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地籍管理解析
❖ (一)行政手段
❖ (二)经济手段
❖ (三)法律手段
❖ (四)技术手段
❖
测绘手段
❖
图册手段
❖
计算机手段
第三节 我国地籍管理的历史革沿
❖ 一、早期的地籍管理 ❖ 唐代中叶之前:地籍依附在户籍中
❖ 唐代中叶至明代中叶:地籍和户籍处于
平等地位
❖ 明代中叶之后:地籍地位高于户籍
一、早期的地籍管理
(一)夏商周井田制下的地籍工作
❖ 四、地籍管理的基本内容
土地调查 土地登记 土地统计 地籍档案管理与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 五、地籍管理的原则
❖ 1、地籍管理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统一制度进行 ❖ 2、保证地籍资料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 3、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性确性 ❖ 4、保证地籍管理的完整性和适用性
❖ 六、地籍管理的手段和方法
夏禹时的土地调查和土地划界 “井田制” 夏商周为“贡助彻”服务的地籍管理
(二)秦汉时期的地籍管理
公元前359年,商鞅变法,建立封建土地关系 东汉:第一次全国性的土地清丈
❖ (三)三国、两晋南朝时期的地籍管理
❖ 三国:屯田制 民屯
兵屯 ❖ 两晋、南朝:占田课田制 ❖ (四)北朝、隋、唐中叶 ❖ 均田制:土地分类 受田 : ❖ 租庸调制 课户每丁纳粟二石,此为租。蚕桑之乡,每丁输绢二丈,附加绵三两,
麻布之乡则输布二丈五尺,附加麻三斤,此为“调”。每丁岁役二十日,若不应役,折绢 或折布代役,此为“庸”
❖ (五)唐中叶至五代的地籍管理
❖ 公元780年,杨炎推行“两税法”(地税和户税 地位平等)
❖ (六)宋、元、明、清代重视地籍管理
❖ 地籍管理的内容:土地丈量、质量的确定、绘图造 册登记等❖ 明代的鱼鳞图册源自❖ 二、地籍的特性❖
空间性
❖
法律性(以权属为核心)
❖
精确性
❖
连续性
❖ 三、地籍的分类
❖ (一)按地籍的发展阶段(功能变化)
❖
税收地籍
产权地籍
多用途地籍
❖ (二)按地籍开展的先后次序
初始地籍
日常地籍
❖ (三)按地籍开展的范围和对象
城镇地籍 农村地籍
四、多用途地籍的作用
为土地管理服务 保障土地产权 维护土地制度 保障国家土地税收 为国家的生产和建设服务
❖美国:关于一宗土地的位 置、四至、类型、所有权、 估价和法律状况的公开记录。
❖日本:对每笔土地的位置、 地号、地类、面积、所有权 的调查和确认的结果加以记 载的簿册。
❖ 地籍是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位 置、界址、权属、数量、质量、地价和用途 (地类)等基本状况的簿册(或信息系统)。
地籍VS土地统计资料??
❖
分图(宗地图)
总图(地籍图)
❖ 明代中期:推行“一条鞭法”
❖ 清代:测绘技术有所发展
二、民国时期的地籍管理
❖ (一)北京政府时期的地籍管理
❖ 1913年—1916年筹办土地调查和经界整理
❖
调查、测丈、簿册编制
❖ 1922年开始正式办理土地登记
❖
《不动产登记条例》 历史第一部
❖ 地籍管理特点:
第二节 地籍管理
❖ 一、地籍管理的概念
❖ 国家为建立、维护和提供应用地籍而开展的一 系列工作体系。
❖ 二、地籍管理的性质
❖ 鲜明的阶级性 ❖ 巩固土地制度、维护国家政权
❖ 三、地籍管理的任务
❖ 1、深入、准确地掌握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家底。 ❖ 2、掌握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分配状况、流转情
况及发展势态。 ❖ 3、推进地籍管理的城乡一体化及土地的统一登记。 ❖ 4、加强地籍管理的信息技术应用。 ❖ 5、推广地籍成果的应用
记规则》
❖ 地籍管理特点:
1、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税收地籍向产权地籍转化 3、专门的地政机关统一管理 4、地籍整理的主要内容是地籍测量和土地登
记
❖ (三)革命根据地、解放区的地籍工作
❖ ——与土地制度改革相结合
❖ 1928年颁布《井冈山土地法》 ❖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 抗战时期:土地调查(减租减息运动) ❖ 1946年土改运动:耕者有其田 ❖ 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 地籍工作内容:土地清丈、划界埋桩、确权
第一节 地籍
❖ 一、地籍概念 ❖ 二、地籍的特性 ❖ 三、地籍的类别 ❖ 四、多用途地籍的作用
一、地籍的概念
户籍 VS 地籍
《辞海》:中国历代政府登记
土地作为田赋根据的册籍。
现代词典:为征税的登记簿册
❖英、法、德、俄等:土地 编目册,不动产登记簿册, 按地亩征税科目而设的簿册。
国际测量师联合会:由政府监 管的,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信 息系统。
登记发证、建立土地台帐
三、社会主义地籍管理的形成和发展
❖ (一)1949-1957年土地改革和合作化时期 的地籍管理
❖ 1、土改时期(1949-1953) ❖ 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土地清丈、划界、发证、查田定产 ❖ 城市土地登记 ❖ 设立地籍管理机构—内政部地政司
地籍管理
结构: 第一部分:总论 第二部分:土地调查
第三部分:土地登记 第四部分:土地统计 第五部分:地籍信息管理
第一章 地籍管理总论
❖ 第一节:地籍 ❖ 第二节:地籍管理 ❖ 第三节:我国地籍管理的历史沿革 ❖ 第四节:我国港澳台地区及国外地籍管
理的特点
1、什么是地籍?地籍有什么特点? 2、地籍常见的分类系统有哪些? 3、地籍与土地统计资料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哪里? 4、什么是地籍管理? 5、地籍管理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6、地籍管理常用的手段有哪些? 7、社会主义地籍管理是如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8、我国港澳台及国外地籍管理制度与我国大陆现行制度的 异同点?
1、土地测量技术有了较大的进展; 2、土地登记有了法律依据,使我国地
籍管理开始步入法制化进程。
❖ (二)国民党统治区的地籍管理
❖ 1、广州军政府时期的土地登记 ❖ 1923年设立土地局,土地调查,要求土地申请登记 ❖ 2、1927-1936年的地籍整理(发展时期) ❖ 1928年提出《整理全国土地计划方案》 ❖ 1930年颁布《土地法》 ❖ 1933年颁布《土地测量实施细则》 ❖ 1935年颁布《土地法实施法》 ❖ 3、1936-1949年的地籍整理 ❖ 土地统一管理 ❖ 《非常时期地籍整理办法》:土地测量、登记、规定地价 ❖ 《战时地籍整理条例》、《地籍测量规则》、《土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