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超生游击队》的表演为例,演员在表演中,为了展示了他 们多要子女,预想生出‚海南岛‛、‚吐鲁番‛、‚少林寺‛ 时的欣慰,甚至自豪;躲避处罚,四处游击中的无奈和苦痛, 以及对如此生活的追悔和内心中的自我批判。表演分寸掌握得 恰到好处,使艺术的夸张符合逻辑顺序和人物情感的节奏,使 观众会心、会意、动情。
当一个剧本呈现在演员面前时,除了导演,演员也需要进行自己的二度 创作。演员要在研究剧本,理解人物,明确主题上狠下功夫,要对自己所担 任的角色,切磋琢磨,反复推敲,不断加工提高。 作为演员,要具备丰富的文艺修养,对剧本有独特的见解,注重剧本“ 情通理顺”,挖掘剧本的思想性。一个好的剧本由于演员缺乏生活经验和必 要的知识,而演得不通不顺;反之,如果演员的修养较深,则好剧本固然可 以演活,略差些的剧本也可以在演员的实践中,给予若干的丰富和补充。
例如小品的表演不外乎动作和语言。动作分为外部动作和内 部动作,外部动作即形体、肢体动作,内部动作为心理动作。 在舞台表演中,如果只有外部动作,就显得假。所有外部动作 ,都是根据内心的情绪展示出来的。比如,一个人欣喜的时候 ,总是蹦蹦跳跳的,感到悲伤的时候,还会不会有这种蹦蹦跳 跳的动作?情绪不同了,形体动作也就不同了。
二、表演技巧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关键环节
生活中的东西不等于艺术上的东西,艺术是从生活中提炼出 来的一种最凝练、最典型、最优美的东西,假如戏和生活一模 一样的话,还需要艺术吗?表演中,如果太求生活的真实感觉 ,把现实生活中的端肩、耸肩、摇头晃脑,伸舌、咧嘴等一些 动作随便地搬上舞台,那么艺术作品就会失去艺术的美感。戏 里的„真‟,是艺术的真,„像‟也是艺术的像。好的表演,应该有 艺术,又有生活。既要符合人物心情,又要有艺术夸张。
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一、生活体验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础环节
艺术来源于生活,因此,生活体验是演活人物、塑造成功的 舞台形象的基础。戏剧演员的表演,有着固定的程式,主要为 斯坦尼拉夫斯基表导演体系的表演程式。但是,在实际演出中 ,有些演员的表演很符合程式规范,却没有鲜活的生命力,被 观众贬为“程式化”的表演,其原因在于演员缺乏生活体验,使得 表演显得非常僵化。著名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 先生说,‚演戏要‘真’,假戏真做,想要把角色演好、演像 ,首先需要‘心里有’‛。
荀先生的这一精彩概括,同样也适于其他艺术表演样式。 因此,表演中要熟悉角色的经历、身份、思想、性格、容貌、 气质,了解人物所处的环境和感情的变化等,要深入揣摩剧情 剧理,才能给观众造成真实感,使观众动情。在日常生活中, 演员要做有心人,细心的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并将平时的观 察体验所得,与所学得表演程式融会贯通,运用到舞台实践中 。富有成就的艺术家,总是在丰富自己的阅历和知识,丰富自 己的生活经验,发现生活中的细节,加以提炼为典型的特征, 并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
三、全方位的舞台修养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环节
舞台全方位的修养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环节。有一位著名 的表演艺术家用很朴素的语言,阐述自己表演艺术形成的历程 :‚先接受传统的演技,把老前辈留下来的这一套表演程式彻 底完整地接受下来,学好了,会用了,再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结 合起来,在传承的基础上,在新的生活中提炼创造新的表演程 式。‛这几句话有几层意思:第一要彻底完整地继承传统演技 。第二要结合自己的‚体验‛,找到表演对象的生活依据,使 形象鲜活。第三是创造新的表演程式,但必须是立足于传统美 学规律基础上的创新。
舞台上的即兴表演,更需要演员的生活体验和积累。如果演 员表演时能够‚设身处地‛地体验,就可能产生灵感,生发即 兴表演。好的演员能在演出中,根据戏剧情节和人物的感情, 临场发挥,这样的效果会使舞台更生动、灵活,也更具有真实 感。可见,舞台上的艺术创造,来自艺术家平日对人物的体验 ,这是演员灵感的根基,它包含着戏剧表演的一条特演的含蓄与分寸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必要环节
有的演员在表演时,常常会做得‚过‛,尤其是在戏剧冲突 进入高潮时,表演激情往往失去分寸感。老一辈表演艺术家不 论饰演哪一类型的角色,在舞台上的动作多么复杂,多么流动 活跃,演出时都特别注意分寸,绝不过火。要锻炼火候,要掌 握分寸,一切要从角色内心出发,不能矫柔造作,不能失掉美 感。戏剧艺术是处处讲究美感,讲究含蓄的艺术。‚乱而不乱 ,活泼引人,又不能手忙脚乱,眉挑目动,满地乱飞,一切动 作都要有尺寸、有目的……即使在奔放之际,也要有收敛的余 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