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挥发性有机物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管理规程

挥发性有机物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管理规程

挥发性有机物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管理规程
一、目的
为贯彻落实江苏省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实施技术指南,深入推进公司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工作,有效控制挥发性有机物的无组织排放,结合本公司实际,特制定本规程。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挥发性有机物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管理的全过程。

三、责任
1.EHS部:负责联系第三方检测单位统计本公司监测点位数量并进行挥发性有机物泄漏
检测与修复(LDAR)。

2.各车间:负责配合第三方检测公司对各车间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泄漏检测与修复
(LDAR)工作。

四、术语
1.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参与大气光化学反应的有机化
合物,或者根据有关规定确定的有机化合物。

在表征VOCs 总体排放情况时,根据行业特征和环境管理要求,可采用总挥发性有机物(以TVOC 表示)、非甲烷总烃(以NMHC 表示)作为污染物控制项目。

2.无组织排放fugitive emission :大气污染物不经过排气筒的无规则排放,包括开放式
作业场所逸散,以及通过缝隙、通风口、敞开门窗和类似开口(孔)的排放等。

3.泄漏检测与修复leak detection and repair:泄漏检测与修复是指对工业生产全过程挥
发性有机物物料逸散、泄漏进行控制的系统工程。

该技术采用固定或移动检测仪器,定量检测易产生挥发性气体泄漏的场所和所有挥发性气体排放源,从而控制VOCs逸散、泄漏排放,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简称LDAR。

4.VOCs物料VOCs-containing materials:本标准是指VOCs质量占比大于等于10%的物
料,以及有机聚合物材料。

5.密封点:采用密封措施,阻止设备流体从相邻结合面间或开口处向外泄漏的点位。

6.泄漏控制浓度:指在相关排放标准或法规中规定的,在泄漏排放源表面测得的VOCs
浓度值,表示有VOCs泄漏存在,需采取措施进行控制。

它是一个基于经校准气体校准的仪器的测定读数。

五、工作程序
1.LDAR项目建立
1.1检测对象确定
EHS部审核各车间的物料平衡表、工艺流程图、管道流程图、操作规程、装置平面布置图等内容。

分析装置涉及的原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和各类助剂的组分和含量是否涉及VOCs,从而确定需要实施泄漏检测与修复装置。

1.2 设备与管线组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可免予泄漏检测:
➢正常工作状态,系统处于负压状态;
➢采用屏蔽泵、磁力泵、隔膜泵、波纹管泵、密封隔离液所受压力高于工艺压力的双端面机械密封泵或具有同等效能的泵;
➢采用屏蔽压缩机、磁力压缩机、隔膜压缩机、密封隔离液所受压力高于工艺压力的双端面机械密封压缩机或具有同等效能的压缩机;
➢采用屏蔽搅拌机、磁力搅拌机、密封隔离液所受压力高于工艺压力的双端面机械密封搅拌机或具有同等效能的搅拌机;
➢采用屏蔽阀、隔膜阀、波纹管阀或具有同等效能的阀,以及上游配有爆破片的泄压阀;➢配备密封失效检测和报警系统的设备与管线组件;
➢浸入式(半浸入式)泵等因浸入或埋于地下以及管道保温等原因无法测量的设备与管线组件;
➢安装了VOCs 废气收集处理系统,可捕集、输送泄漏的VOCs 至处理设施;
➢采取了其他等效措施。

1.3 密封点的确定
EHS部联系第三方检测单位对需要实施泄漏检测与修复装置进行现场点位核算,包括载有气态VOCs物料、液态VOCs物料的设备与管线组件的密封点,从而确定点位数量。

2.现场泄漏检测流程
2.1检测仪器
开展LDAR的第三方机构,应配备VOCs定量检测仪器。

仪器应符合但不限于以下技术要求:
➢仪器检测器类型包括催化氧化检测器、火焰离子检测器、红外吸收检测器、光离子检测器等。

实施检测前应通过查证或实验手段确保所采用的仪器检测器对所测主要VOCs或OHAPs组分有响应。

➢测定仪器的量程应能满足规程中的泄漏浓度控制限值,且其分辩率应保证规程中的泄漏浓度控制限值的±2.5%范围内可读。

➢仪器应配置一个能向检测器提供持续流量的电动采样泵,在采样探头顶端安装玻璃棉塞或过滤器以保护仪器,且在探头前测得的采样流量应在(0.10~3.0)L/min 内。

