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必修上册统编版《2.4 致云雀》优秀教学课件

高中必修上册统编版《2.4 致云雀》优秀教学课件


蕾三个形象作比。)
诗歌解读
13—15.探讨美的根源。 ——没有高尚的思想、情操便无从创造美的艺术作品。
欢乐 的源 泉
16—17.探寻欢乐的真正来源 ——对爱与生命的深刻理解。
欢乐 的理 想
18—20. 不能快乐的根由
——尘世的丑恶和人的不幸。
21. 以感叹的口吻表达了他的愿望和抱负——拥有云雀的欢欣。
和美好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对于同类真挚强烈的 爱联系在一起的欢欣。
诗歌解读
解读“云雀”与“诗人”
“像一位诗人
思想在艺术创 作中的地位。
隐身在思想的明辉之中
好的艺术品应是真
吟诵着即兴的诗韵
情实感的流露。
直到普天下的同情
都被从未留意过的希望和忧虑唤醒”。
诗人比一般人敏感,
最后两行则宣扬 了诗人的神圣使命
课文朗读
1.听读诗歌。 2.自由朗读诗歌。 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据雪莱夫人回忆,这首诗是1820年夏季一个黄昏,雪 莱在莱杭郊野散步时听到云雀鸣叫有感而作。
诗歌解读
《致云雀》思路梳理
1.对云雀及其歌声总的评价和赞美。 “欢乐的精灵”,来自“天堂或天堂的邻近”(神圣)
欢乐 的形 象
2.云雀从地面一跃而起的姿态和边飞边唱的习性。
文化身份 一。他同时也是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 和政论作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
响颇深。
雪莱生于英格兰萨塞克斯郡,12岁进入伊顿公学,1810年进入
牛津大学,1811年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就被
经历创作
牛津大学开除。1813年11月完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事长诗《麦布女王》,1818年至
• 第一单元 第2课
致云雀
新课导入
中国古典诗词中写鸟的诗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诗人写鸟的形象 是为了表现什么呢?
雪莱
雪莱简介
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
1819年完成了两部重要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倩契》,
以及其不朽的名作《西风颂》。1822年7月8日逝世。恩格斯称他是
“天才预言家”。
文学特色
他的作品充满了民主思想和战斗精神,艺术上的特色有:富于
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自由手法、奇妙无穷的比喻与语言的音乐性。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 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 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 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 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 塑造形象。
有了笑,人类的感情就沟通了。 7.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
再见
形象解读
云雀形象分析
雪莱诗中这一云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 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诗人和 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 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 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从诗的 整个调子中可以看出,雪莱虽感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 不断飞升的积极情调去超越感伤。
艺术特色
浪漫主义特征分析
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 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 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 瑰丽的想象 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拓展延伸
雪莱名言
1.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2.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3.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 4.希望会使你年轻,因为希望和青春是同胞兄弟。 5.我们愈是学习,愈觉得自己的贫乏。 6.微笑,实在是仁爱的象征,快乐的源泉,亲近别人的媒介。
应该有能力有责任揭 示出常人未曾留意的 真理。
形象解读
诗中把云雀比作哪些形象?表现了云雀形象的什么特点? 诗中把云雀的歌声与哪些声音做了比较?突出了什么?
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 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相比,突出云 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
3—4.云雀升上晴空迎接朝阳或送走夕阳时的欢快明朗的形象视。觉形象描绘听觉。 5—7.以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霓虹彩霞降下的美雨比喻云雀的歌唱。
传播
8.把云雀比作诗人。 拥有思想的明辉,唤醒人间的爱。
爱与 9—11.把云雀鸣声比作高贵少女的甜美如爱的歌曲、飞萤与晶莹的流光、
光明 的形 象
玫瑰与醉人的芳香。 默默散播爱、光明与芬芳却不露形影。 12.不只是单纯的明朗、清新、欢悦。(以晶莹闪烁的草地、春霖洒落的声息、雨后苏醒的花
拜伦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
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开始于18 世纪中后期。18 世纪英国的伤感主义文学、哥 特式小说以及德国狂飙突进文学,都推崇主观情感,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出现提供了 条件。而康德的“唯心主义哲学”、费希德的“唯我论” 也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观 色彩和个人主义奠定了哲学基础。
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在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两次高潮。第一次是在1805 年左右,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代表是英国“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第二次高潮则从诗人拜伦 开始,雪莱和济慈紧随其后。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和“湖畔派”的思想倾向不 同,他们虽也主张抒情主义、理想主义,但他们所表现的不是消极颓废之情而是积 极向前、反抗暴力的革命之情。他们的理想不是返回自然,返回中世纪,而是要创 造一个人人平等、没有暴政的新世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