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重点总结(自己总结)

教育学重点总结(自己总结)

教育学重点总结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1632年《大教学论》——人类社会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

●赫尔巴特德国1806年发表《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从而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三中心论:教室教师教材。

●杜威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提出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实用主义教育学”基本观点:1.“教育即生活”;2.从教中学;3、儿童中心。

●卢梭18世纪自然主义教育家;强调教育要顺其自然,要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实施教育,引起了教育领域一次深远的革命。

著作:《爱弥儿》●苏联教育学家沙芭耶娃根据人类学、考古学的材料,认为在原始社会末期便出现了学校教育的萌芽形式——“青年之家”。

●在中国,夏朝就已有学校,称为“庠”和“序”。

●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差别在所有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中,只有教育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健康为直接目标的,而其他活动则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直接目标。

●教育的定义一般性定义或广义教育定义: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广义教育的定义的外延包括学校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各种教育。

学校教育是所有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在西方自文艺复兴、在中国则自20世纪始,一直是最主要的教育形式。

狭义的教育通常是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比较起来,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一是具有非常明显的专门化,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机构和专门的教职人员承担的,学校教育的任务是专门培养人;二是学校教育的可控性最强,具有明显的制度化。

学校教育及狭义的教育概念定义为: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第二章人社会教育●教育在解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的过程中,基本着眼点是人,是人的发展。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个体的先天性素质;社会环境;个体活动。

●教育的文化功能就是指教育系统对文化的保存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学校教育为什么能够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青一代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呢?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5.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

●教育为什么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1.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2.教育能够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化为专门性的劳动者;3.教育能够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转化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4.教育能够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5.教育能够把单维度的劳动者改编为多维度的劳动者。

●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1.生产力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3.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结构;4.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第三章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中内外各种关系相互作用的产物。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系统与其环境(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

●教育的划分共时角度教育活动可划分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三个构成要素。

教育中介是连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并使二者发生双向互动关系的媒介。

历时角度教育目的、教育手段和教育结果。

●教育的原则:人道性原则、个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活动性原则、民主性原则。

第四章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总目标,关系到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问题。

这是教育理论最具根本性的问题,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

●教育目的:a.就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b.“所谓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c.教育目的,就是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1.体能、智能2.活动能力3.道德品质4.情感、意志、性格四个基本要素中,体能和智能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生理、心理基础,是人的潜在力量;活动能力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核心,是人的实际能力;道德品质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社会关系方面的品质,调节着人的活动的社会方向和行为规范;情感、意志、性格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能量基础,控制着人的活动的发动和停止,调节着活动的强度、速度与节奏。

●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所谓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以及社会性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科学为中心的功利性教育目的观。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所谓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即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方向的目的教育观。

●当前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五章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即改变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或革除陈旧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对教育除旧革新的一种社会性活动。

●20世纪前半叶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走向是放弃传统教育目标的学术化和精英化,是教育目标生活化和大众化;教学内容放弃了学科化、系统化和理论化而变得经验化、实用化和实践化。

●美国国会1958年9月通过、1964年和1967年两次延长有效期的《国防教育法》,是美国战后首次颁布的教育大法,也是本次教育改革的指导性文件。

●赞科夫提出五条著名的实验教学原则: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和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获得发展的原则。

●里根政府在成立“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时就把目标确定在“高质量”、“优异”、“杰出”上。

在报告《国家处于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中,“高质量”被界定为:“它意味着每个学习者无论在学校或工作岗位应在个人能力的极限上工作,从而可以考验本人的极限,并把这种极限推向更高。

”报告还指出,“高质量指的是一个学校或学院为全体薛恒规定了高标准和目标,然后想方设法协助学生达到这些目标”。

第六章教师●教师是以教育职业或活动为生存、发展方式的职业群体。

●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近代学制”葵卯学制“的颁布实施,是师范教育明确成为学制的一部分,承担教师培养的师范学堂有了独立的地位,并有了初级师范学堂和高级师范学堂之分。

1897年创办的南洋公学师范院和1902年清朝的《钦定学堂章程》提出京师大学专设师范馆,标志着我国师范教育的开始。

●拉萨尔在法国创办世界第一所教师培训机构,德国1684年首办教师讲习所。

●教师的权利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个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培训。

●教师的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和教育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教师的前瞻性素质1.教育家的意识、2.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3.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4.健康的心理素质、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6.法律意识。

第七章课程●课程是教育活动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核心。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互动关系的形成,教育目的、教学目标的实现,都必须以课程为主要媒介。

●1981年,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一书出版,标志着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的诞生。

●课程的含义: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在这个总体中除了学校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外,还有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全部课外活动,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和学生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课程实施的现代化1.就教学组织形式而言,应力求多样化,既应采取班级教学的形式,又应采取小组教学、个别指导的形式。

2.就教学而言,应注意采用与时代发展要求相符合的“概念形成的教学模式”、“创造性培养的教学模式”、“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社会交往的教学模式”等。

3.就教学手段而言,应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

4.加强课程研制者与实施者之间的交流,加强课程实施的组织与领导。

5.大力提高教师的素质。

第八章教学理论●教学是教育领域中最重要的活动,所以备受关注。

●教学的定义:广义上,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狭义上,我们所说的教学,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4.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5.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6.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7.理解性和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8.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第九章教学实施●在教学领域,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是“怎样教学”和“怎样进行有效教学”。

●教学方法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包含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方法。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主要包括备课,上课,课外作业布置、指导与批改,课外辅导,考查与考试及成绩评定等。

第十章德育●德育即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

具体来说,它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