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优质课
读出主旨
本诗揭露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 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深 切同情。
读准字音
老翁逾墙走 三男邺城戍 老妪力虽衰 如闻泣幽咽
[yú] [shù] [yù] [yè]
读出节奏
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是( B )
A.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B.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杜甫的中年危机
“快意生活” • 出身富贵——七岁能诗,文化熏陶 • 年少优游——19岁出游,应举不第,继续漫游
读出内涵
同情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分析表达效果)
一“呼”一“啼”,一“怒”一“苦”, 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两个“一何”,加 重了感情色彩,表现了差役如狼似虎的 蛮横、残暴,老妇的可怜。
读出内涵
同情
3.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4.表现战争造成人民贫困的句子是:
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读出内容 叙事诗 时间顺序
这首诗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时间: 夜 地点: 石壕村 人物: 吏、老妇 起因: 应河阳役
诗人的见闻:差役夜 间在石壕村捉人,捉 走老妇去服役。
经过: 捉人
结果:老妇被捉(暗示)
读出内涵
1.“夜捉人”说明了什么?
(为什么是夜里而不是白天,是捉人而 不是征兵)
说明差役经常出来抓丁,百姓害怕 躲避,白天已抓不到人,揭露了兵 役制度的黑暗。
“失意人生” • 困守长安——35岁长安应试,投赠干谒,44岁
委身兵曹参军 • 战乱流离——45岁被虏长安,冒险逃脱,
被贬华州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 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 家别》
读懂意思
投:投宿 逾:越过;翻过 走:跑 一何:多么 戍: 防守 书:书信
新: 最近 已: 停止 去: 离开 裙: 衣服 老妞:老妇 绝: 停止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 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 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