洲。

此次试航迈出了中国商船取道北极东北航道的第一步,为未来中国商船大规模通行北极奠定了基础。

下图为“永盛”号货轮航行路线示意图。

据此完成第1~3题。

1.此次航行过程中( )A.甲—乙段一直顺水B.乙—丙段常遇大雾C.丙—丁段可见极光D.丁—戊段布满浮冰2.北极航道通航环境受到诸多自然因素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A.洋流B.潮汐C.海雾D.海冰3.北极东北航道若能开通,对下列海上要道航运影响最大的是( )A.马六甲海峡B.巴拿马运河C.苏伊士运河D.霍尔木兹海峡答案:1.B 2.D 3.C解析:第1题,甲—乙段要逆行于千岛寒流;丙—丁段位于高纬度,但此时为极昼时期,不易看到极光;丁—戊段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水温较高,且为夏季,浮冰很少见;夏季气温较高,太阳照射在北冰洋水面上,水汽容易蒸发而出现大雾。

第2题,北冰洋有常年不化的冰盖,其周围海面上分布有漂流的冰山和浮冰,对海运船只影响最大。

第3题,北极东北航道的开通,可大大缩短亚洲东部到欧洲西部的海运距离,则必然影响亚欧海上通道——苏伊士运河。

图甲为某区域等高线示意图,图乙示意图甲中①②两点之间的地形变化过程(阶段一→阶段三为由早到晚)。

据此完成第4~5题。

4.下列地形区的形成原因与图中①②之间地形变化原因相似的是( )A.富士山区B.落基山脉C.东非大裂谷D.墨累—达令盆地5.与图中③处地势高低变化呈正相关的地理要素是( )A.动物复杂程度B.植被产草量C.流水侵蚀力度D.岩石风化程度答案:4.B 5.D解析:第4题,据材料可知,西部地形隆起地区,是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的安第斯山脉。

富士山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落基山脉是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相互碰撞,地壳隆起形成的;东非大裂谷位于非洲板块内部;墨累—达令盆地位于印度洋板块内部。

第5题,据图示可知,③处地势在逐渐升高,①③之间的山地增高更显著。

随着③处地势的逐渐升高,来自太平洋的西风气流逐渐被阻挡,③处位于山地背风坡,降水量减少,动物复杂程度、植被产草量、流水侵蚀力度均在下降,而随着降水量减少,干旱加剧,岩石风化程度增强。

二、非选择题6.胡杨又称胡桐。

树高15~30米,能从根部萌生幼苗,能忍受荒漠中干旱的环境,对盐碱有极强的忍耐力。

据统计,世界上的胡杨绝大部分生长在中国,而中国90%以上的胡杨又生长在新疆的塔里木河流域,且呈沿河流分布的特点。

图甲为我国塔里木盆地示意图,图乙为喀什地区的降水统计资料,图丙为图甲中沿AB线胡杨密度的变化示意图。

(1)指出喀什地区的主要自然带类型,并分析原因。

(2)分析图示区域河流的水文特征。

(3)描述沿AB线胡杨密度的空间变化特征,并分析这一特征的形成原因。

(4)博斯腾湖东西长55千米,南北宽20千米,平均水深为7.5米,是西北内陆最大的淡水湖。

该湖是向塔里木河下游输水的主要水源地。

你认为是否应该将博斯腾湖湖水输向塔里木河下游?说明理由。

答案:(1)温带荒漠带。

成因:地处内陆,距海遥远;周围被高山环绕,水汽难以进入;以温带气候为主,终年降水少,气候干旱,植被稀少。

(2)因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多内流河;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及山地降水为主,流量小;径流季节变化大,有夏汛,冬春季河水断流,多为季节性河流;流程短;冬季有结冰期。

(3)离河流越近,胡杨林的密度越高。

原因:塔里木河干流河水向两岸渗透,离河流越近,地下水补充越多,地下水位越高,越有利于胡杨生长;离河流越远,地下水位越低,胡杨林密度越低。

(4)不应该。

理由:博斯腾湖地处干旱区,降水补给少;向外输水会导致湖泊面积缩小,湖区生态环境恶化。

应该。

理由:利于塔里木河下游两岸地下水水位抬升;地下水的矿化度降低;干流沿岸的植被得以恢复,生物多样性增加;沙地面积缩小;空气湿度增加,气候变得湿润。

解析:第(1)题,喀什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距海遥远。

周围被高山环绕,水汽难以进入。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终年降水少,气候干旱,植被稀少。

形成温带荒漠带。

第(2)题,水文特征主要从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等方面分析。

图示区域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多内流河。

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及山地降水为主,河流流量小。

径流季节变化大,有夏汛,冬春季河水断流,多为季节性河流。

流程短,冬季有结冰期。

第(3)题,沿AB线胡杨密度的空间变化特征是离河流越近,胡杨林的密度越高。

森林耗水量大,读图可以看到,沿AB线有塔里木河干流经过,河水向两岸渗透,离河流越近,地下水补充越多,地下水位越高,越有利于胡杨生长。

离河流越远,地下水位越低,胡杨密度越低。

第(4)题,先明确观点,理由要与观点一致。

7.读世界局部地区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说出阿尔及尔的地理位置特点及其优越性。

(2)说出断层以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3)断层以北高原内部分布有许多盐沼,其周围盛产阿尔法草。

