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数学学习回归生活
——记《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教授完《24时计时法》一课,看到同学们的课堂表现,觉得效果还算理想,特别感谢组内同仁们的帮助,回想这一节课准备的全过程,有成功也有不足。
下面从《24时计时法》教学中,浅谈“讲数学学习回归生活”的探索。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将数学学习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理念下转变小学数学教育观念的一个重要命题。
数学教学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数学教学从一味地“拓展知识”转向“回归生活”,让枯燥的数学变得鲜活,使学生乐于学习,才能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①生活运用于学习。
选择了孩子们生活中熟悉的情景,展示给学生看火车票上信息,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理清“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用途区别,从而深入了解两者的基本联系和区别。
有了生活经验的支撑,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以及大量演练习题的传统教学模式。
24时计时法本来就来自生活,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了24时计时法。
所以选择这样的例子能让孩子们明白在生活中火车票上是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时间,24时计时法在邮电、通讯中表示更简洁,更国际化。
使学生认识到计时方法有不同,感受到生活中计时的重要性。
②知识点回归于生活。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精心设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乐于探讨的问题,更应该把课堂中的知识点运用在生活中。
实践证明儿童学习必须依赖具体事物,从具体形象入手,逐渐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把数学的内容与“数学现实活动联系起来,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又可有效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从而达到学好数学的目的,如在孩子们区分两种计时法时,可以把“普通计时法”中区分下那个时间段是凌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回家后孩子会一同纠正家长平时说到时间的不规范,这样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