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情绪与心理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体验。
遇到高兴的事情,心里总是有一种难以表达的喜悦,情绪高涨,觉得什么都得心应手,看什么都赏心悦目;遇到不高兴的事情时,情绪低落,常表现出沮丧、愤怒、悲伤等情绪反应,觉得自己无能笨拙,干什么都不顺手,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甚至觉得生活都变得阴冷凄凉。
情绪广泛渗透到大学生的一切生活中,并明显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因此,培养良好的情绪是保持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第一节情绪概述一、情绪的一般概念六种基本情绪,即羡慕、爱、恨、欲望、愉快和悲伤。
笛卡儿认为这六种情绪是其它情绪的基础,其它的情绪都是这六种情绪的组合,并控制着人的各种行为反应。
情绪是人们对外界刺激引起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的一种主观体验。
比如电影中的悲伤镜头会催人泪下,成功会使人异样惊喜等。
情绪是由刺激、认知、主观体验、情绪和行为反应几方面组成的反应过程。
这几分面的关系是:刺激情境-——对情境的认知评价——产生主观的情绪体验——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反应。
消极和积极情绪的划分虽具实用性,但并不严密,因为有时我们并不能区分什么情绪是积极的情绪,什么情绪是消极的情绪。
从进化的意义上讲,任何一种情绪都有其生物学意义,都是适应环境的结果。
所谓正常情绪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各种情绪,它可以是积极的情绪,也可以是消极的情绪,如:高兴、平静、愤怒、沮丧、自卑、惊恐、嫉妒等等,都属于正常的情绪反应。
异常的情绪是指异常的刺激所引起的持久性的心境化的不良情绪反应,在临床上指精神病患者发病时的情绪反应,如躁狂症、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等,这些病症所表现出的情绪反应一般来说,是潜意识中的自我防御反应。
二、情绪特性(一)情绪的生理特性情绪作为心理现象和活动之一,同样有一定的生理基础。
当情绪发生时,个体身体内部会出现一系列明显的生理变化,是情绪的一个特点。
(二)情绪的外显特征当情绪发生时,个体还会出现身体的外部变化,我们称之为表情。
目前较为一致地认为,表情行为、生理反应与主观体验共同构成情绪。
(三)情绪的两极性情绪有四种品质,每一种品质都有表现为两个极端对立的情况。
在情绪的强度方面,有强弱之分;在情绪的紧张度方面,有紧张与轻松之分;(四)情绪的取决性情绪的情境性是指人的情绪会随所处情境的不同而变化,因而也称为情绪的被动性。
无论情绪分类中的任何一种情绪,都是个体在具体的特定情境中,在客观事物的刺激作用下,依靠主观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
情绪随情境而变化,也体现了情绪在两极间变化的波动性,这是在心理健康自我保健、情绪失控中值得注意的特性。
三、影响情绪反应变化的因素人的情绪变化受多种因素制约,常见的影响因素有:(一)个体与需要、预期的关系个体与需要、预期的关系是影响情绪发生的重要因素。
因为客观事物本身并不直接导致情绪发生,需要凭借主观上的中介因素,使得情绪发生而成为主客观之间的关系反应。
(二)认知因素:认知在情绪体验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相同的情境,如果我门对之做出不同的认知评价,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
(三)个性特征因素:比如有人遇到一点小事便着急,有人做事总是不温不火,慢条斯理,情绪平淡。
这表明,我们的情绪反应与变化会受到个体特征的影响,主要包括性格和气质。
(四)精神状态:精神状态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睡眠不好,过于疲劳,生活和学习的压力太大等等。
因此,调节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可以使人处积极的情绪状态下,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四)环境因素:环境对人的情绪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如: 灰蒙蒙的天空会使人感到压抑郁闷;而青山绿水则使人感到轻松愉快。
(五)生物种的影响有关研究表明,人体内存在着控制生理变化的结构组织,使生理活动呈周期性变化。
作为受生理和心理因素共同影响的情绪变化,也受到该结构的影响,而呈一定的、相对的周期性变化。
我们称该结构组织为生物钟。
人的情绪呈现出以28天左右为一个周期的变化。
男女都有生理变化周期,女性更为明显。
女性月经呈周期性,每到月经来潮时,情绪就会变得急噪,身体也感到不舒服。
因此,生物钟这一生理因素是不能忽视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大学生的情绪与心理健康一、大学生的情绪特点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在生理发育趋向成熟的同时,心理也经历着急剧的变化,尤其反映在情绪上。
大学生的社会地位、知识素养以及特有的年龄阶段,使得大学生的情绪带有自己的特色。
具体表现在以下:(一)情绪的丰富性与被动性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各种新的需要的强度不断地增加,其情绪活动非常丰富多彩,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多样性的自我情感和需要上,如自尊、自卑、自负等;还表现在两性情感上,即对爱情的情绪体验。
(二)情绪的强烈性与冲动性主要表现在对某一种情绪的体验特别强烈,富于激情。
由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对各种事物都比较敏感,再加上精力旺盛,有时情绪一旦爆发就难以控制。
(三)外显性与内隐性并存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遇事反应强烈,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敏感、迅速,情绪写在脸上、言在嘴上、发在行为中。
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的表现都很具体。
(四)情绪体验的延续性和心境化由于大学生的情绪不象幼儿那样受制于外部的刺激,因此情绪一旦被激发,即使刺激消失,还会转化为心境,即拉长了情绪的状态。
