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教育差异初探
广西工学院
摘要:目前到英国留学已经成为许多中国学生的梦想之一,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看到了英国教育的优势。
为何中国人梦想去英国留学?中英教育存在哪些差异?本文将从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外活动等四个方面探讨中英两国教育的差异,并总结各自的优势与劣势,为中国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中英教育差异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育理念课外活动
中英两国教育制度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
我国不断提倡教育改革,要达到真正的改革目的,中国教育制度必须放眼世界,参照西方教学模式,取长补短,彻底摆脱传统应试教育。
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现就英国教育与中国教育比较,主要从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课外活动方面来分析。
一、教育体制差异
教育体制是教育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对整个教育系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教育体制从近现代以来,一直都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博士几个阶段。
在小学和初中实行义务教育,学习学校规定的科目,至高中才能自主选择自己以后继续学习的方向——文科或理科。
学生在小学和高中阶段都是为高考做准备,承受很大的学习压力。
英国政府多年来为全国五至十六岁的学生提供强制教育。
在十三岁到十六岁的时候,学生们进入独立学校(即类似于中国的初级中学),学生们在独立学校的任务基本上是准备GCSE的考试。
GCSE是一个普通中学教育证书,学生们可以选择最多至十个不同的科目。
拿到了GCSE的证书,也就标志着中学教育的结束。
完成中学的课程并拿到GCSE后,学生就可以决定是要念高等学校还是为工作做准备。
学生在这时候是不可以直接去大学的,GCSE的完成是相当于中国的高中一年级结束,而中国的高中二年级和三年级(年龄在约16至18岁)就是英国的延续教育(扩充教育)时期。
延续教育是指中学教育以上,本科程度以下的教育,通常在延续教育学院而不是在大学修读。
课程侧重职业训练方面,但亦照顾到不同年龄人士对一般学术课程的需求。
在高等教育概念上,中国高等教育分为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四个层次,除此之外还有成人高等教育,学校类型分为大学和学院。
在英国,高等教育是指大学、学院及其他院校提供的本科以上课程教育和培训,分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学校类型分为大学、学院、教育机构、公立高等学校、继续教育学院和
教育学院。
英国学生在获得学位的时候有着等级之分,这取决于学生在学业结业时候的平均成绩,学士学位分为第一等学位、上二等学位、下二等学位、第三等学位(即及格学位或普通学位)。
第三等学位不被人们看好。
和中国教育相比,英国在中学教育阶段非常灵活和实用,特别注重学生个性和生存能力的培养。
中国的教学像钻井,洞很小,钻得深。
英国的教学像铺沙子,面很宽,一层一层铺。
二、教育理念差异
教育是立国之本,在这一点上无论是中国还是英国都无论是中国还是英国都非常重视教育在本国的发展。
然而,由于中英两国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两国的教育理念也存在着很大差异。
英国的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尽量发展个人才能,并将这些才能加以培训,进而贡献社会。
从思想上说其本质是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批判多于建设的文化潮流,一般认为反本质、反基础、反权威是它们最基本的共性。
建构主义在知识观、真理观上,与后现代主义息息相关,它反对客观主义知识观,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真理,也没有客观的知识,知识要么是个体自主建构的,要么是群体商谈的结果。
这种教育思想鼓励学生不要盲从权威,而是要学会独立思考和创新以及与人合作的精神。
中国中小学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但是,多年来,中国的教育思想似乎都在强调“精英教育”和“应试模式”,忽略了个性差异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国受几千年来的封建文化影响,至今仍保持着“孔孟之道”的儒家思想,将书本知识看做最重要的知识来源,在对学生的考察中,书本知识占据了相当重要的部分。
中国学生用最直接的表达道出了中国的教育理念就是“应试教育”。
而英国教育注重的是扩散、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认识自己,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英国的教育理念是相对轻松地,可以称之为“实践教育”。
三、教学方法差异
教育理念不同,教学方法自然也有差异。
先从班级大小和教室来看,在英国,一般是小班教学,一个班大约有25人左右。
老师的讲台会在学生中间,让学生和老师距离缩小。
教室也分很多种,有专门上课的教室,有专门讨论的教室,还有专门做实验的教室等等。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教室。
