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地理期末复习归纳

高等教育出版社世界地理期末复习归纳

2、我国世界地理教学与研究取得的进展(P5)
1.突破了苏联区域地理课程体系和内容体系的束缚。
2.全球地理环境方面发生的一系列问题,如全球变暖与温室气体的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减少、陆地水资源的日益短缺、沙漠化和森林草原退化、自然灾害的负面作用加强等,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从而使自然地理的研究与经济地理乃至人文地理的研究结合了起来。
气候的垂直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亦称“垂直带性”,一般指高山地区自然地理现象随高度递变而呈现的规律性。高山垂直递变现象的产生同温度向上迅速减低、降水与湿度在一定限度内向上增加有关。在不同的地理地带中,垂直带有不同的表现图式。在同一地理地带内,因山体大小、坡向、高度、距海远近等的不同,垂直带的表现图式也不尽相同。
(2)劳动力的主体将不再是工作在装配线上的工人,而成为信息工作者。
(3)经济活动不再以现金交易为主流,而代之以信息的流动,信息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
(4)经济活动不局限于一国之内,基本上是跨国经济或全球经济。
(5)经济组织形式主要不是自由市场经济,而是制度经济,跨国公司、政府和工会是经济舞台的共同统治者。
(3)标志之别
种族一般是以肤色、发色与发型、眼色、头型、面型、鼻型、血型等体型特征为标志划分的。而民族则是以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等社会因素为标志划分的。
(4)属性之别
种族是人类历史的早期,人类各集团长时间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产生的,属生物范畴。而民族是社会实体,属历史学和社会学范畴。
(5)数量之别
固体废物:有些是通过江河自然排入的,有的是人们在海上或海滨活动中无意丢弃的,有些是专门用船只把垃圾从陆地运往海上的。
放射性污染:源于大量向海洋中倾泄核废料、核潜艇的海上失事等海洋放射性污染破坏了海洋的生态系统。
第四章 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
1、信息社会的主要特征(P102)
(1)知识成为生产力的关键要素,以知识为主导的、以信息服务业为主体的知识经济将替代传统制造业经济。
3、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P12)
深度大、高差大
洋底地形可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洋底
洋脊贯通四大洋
4、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学说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P13需要完善)
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学者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的
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观点
⑴大陆地壳由硅铝层组成,它漂浮在由硅镁层组成的大洋地壳之上。
全球陆地以海平面为基准,平均海拔为840 m。陆地上的最高点是喜马拉雅山脉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 844.43 m,最低点是西南亚的死海海面,海拔为-392 m,陆地的高差约为9 240 m。
(2)、地形类型多种多样
常态地形:山地、高原、盆地、丘陵与平原;
特殊地貌类型:冰川地貌、冻土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流水地貌、火山地貌、海岸地貌等;
根据地域分异规律,全球自然地理环境首先表现为地带性差异和非地带性差异。如前所述,陆地上主要可分为11个自然带,这是全球第一级地带性差异;此外全球地表又可分为六块大陆和四片大洋,这是全球第一级非地带性差异。
区域性的分异规律是在基本的分异因素——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地带段性是地带性因素在非地带性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纬向地带的变型;地区性(大地构造—地貌规律性)是非地带性因素叠加了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至于垂直地带性,也是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见下图)。地域分异规律相互关系
第二章 球陆地自然带的基本格局及其理论研究
1、什么叫自然带(P50)
自然带也称“自然地带”或“地理地带”,是指在地球表层中呈南北更替,东西延伸的复杂的自然综合体。
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P60)
地域分异规律概说
景贵和
地域分异是指地球表层各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沿地理坐标确定的方向,
分成相互更替的各级单位的现象。……反映地球表层各组成成分及整个自然综
印度洋
1、水平轮廓北边封闭,南边开敞
2、洋地有一条“入”字形的中央海岭
3、主体部分主要位于赤道带、亚热带范围内,因此称为热带性海洋
4、印度洋北部形成世界上典型的季风洋流
北冰洋
1、世界上世界最小,最浅的大洋
2、世界上最寒冷的大洋
3、大陆架面积辽阔
2、洋流的分布特点

