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心理学效应上海市心理学会编目录第一章晕轮效应与知觉错误一、晕轮效应二、其他社会知觉错误三、错觉及其合理利用第二章从众效应与社会影响一、从众效应二、其他社会影响现象第三章皮格马利翁效应与暗示一、皮格马利翁效应二、安慰剂效应三、暗示效应的现实意义第四章巴纳姆效应与伪心理学一、巴纳姆效应二、伪心理学三、伪心理学利用的其他心理效应第一章晕轮效应与知觉错误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人看一张卡片,上面写着一个人的五种品质: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情。
看后让人想象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果普遍想象成一个友善的好人。
然后把卡片上的“热情”一词换成“冷酷”,顺序变成:聪明、勤奋、坚定、冷酷、灵巧。
再让大家想象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结果是人们普遍推翻了原来的结论,把原先的“好人”变成了可怕的“坏人”。
为什么仅仅是一种品质的改变,却造成对一个人整体印象的改变?答案是因为人们在对他人的知觉判断中存在着晕轮效应,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晕轮效应以及其他对人、对物认知过程中常见的知觉错误现象。
小知识:知觉(Perception)是人们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知觉是纯心理性的,一个人的知觉和客观现实的差距可能很大,普遍存在着知觉错误现象。
一、晕轮效应(一)什么是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又叫光环效应,是指由于对人的某种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较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它品质或特点的现象。
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象月亮周围有时出现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它品质或特点。
人们在认识结交朋友时,孤立地以貌取人、以才取人、以德取人、以某一言行取人,以某一长处或短处取人,都属晕轮效应,是不正确的知觉。
上面的实验中,“热情”和“冷酷这两个品质就产生了掩盖其他品质的晕轮效应。
俗语中“一俊遮百丑”、“情人眼里出西施”和“爱屋及乌”,都可以看作是晕轮效应的通俗说法。
在各种“追星族”现象中往往也存在晕轮效应,比如喜欢上某歌星的歌,就会觉得这个歌星的衣着打扮、举止行为等各个方面也都很不错,往往不加鉴别的进行模仿。
在学校中,同学相互间的认识上有时也会存在晕轮效应。
如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就会被大家认为是一个智力很高,聪明,热情,灵活,有创造性的学生。
如果同学在某一方面表现不好,如成绩不好或玩皮捣蛋,有时往往会被大家认为什么样都有不行,一无是处。
另外,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常常会自然而然地结合这个人的社会背景(所在的单位、亲属与朋友情况、经济状况等等)进行评价。
如果你有优越的社会背景,人们即使与你初次交往也会比较相信你,从而使交往能顺利进行;如果你的社会背景低微,人们在与你交往时就会有所戒备或顾忌,从而影响交往的顺利进行。
心理学家将此心理现象称之为“社会背景效应”,实际上也是晕轮效应的一种表现。
社会上有些骗子就常常利用“社会背景效应”来达到诈骗的目的,例如他们伪造自己或是高官子弟亲属、或是与某知名人士关系密切、或是在某影响力巨大的单位就职,给自己打造一些光环,然后进行诈骗。
对于这类诈骗犯,我们要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当然,我们如果愿意做点好事帮助别人,又具有真实正当的社会背景,也可以适当利用这一社会心理效应做些宣传工作。
(二)如何避免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一种知觉错误,要避免晕轮效应影响他人对自己或自己对他人的认识,通常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宜过早评价他人,应尽可能与对象进行多方面的交往,促进相互间的深入了解;2、应及时提醒自己是否全面地看待了他人,特别是对有突出优点或缺点的对象;3、在与他人交往时,不要过分在意他人怎样评价自己,要相信自己一定会获得他人的认可和理解;4、注意做好自己应该做好的每件小事,特别要注意处理好可能会给自己的形象造成较大影响的事情;5、要敢于真实地展示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同时,也不刻意掩饰自己的缺点。
二、其他社会知觉错误心理学家还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被试者分为两组,两组被试同看一张照片。
对甲组说,这是一位屡教不改的罪犯。
对乙组说,这是位著名的科学家。
看完后让被试根据这个人的外貌来分析其性格特征。
结果甲组的人说:深陷的眼睛藏着险恶,高耸的额头表明了他死不悔改的决心。
而乙组的人却说: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想深邃,高耸的额头表明了科学家探索的意志。
同样的一个照片,为什么会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描述?小知识:知觉定势是指人们会按照社会和自己的期望、相应背景去感知刺激,而不是按照实际物理刺激的情况来解释外界事物。
这种现象实际上是知觉定势的一种,和晕轮效应一样是一种对人的知觉(又称社会知觉)错误。
在这个实验中,因为实验者告诉甲组这个照片上的人是个屡教不改的罪犯,而人们对罪犯的共同认知是凶残、险恶和顽固等,所以甲组的人就会描述成:深陷的眼睛藏着险恶,高耸的额头表明了他死不悔改的决心;而实验者告诉乙组这个照片上的人是个著名的科学家,人们对科学家的共同认知是执着、睿智和冷静等,所以乙组的人就会描述成:深沉的目光表明他思想深邃,高耸的额头表明了科学家探索的意志。
社会知觉错误经常会影响着人们对社会、对他人的认知,除了晕轮效应之外还有以下一些常见的效应。
(一)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由于第一印象的作用而对后继交往所发生的影响现象。
第一印象形成的肯定的心理定势,会使人在后继了解中多偏向于发掘对方具有美好意义的品质。
若第一印象形成的是否定的心理定势,则会使人在后继了解中多偏向于揭露对象令人厌恶的部分。
一般情况下,对陌生人的知觉,常常有首因效应。