在中国,很少有小班教学的,一个班级大约要有50人左右,甚至更多。
老师都是站在讲台上讲课,这充分体现中国教育中老师相对于学生的地位,拉到了老师跟学生间的距离。
中国的教室一般就只有用于讲课的教室和实验室。
在中国的师生关系中,无论是在学术还是在日常交往方面,学生永远是处于从
属地位。
书本在中国教育文化中不可动摇的神圣地位。
与大多数中国教师不同的是,西方教师认为能够大胆地对教师(甚至书本)的观点提出批判性的评论正是学术自主或是有独到学术见解的重要体现。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书本中蕴藏着知识、智慧和真理。
书本中的知识有待学生去挖掘并储存在脑海中。
只要是写进书本中的就都是正确的,对于其正确性和精准性勿庸置疑。
自古以来,怀疑、反对书本中的观点轻则会被看作是“炫耀、不自量力”,重则就是“胆大妄为”,甚至“背叛先人”。
而英国的教师收录在书本中的是事实、态度和观点,人们可以自由地解释这些事实,讨论这些观点,驳斥这些态度。
书本是人们学习的工具,并不是学习的目标,因而毫无神圣可言。
典型的中国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的。
在讲座式和讨论式的课堂中,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前者。
学生希望教师能把关于一个主题的全部知识倾囊相授,而不愿让老师提太多的问题。
在传统的中国课堂里,通常会看到老师贯穿始终、滔滔不绝地讲述而很少提问题。
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微乎其微。
英国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教与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
课堂更像个讨论会场,教师以课堂宏观监控者和活动组织协调者的身份出现,讲得很少,把时间交给学生。
教师不是费力地把一个问题解释得清清楚楚,而是设法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
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必须积极投入到活跃的思维当中去,热烈生动的讨论自然也就会时常发生了。
当学生遇到很难理解的问题时,会立刻向教师提出疑问,教师会再次设法引导学生的思维,直到解决问题。
师生之间的这种不断交流自然会对学生的学习大有裨益,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课外活动内容差异
中英两国都非常注重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也集中体现在学生的课外活动方面,也可以理解为学生课外活动与实习就业技能的培养。
在中国,初级教育和中学教育阶段,学生家长都会要求孩子到兴趣培训班学习,兴趣班有音乐、绘画等,对于孩子的培养,大多数家长和教育机构并不以孩子的兴趣为前提,而是要求孩子必须习得某种技能,中国的学生很少有快乐的童年。
在学业繁重的情况下,家长和学校就会要求学生以升学考试为重,与题海为伴,几乎没有课外活动。
英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则不同,都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让学生自主选择。
到高等教育阶段,中国的高等学府都会为学生安排很多课外活动,也为学生开设很多学习兴趣班,但是,不同的是,这些社团活动或者兴趣班都由学生团体管理,学校老师或者领导大多处在指导位置。
由于学生本身要兼顾学习并且经验不多,很多活动都是虎头蛇尾或者走向形式主义,学生并没有在其中真正获得实际的只是和
技能。
而在英国,学校除了学生活动外还会有专门老师带领及授课的课外兴趣班,老师参与度大,有规范的统筹和计划可以将活动进行到底,让学生真真切切的受益。
五、结语
除上面提到的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课外活动差异外,中英教育还存在很多的不同,形成这些差异主要是受两国长期以来教育文化的影响。
不可否认,中国教育也有其优点,填鸭式教学、高考的高压都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但是,在经济建设中,人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中国的教育弊端不断显露。
面对人才外流国外、招聘市场不要中国应届毕业生这些现实,我们有必要思考一下问题的所在。
由于中英两国的文化背景不同,不能完全照搬英国教育模式,但可以通过对比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优势,借鉴可以借鉴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在保留自己的优良传统和坚实的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觉性、研究性与实践性,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学生的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张朝宜.教育与表现[M].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1999.
[3]常乐.中英教育文化差异略述[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4]中英教育体系对比.
/view/82f542244b35eefdc8d33323.html?from=rec&pos=3&weight=39&lastw eight=27&count=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