➢仪器须具有防爆安全性,仪器必须通过有资质的仪器仪表防爆安全监督检验机构的防爆安全检验认证。

常规检测仪器应经过具备相关资质的机构计量检定合格后,方可作为LDAR检测仪器投用。

检定证书应在有效期内。

2.2检测试剂
需配备两种标准气体用于仪器校准和性能评估:
➢零气:洁净空气,其中VOCs含量应小于10μmol/mol,以甲烷计。

➢参考化合物标准气体:平衡气体应为高纯空气,参考化合物浓度与泄漏控制浓度(或
标准浓度限值)接近,其不确定度应在2%内。

2.3检测步骤
2.3.1检测环境条件
现场检测应在仪器使用说明书规定的能正常工作的环境条件下实施。

超出使用环境条件,应获得仪器制造商对使用条件的书面认可。

雨雪或大风天气(地面风速超过10m/s)应禁止作业。

2.3.2环境本底值检测
每套装置或单元至少每天进行一次环境本底值测试。

每次测试至少取5点,测试点位如图1所示,测试点距密封点最近不小于25厘米,将5个测试值取平均值作为当日装置环境本底值。

在检测过程中发现密封点或群组附近的仪器读数与装置环境本底值无明显变化(仪器读数低于3倍装置环境本底值),以装置环境本底值作为该密封点或群组的环境本底值。

图1环境本底值检测位置示意图
2.3.3检测与读数
将仪器采样探头在密封点表面移动,采样探头与密封点边线保持垂直,采样探头移动速度不超过10cm/s。

如果发现指示值上升或仪器报警,放慢采样探头移动速度直至测得最大读数,并将采样探头保持在出现最大读数的位置,在该位置的检测时间不少于2倍仪器响应时间。

3.泄漏源修复
3.1泄漏认定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则认定发生了泄漏:
➢密封点存在渗液、滴液等可见的泄漏现象;
➢设备与管线组件密封点的VOCs泄漏检测值超过表1规定的泄漏认定浓度。

表1 设备与管线组件密封点的VOCs泄漏认定浓度
单位:μmol/mol
3.2 泄漏修复
3.2.1首次修复
当检测过程中,发现有组件检测值超过泄漏阈值,检测人员应与企业项目联系人取得联系,安排设备维修。

在检测到泄漏后5天内,企业应及时进行首次尝试维修,并将过程中的数据录入管理系统中或及时建档保存。

3.2.2最终修复
在首次尝试维修后泄漏仍未消除,需进行再次维修或与监管部门协商将组件移入延迟维修清单中。

最终维修的期限为自发现泄漏之日起15天。

3.2.3延迟修复
泄漏之日起15日内仍未完全修复的密封点,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才能纳入延迟修复范围:➢装置停车条件下才能修复;
➢立即维修存在安全风险;
➢泄漏密封点立即维修产生VOCs排放量大于延迟修复的排放量。

修复时间不得迟于泄漏后6个月内。

延迟修复应记录并向主管部门提供书面说明并预计消漏的时间,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消漏,延迟修复的设备应在下一个停工检修期间进行修复。

延迟修复的设备仍应按规定检测频率检测并记录。

4.密封点泄漏检测频次
4.1对设备与管线组件的密封点每周进行目视观察,检查其密封处是否出现可见泄漏现象。

4.2泵、压缩机、搅拌器(机)、阀门、开口阀或开口管线、泄压设备、取样连接系统至少
每6个月检测一次。

4.3法兰及其他连接件、其他密封设备至少每12个月检测一次。

4.4对于直接排放的泄压设备,在非泄压状态下进行泄漏检测。

直接排放的泄压设备泄压
后,应在泄压之日起5个工作日之内,对泄压设备进行泄漏检测。

4.5设备与管线组件初次启用或检维修后,应在90d内进行泄漏检测。

5.项目质量保证与控制
5.1LDAR质量管理体系
5.1.1 LDAR质量管理可纳入企业现有质量管理或HSE管理体系,尚未建立质量管理或HSE
管理体系的企业,应单独建立LDAR质量体系。

5.1.2检测点位达到5万个及以上的企业应制定泄漏检测与修复管理制度,并建立设备泄漏
与检测修复数据管理平台;检测点位2000个点以上的企业应制定泄漏检测与修复管理制度,按指南要求定期检测、修复密封点,并按要求记录相关数据并保存。

5.2数据记录
泄漏检测应建立台账,记录检测时间、检测仪器读数、修复时间、采取的修复措施、修复
后检测仪器读数等。

台账保存期限不少于3年。

六、参考及引用文件
➢《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控制标准》GB 37822-2019➢《江苏省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实施技术指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