人们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往往会受到首因效应的影响,并且会有意识地利用这种效应,如在学校面带微笑,见了同学和老师主动打招呼,这样可能获得热情、善良、友好、诚挚的印象;或者和陌生人见面之前使自己打扮得很得整洁,整洁容易留下严谨、自爱、有修养的第一印象。
同时,我们在和陌生人打交道时也应该提醒自己,不要被第一印象所迷惑,以面受骗上当。
(二)近因效应小资料: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丹尼尔·卡尼曼教授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卡尼曼把682名做结肠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地分成两组。
一组按常规,做完检查后立即抽出管子,这时他们对检查的感觉就是疼痛万分,难以忍受。
而对另外一组,则在做完检查后先不抽出管子,而是静静地让它停留片刻,这时病人虽难受,但已无特别的痛感。
卡尼曼的结论就是:我们在评价某种经验时,有一个时间长短的因素,最后阶段的感受,无论是痛苦还是愉悦,决定了我们对整个事件的记忆和评价。
在对人的长期了解中,最近的印象往往占优势,掩盖了对他的一贯了解,这种心理现象叫做近因效应。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对陌生人的知觉,第一印象有更大的作用;而对于熟悉的人,对他们的新异表现容易产生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
相对来说,随着时间的流逝,前面发生的事容易被最近发生的事所湮没。
这是一种心理误区,它使我们做出了与客观事物不完全一致的判断。
尽管这种心理定势并非一种全面客观的评价,但却是大多数人都存在的心理现象。
我们应认识它,并要善于利用它。
近因效应在学生交往中也非常常见,例如两个同学本来相处得很好,甲对乙堪称关怀备至,可是却因最近一次“得罪”了乙,就遭到乙的痛恨,可能比其他同学的关系都不如,这就属于近因效应的作用。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大部分人都不可能始终给人留下一个很好的印象,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强自身的吸引力;二是要不断进步,以新的姿态展现在外人面前。
在经济活动中,“近因效应”也得到许多的应用。
你到饭店去吃饭,点了丰盛的酒水菜肴,酒足饭饱要结账的时候,服务员给你免费送上一盘水果,这时你会感到很愉快。
你到市场去买糖果之类的散装商品时,讨价还价时双方毫不客气,但在谈定价格、称好分量的时候,商贩还会随手给你添上几颗,把秤杆挑得高高的,让你感到额外的满足。
这都为的是利用近因效应拉住你做他的“回头客”,下次再来光顾。
小故事:美国的航空公司服务精良,一路上让乘客都很满意,但下了飞机,乘客却要在行李处等候6分钟才能取到自己的东西,于是人们就报怨,说航空公司服务质量差,运送行李的速度慢得令人难以忍受。
后来有个心理学家出了个主意,他让航空公司派人在乘客下机以后,马上就热情地招呼他们跟随着去取行李,绕了一圈,走了7分钟的路,一到行李处,人们马上就拿到了行李,于是他们纷纷称赞航空公司的高效率。
(三)社会刻板印象社会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对某类人或事产生一种比较固定的、一致的、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和印象。
一般来说,生活在同一地域或同一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人,在心理和行为方面总会有一些相似性;同一职业或同一年龄段的人,他们的观念、社会态度和行为也可能比较接近。
如在地域方面,人们有英国绅士、美国西部牛仔、原始生活中的非洲人、观念保守的东方人的印象,还有上海人的精明,北京人的能侃等刻板印象;在职业方面,人们会自然想到教师的文质彬彬、医生的严谨或地质勘探队员的粗放等等;在年龄方面,老年人比青年人更喜欢守旧等。
人们在认识社会时,会自然地概括这些特征,并把这些特征固定化,这样便产生了社会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本身包含了一定的社会真实性,或多或少地反映了这类人群的实际情况。
所以,利用刻板印象可以简化我们的认识过程,使我们能迅速地适应某种环境。
但刻板印象也有非常不好的一面。
由于它是固定化的,所以也很难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刻板印象往往阻碍人们看到新的现实,接受新的观点,结果导致人们对某类群体的成见。
我们通常通过两种途径获得社会刻板印象。
一种是我们直接与某种人接触,然后将这些人的特征加以概括和固定化。
比如,我们从生活中可以直接获得关于老干部、工人、教师、知识分子、商贩的印象。
另一种是通过间接材料来获得的,如他人的介绍、报纸电视等大众媒介的描述。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为我们塑造了大量的社会刻板印象。
如提到山西,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煤矿及反复重演的矿难;提到安徽,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灾民、是乞丐,近年来又多了毒奶粉;而提到云南,就有人会很自然地想到“贩卖婴儿”之类的新闻……我们从电视和其它媒介中,看到了我们不可能实际接触到各种类型的人,并且当人们需要更多的了解社会时,会越来越依赖大众传媒的描述。
三、错觉及其合理利用人之所以对周围环境物体的性质、形状、颜色、大小、远近等,能够辨识判断,靠的是对物的知觉,在这些知觉过程中也常常会产生很多偏差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错觉。
(一)“眼见为实”的错误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这是我们一直奉为的信仰和教条,任何事情都希望能亲眼目睹,才肯相信,但视错觉却是最常见和普遍的一类错觉。
1、典型的视错觉奥伯逊错觉赫尔岑错觉请看下面一些图片:佐尔纳错觉2、其他视错觉这张图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请仔细盯着这张图片看三分钟后马上看自己的手臂仔细看这幅图的中心?两个位于中心的圆哪个大?这两条竖线哪一条长?上面哪个人最高?从上面的一些图片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是不是很多的现象与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不相符:明明是静止的平面图形,却偏偏看起来是动的;明明平行的两条直线,看起来是却偏偏要相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