3、海洋资源的定义
狭义概念:是指在海水中生存的生物,溶解与海水中的化学元素和淡水,海水中所蕴藏的能量以及海底的矿产资源。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内部的分异性。
一般而言,最基本的差异包括纬向差异性和非纬向地带性差异。此外,还有由上述两者派生出的垂直地带性差异。
第三章 全球海洋及不断发展的海洋人类活动
1、四大洋的自然地理特征
太平洋
1、地球表面面积最大的大洋
2、海底地形复杂多样,尤其是具有以到户、海沟系为代表的明显过渡带
合体分异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或空间地理规律。(1986)
黄秉维
地域分异是指地球表层大小不等的、内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地段之间的相
互分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其中,带有普遍性的地域分异现象和地域有
序性就是地域分异规律。(1999)
R.哈特向
地域分异包含了地域间的相互联系和空间的相互作用,这个意见是正确的。
世界地理
绪论
1、新时代条件下世界地理的学习任务(P3)
1. 掌握知识——即掌握有关地球表层的地理现象和一般过程,了解其内在的关系,学习在地球表层系统中存在和发展的世界和各国的自然、经济、文化和历史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2. 培养分析能力——即学会分析和解释地球表层各个系统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分析世界和各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3.掌握重大的全球性问题——如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变暖)及其区域反应(区域差异),全球环境问题,工业化以来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区域化,世界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问题,等等。
4.掌握区域地理学的新领域——如可持续发展、区域生态、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分析、对文化和文明的研究、对投资和资本的研究、信息社会与经济问题等。
(5)生态与环境的保护。
第五章 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
1、种族与民族的区别
(1)内涵之别
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遗传特征的人群。而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外延之别
同一种族,可以分属不同的民族。
⑵全球大陆在古生代时期连为一体,称为泛大陆;周围是广阔的海洋,称为泛大洋。
⑶在引潮力和地球自转离心力的作用下,自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漂移,形成现代的海陆分布格局。
⑷在漂移过程中,大陆前缘受到挤压形成褶皱山脉,而后缘由于拖曳作用而脱落下来形成岛屿。
海底扩张学说是由哈雷·赫斯(Harry Hess,1962)和罗伯特·辛克莱·迪茨(Robert Sinclair Dietz,1961)提出的。
(6)由于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技术扩散的高效性,信息社会中,无论个人或公共部门都将变得空前富裕,且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和空间组织形态也会发生空前快速的变化。
2、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P114)
(1)完成发展观念的转变。
(2)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国际社会的共同行动。
(3)与贫困做斗争。
(4)确立“环境友好”和“生态友好”的发展方式。
气候的纬向地带性
纬向地带性即地表自然地理现象近于东西向延伸、呈南北更替的带状规律性。纬向地带性差异是由太阳热力因素造成的,即地球是一个运动中的椭球体,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分布不均而呈东西向带状分布的缘故。
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
呈纬向地带性分布的气候带和气候型结构,因受海陆位置、地形结构、地势起伏、洋流性质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干扰破坏,使同一纬度地带的气候出现大陆西岸、内陆和东岸的差异以及由不同地形类型引起的气候差异。
(4)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变化威胁海岸带地区安全
5、海洋污染类型
石油污染:是海洋污染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全世界进入海洋的石油污染多达三四百万吨。
重金属污染:全世界每年进入海洋的汞约10×104 t,铜约25×104 t,铝约30×104 t,锌约390×104 t。
有机物污染与赤潮:是近岸最普遍的污染现象。有机物分解后使海水出现富营养化,加快了海水中某些海藻的生长,从而导致赤潮产生。
广义概念:除了指上述的物质与能流量外,还包括港湾、航线、水产养殖空间、海洋上空的风、海底地热、海洋景观、海洋空间以及海洋的纳污能力等。
4、海岸带生态退化的原因
(1)海岸带地区的开发活动,改变了海岸地区的植被类型与生境
(2)海岸地区的水体污染,使海岸带区域承受了巨大的环境负担
(3)近海渔业过度捕捞,改变了海岸生态系统的种群结构并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大洋发展历程(举例)(P16)
大洋的发展可分为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终了期、遗痕(地缝合线)等阶段。
胚胎期:东非大裂谷、莱茵裂谷、贝加尔裂谷
幼年期:红海、亚丁湾
成年期: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衰退期:太平洋
终了期:地中海
遗痕: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亚欧板块相撞形成的。
6、世界气候分布规律(什么是气候的纬向、非纬向和垂直地带性)
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P58-59)
所谓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就是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的联系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成一个整体:这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这一部分影响另外的部分。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的总的概括。它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内在联系性 2.空间组合性 3.动态演变性
3、是世界上最温暖的海洋
4、具有完整对称的大洋环流,具有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
大西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