据此推断阿尔法草的生长习性。

答案:(1)位于中低纬度,热量充足;濒临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海运便利。

(2)气候炎热干燥;地形起伏和缓;地表沙漠广布,植被稀疏;河流稀少。

(3)当地年降水量少,说明其耐干旱;有大量盐沼,说明其耐盐碱。

解析:第(1)题,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说明地理位置特点,从气候和交通说明其优越性。

第(2)题,结合图示,从气候特点、地形、植被和河流等方面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第(3)题,植被是地理环境的反映,结合盐沼特征推测阿尔法草耐旱及耐盐碱的生长习性。

8.根据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甲岛面积约3635平方千米,拥有宽阔的大陆架,白色沙质海滩四周环布。

岛上多荒漠,石灰岩层遍布全岛,但溶洞数量较少。

材料二龙血树是甲岛独特并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生长在山区只有少量土壤的地方,外形像一把巨伞,多刺的树叶上有一层蜡质。

材料三图1所示洋流为甲岛附近4—9月洋流流向。

(1)简要评价甲岛的交通区位。

(2)分析甲岛附近海域4—9月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

(3)描述甲岛气候特征。

(4)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甲岛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答案:(1)有利:甲岛地处阿拉伯海与亚丁湾的交接处,处于亚丁湾东南端,是印度洋通向红海和东非的海上交通要道,是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交通要道,构成连接亚、非、欧三大洲的海上生命线,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不利:大陆架较宽广,无大型良港,不利于大型船只停泊。

(2)4—9月为北半球夏半年,甲岛海域盛行西南季风;西南季风(离岸风)带走表层海水,深层冷海水上涌补偿,将海底盐类物质带至表层,浮游生物繁殖,饵料增多,渔业资源丰富。

(3)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年温差相对较小),降水稀少。

(4)甲岛气候为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植被稀疏,多为旱生植物,物种独特单一;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贫瘠;外力风化作用强,石灰岩广布,岩溶地貌发育较差;地表水(和地下水)缺乏,河流稀少。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归纳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阐述区域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加试要求)等内容。

第(1)题,根据图形信息,甲岛地处阿拉伯海与亚丁湾的交接处,处于亚丁湾东南端,是印度洋通向红海和东非的海上交通要道,是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交通要道,构成连接亚、非、欧三大洲的海上生命线,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根据材料一,甲岛大陆架较宽广,海水浅,无大型良港,不利于大型船只停泊。

影响交通地位的提升。

第(2)题,4—9月为北半球夏半年,甲岛海域盛行西南季风。

该区域西南季风是离岸风,离岸风带走表层海水,深层冷水上涌补偿,将海底盐类物质带至表层,浮游生物繁殖,饵料增多,所以渔业资源丰富。

第(3)题,根据纬度,结合图C资料分析,甲岛位于热带,气候终年高温,年温差相对较小,年降水稀少,属于热带沙漠气候。

第(4)题,结合前面的分析,甲岛气候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

气候干旱,导致植被稀疏,多为旱生植物,物种独特单一,植被少,造成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贫瘠。

降水少,外力以风力作用为主,风化作用强。

石灰岩广布,降水少,岩溶地貌发育较差。

地表水和地下水都缺乏,河流稀少。

气候、植被、土壤、地貌、河流等方面,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9.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针对海河流域频发的旱涝灾害,在流域西部、北部修建了大量水库,在东部新开了多条入海河道。

(1)结合流域气候和地形特点,分析修建水库和新开入海河道的自然原因。

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7。

(2)针对流域水资源匮乏的现状,简述农业生产应采取的对策。

依据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精神,京津冀地区逐步淘汰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3)简述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及对改善大气质量的作用。

答案:(1)流域内降水量偏少且集中于夏季,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中上游地区以山地、高原为主,平时地表径流量少,暴雨时洪峰流量大,修建水库蓄水调节,可缓解旱涝灾害。

下游地区以平原为主,排水不畅,支流集中汇聚于海河,易发生洪涝,开挖人工河道,主要用于排水泄洪。

(2)推广耐旱作物(调整作物类型、进行品种改良);采用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旱灾的能力。

(3)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

减少污染源,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

解析:第(1)题,海河流域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7、8月份,受季风不稳定性的影响,降水的年内和年际变化比较大,旱涝灾害多发。

图示中海河流域西部多山,处于黄土高原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地势高,水流速度快,少雨季节径流量小,暴雨时洪峰流量大,修建水库蓄水调节,可缓解旱涝灾害。

流域内东部是平原,地势低平,水流较缓,排水不畅,加之各支流在天津附近集中汇集于海河,易发生洪涝,故应在下游开挖人工河道,用于排水泄洪。

第(2)题,流域内水资源贫乏,从农业生产来说,应减少对水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减少农作物本身对水的需求,即耐旱节水;二是改进灌溉技术,减少灌溉用水。

加强对农业灌溉用水的保障,也是针对水资源不足的重要措施之一,主要体现在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上。

第(3)题,近几年,京津冀地区雾霾天气多发,主要原因是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严重,要想减少雾霾天气,根本的措施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从而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减轻大气污染。

1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匹兹堡位于美国五大湖工业区,曾有美国“钢都”之称;武汉位于中国长江中游工业区,钢铁工业发达。

两城市所在的工业区人口密集、制造业发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