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影响案例分析 答案

环境影响案例分析 答案

大气影响评测案例案例1某热电厂位于西北地形平坦干旱地区,年平均降水400毫米,主导风向西北风。

热电厂现有5×75 t/h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和4×12MW抽凝发电机,SO2现状排放量1093.6 t/a。

拟淘汰现有锅炉,新建2×670 t/h煤粉炉和2×200MW抽凝发电机,年运行5500小时,煤含硫0.9%,湿式石灰石石膏法脱硫90%,180米烟囱直径6.5米,标态烟气量424.6 m3/s,出口温度45度,SO2排放浓度200 mg/m3,NOx排放浓度400 mg/m3。

关闭市内小锅炉减少SO2排放362.6 t/a。

经过估算模式计算,新建工程SO2最大小时地面浓度0.1057 mg/m3,出现距离为下风向1098米,NOx的D10%为37000米。

在停用检修期,某敏感点X处SO2小时监测0.021~0.031 mg/m3,逐时气象条件下,预测X处SO2最大小时浓度贡献值0.065 mg/m3。

SO2二级小时国标是0.5 mg/m3,NO2二级小时国标是0.2 mg/m3,本项目外派NOx全部转化为NO2。

1、计算本项目实施后全厂SO2排放量和区域SO2排放增减量。

全厂SO2排放量:200mg/m3*424.6m3/s*5500*60*60/1000000000=1681.416t/a区域SO2排放增减量:新建项目排放量-淘汰现有电厂锅炉量-关闭小锅炉排放量即1681.416-1093.6-362.6=225.216也就是区域新增排放量225.216t/a2、判定大气评价等级的Pmax和D10%。

题干中给出了SO2的最大小时地面浓度0.1057mg/m3,其Pmax-SO2=0.1057/0.5*100=21.14%;但题干中没有给出NO2的最大小时地面浓度,有的考生可能就不会做了。

如果大家做过大气预测,仅仅只需要做过估算模式的话,就可以知道,同一污染源不同污染物的最大小时地面浓度与源强成正比,不同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出现的位置也是一样的;项目NOx源强400mg/m3,为SO2的2倍,也就是其最大地面浓度为0.1057*2=0.2114,NOx的Pmax为0.2114/0.24=88.08%。

其D10%为37000m,超过5km。

也就是说需要根据NOx的Pmax和D10%来判定等级。

3、确定大气评价等级范围。

评价等级判定依据一级 Pmax≥80%,且D10%≥5km二级其他三级 Pmax <10%或D10%<污染源距离厂界最近距离4、计算X处SO2最终影响预测结果(不计关闭现有小锅炉的贡献)。

停用检修期X处SO2监测结果0.021-0.031mg/m3,预测的最大小时贡献值为0.065 mg/m3 ;这是考的大气导则关于预测评价的内容。

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检测值-削减污染源计算值-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

对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环境影响应考虑预测值和同点位处的现状背景值的最大值的叠加影响;对最大地面浓度点的环境影响,考虑预测值和所有现状背景值的平均值的叠加影响。

因此,本项目的最大影响为:0.065+0.031=0.0965、本项目大气监测点应布设几个?评价等级为一级,至少10个监测点。

6、火电厂脱硝措施有哪些?(1)低氮燃烧技术(2)烟气脱硝技术: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技术(SNCR)、选择性非催化案例2某电厂位于西北地区,现有2×25MW背压供热机组,SO2排放量1235.6t/a。

本期“上大压小”关停现有机组,新建2×330MW抽凝发电供热机组,配套2×1065t/h煤粉炉,年运行5500h。

建成后将替代区域147台采暖小锅炉,减少SO2排放2638.4t/a。

新建工程1台锅炉燃煤量142.96t/h,煤中含硫0.64%,煤中硫分85%转换为SO2。

新建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装置,脱硫效率95%,SO2排放浓度70mg/m3(基准氧含量为6%);采用低氮燃烧器,控制锅炉出口NO2浓度不高于400 mg/m3(基准氧含量为6%),采用SCR延期脱硝装置,脱硝效率不低于80%。

基准氧含量为6%时,1台锅炉的烟囱入口标态湿烟气量377.36m3/s,标态干烟气量329.28 m3/s。

新建项目设置1根直径7.5m、高210m的烟囱,烟囱基座海拔标高563m。

烟囱5km半径范围内地形高程最小值529m,最大值819m。

在烟囱下风向50km范围、简单地形、全气象组合的情况下,经过估算模式计算,本期工程SO2最大小时地面浓度为0.0365mg/m3,出现距离为下风向1112m,占标率7.3%;NO2最大小时地面浓度为0.0522mg/m3,占标率10%的距离分别为11520m和26550m。

场址附近冬季主导风向为西北风。

本期工程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设5个点,分别为厂址、厂址西北侧4.2km处的A村、厂址西南侧2.5km的风景名胜区、厂址东南侧2.8km 出的B村、厂址东侧3.2km处的C村,共监测5天。