大学生在某一方面得到满足的快乐的情绪会延长较长为良好的心境;由于挫折或失败引起的不快或苦恼的情绪也会延长较长的时间,而成为闷闷不乐的不良心境。
这种不良的心境如果延续较长时间,发生移情作用,不仅会影响人际关系,也会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大学生的许多不良情绪,如抑郁、自卑等都具有这种心境化的特点,极个别大学生的自杀行为也与这种情绪状态有关。
因此,对于这种情绪,应及时调适。
(五)情绪的想象性从情绪体验的性质来看,大学生的情绪还具有想象性特点。
由于对环境的不适应、学习上的落后或恋爱上的挫折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常会陷入某种想象的忧虑中,而难以被另一种愉快情绪取代。
二、情绪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愉快的情绪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它不仅是维护心理健康的保证因素促进生理健康的有效途径。
巴甫洛夫曾讲,忧愁、顾虑和悲观可以使人生病;积极、愉快、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情绪可以战胜疾病,更可以使人强壮和长寿。
情绪不仅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关,而且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潜能开发、工作效率、生活质量等因素有关。
特别是当大学生处在愉快、乐观的情绪状态时,容易感觉天地万物都那么美好,对生活充满信心。
因此,培养良好的情绪,调整不良的情绪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心理发展。
所谓不良情绪主要有两种,即过度的情绪反应和持久性的消极情绪。
过度的情绪反应包括:因为一些重大的生活事件而情绪反应过于强烈,如狂喜、暴怒、悲痛欲绝等;还包括情绪反应过于迟钝、无动于衷、冷漠无情等。
持久性的消极情绪是指在引起忧、悲、恐、怒等消极的因素消失后,很长时间沉溺在消极状态中不能自拔。
情绪困扰是大学生群体中比较突出和普遍的问题。
根据北京大学心理治疗咨询中心的资料统计,就诊的大学生中,以各种情绪问题为主诉的占42.9%,其中抑郁占37.9%,其次为自卑、焦虑、恐惧等其它情绪问题。
三、大学生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大学生中的不良情绪一方面受大学生所处特定时期的情绪活动的特点的影响,一方面受许多与大学生生活有关的多种因素的影响。
归纳起来,主要有对新环境的适应、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学习和恋爱的挫折、人际关系紧张及生活事件增多等。
所有的大学新生都面临着对新环境的再适应,都有一个由原来依赖、被动的学习生活方式向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
因此,由学习和生活的不适应引起的孤独感在很多大学新生中都有所表现。
特别是一些适应能力较差的大学生,这种不良的情绪体验往往持续较长时间并由此形成情绪障碍。
有些大学生可能会因某次考试失败而过度自责或沮丧。
失恋是引起大学生自卑、抑郁等情绪的常见原因。
除以上因素外,大学期间各种生活事件明显增加,如考试、奖学金、交友、各种集体活动、毕业分配、推荐报考研究生等,如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也容易引起情绪障碍。
第三节情绪的调节与控制一、大学生健康情绪的标准情绪对人的心理健康影响很大,由此,规避不良情绪,趋向健康情绪就显得非常重要。
首先,应懂得如何评价一个人的情绪是否健康。
对此,中外的心理学家都提出了许多见解。
(一)西方心理学家的情绪标准。
赫洛克(E.Hurlock)提出了情绪健康的4条标准:1、能够保持健康,自己能控制因身体疲劳、睡眠不足、头痛、消化不良、疾病引起的情绪不稳定。
2、能够控制环境,不是想干就干,而是先预料结果,再采取行动。
3、使情绪的紧张消解到无害方面,不是压抑情绪,而是将情绪转变,升华到社会性的高度。
4、能够洞察、理解社会。
(二)中国心理学家的情绪标准。
我国心理学家大多数认为,健康情绪的主要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4个方面:1、愉快情绪多于不愉快情绪,一般表现为:乐观开朗,充满热情,富有朝气,善于自得其乐,对自己、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
2、情绪稳定性好,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3、情绪反应是由适当的原因引起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惧等情绪,是由具体的可感知现象、事物所引起的,而非莫名其妙的无端的反应。
4、人的社会性情感(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得到良好的发展。
情绪调适与自控的方法很多,我们将从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的角度阐述相关的一些基本的、常用方法,以便于整体的理解和把握这些方法。
(一)认知上的理解与改变1、理解情绪要调适自己的情绪,必须先了解自己情绪的特性,情绪产生的原因、背景,持续的时间、出现的强度等。
因而,注意观察、理解、辨析他人的情绪也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学会理解、辨析自己与他人的情绪,可以促进情绪积极健康的发展是情绪调适与自控的前提之一。
2、认知改变人的情绪变化是由认知评价引起的。
当一个人对周围的事物或自己的行为、思想做出消极的评价时,会给自己以不良的暗示,导致各种消极的情绪。
(1)不良的情绪由认知评价引起的,不良的情绪体验是由于对当前的情境或自身变化的不良归因导致的。
(2)在不良的情绪状态下,认知活动表现出消极、混乱,且负向思维占主导地位。
(3)正确、客观地认识头脑中的思维活动,对情绪或身心的变化进行良好的评价是认知疗法的基本思想。
消极的认知评价有以下几种表现:(l)思想绝对化。
即评价情境与身心变化时容易走极端,要么做出极好的评价,要么做出极坏的评价,思维缺乏灵活性。
(2)一概而论。
经历了一次不顺利的事情,形成了顽固的条件反射,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时,还是产生类似的评价,表现出消极的行为反应。
(3)认知消极性。
看问题时只能看到问题的消极方面,而看不到积极的一面,形成了消极的认知定向。
(4)妄自菲薄。
(5)夸张。
(6)自责。
对自己当前的情绪状态进行检讨反省,寻找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并产生内疚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