厂址西南侧2.5km处的风景名胜区为国家级,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时在此布点,SO2小时浓度0.021~0.0475mg/m3,平均值为0.0385mg/m3。

经AERMOD模式逐时气象预测,1台机运行时对该风景名胜区的最大小时浓度贡献值为0.017mg/m3,2台机运行时对该风景名胜区的最大小时浓度贡献值为0.019mg/m3。

替代锅炉的SO2最大小时浓度消减值为0.018mg/m3。

SO2一、二、三级小时标准分别为0.15 mg/m3,0.5 mg/m3,0.7 mg/m3;NO2一、二、三级小时标准分别为0.12 mg/m3,0.24 mg/m3,0.24 mg/m3。

1、确定本工程大气评价等级和范围。

根据估算模式,SO2最大小时地面浓度0.0730mg/m3,占标率14.6%。

NO2最大小时地面浓度0.0418mg/m3,占标率17.4%。

两种污染物占标率均大于10%、小于80%。

NO2的D10%最远距离为26550m。

根据导则,当D10%最远距离超过25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km的矩形区域。

2、计算本工程建成后全厂SO2排放总量和区域SO2排放增减量。

(1)SO2排放总量本期工程1台炉SO2排放量Q总=(329.28*1.4)/1.5*3600*5500*140*10-9=851.9t/a即两台炉为1703.8t/a(2)SO2排放增减量本期工程“上大压小”现有机组,减少SO2排放量1235.6t/a。

建成后将替代区域147台采暖小锅炉,减少SO2排放2638.4t/a。

故本工程建成后区域SO2排放增减量:1703.8-1235.6-2638.4= -2170.2t/a3、分析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的合理性。

(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点不合理。

根据导则要求,二级评价至少应布设6个现状监测点。

分析得知,至少应在厂址东北侧适当距离增设一个监测点。

(2)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为5天,时间不满足要求。

根据导则要求,每期监测时间,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7天有效数据。

4、计算分析新建工程2台机运行时风景名胜区处SO2的小时浓度预测结果。

小时浓度为0.019+0.047-0.018=0.048mg/m3。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环境空气质量一类功能区,执行一级标准,其占标率为0.048/0.5=96%,满足标准要求。

5、请说明进行此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工作,需要收集的气象资料。

说明调查地面气象观测站的原则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常规调查项目。

(1)调查评价范围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

包括年平均风速和风向玫瑰图,最大风速与月平均风速,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均降水量,降水量极值,照等。

(2)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如果地面气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还需要进行补充地面气象观测。

(3)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站,近距离超过50km,高空气象资料可采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50km内的格点气象资料。

调查查地面气象观测站遵循“先基准站、次基本站、后一般站”的原则。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案例1某项目地处低丘地带,山坡普遍为缓坡,一般在20℃以下,丘与丘之间距离宽阔,连接亦无陡坡。

据调查,纳污水体全长约65km,流域面积526.2km2,年平均流量6.8m3/s,河流20-30m,枯水期1m3/s,环境容量很小。

项目所在地位于该水体的中下游,纳污段水体功能为农业及娱乐用水。

拟建排污口下游15km处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约26km处该水体汇入另一较大河流,且下游15km范围内无饮用水水源取水点。

工程分析表明,该项目污染物排放情况为:废水42048m3/d,其中含CODcr为2323.6kg/d,BOD5为680.3kg/d,NH3-N为63.62kg/d。

1、确定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因子污水排放量大(42048 >20000m3/d)、污水水质复杂程度属简单(污染物类型=1,均为非持久性污染物、水质参数数目<7),地面水域规模属小河(流量 6.8<15m3/s),地面水水质要求为IV-V类水体(娱乐用水及农业用水),故地表水评价等级为二级。

评价因子为CODCr,BOD5,NH3-N2、请制定一套合理的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监测方案监测水期:应该监测二期,时间不充足情况下可以监测一期,一般在枯水期监测。

监测项目:NH3-N、COD、BOD5、pH。

同步观测水文参数。

监测断面:1#排污口上游500 m,2#排污口所在河流断面,3#森林公园处一个,4#小河入口处、5#与下游大河交汇处,共5 个。

监测3-4天,每天各断面采一次混合样3、简要说明选用的水环境影响预测模式及其原因。

二级评价选择COD、BOD5、NH3-N作为预测因子。

COD采用河流一维稳态模式。

BOD5应用S-P模式,因为属易降解污染物在小河流评价河段。

NH3-N应考虑3N转化。

案例2某滨海城市拟建一90万t/a乙烯工程,工程用地位于该城市远郊的临海滩地。

项目选址区距市区约60公里,北面9.5公里外有多个乡村城镇,人口较为密集,西临规划中的港区,东距另一工业区10公里,选址区内地势低平,为潮坪地貌,分布于海岸线至低潮位之间,地面高程自西北向东南略有高升。

该项目总投资304亿元人民币,占地300Km2,主要生产装置共计15套,主要是各抽体、分离和反应装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