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中国各地区春节传统文化

关于中国各地区春节传统文化

(5)过年之前大扫除,贴春联,穿新衣。
(6)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废水当日不外泼。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
(7)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3、华中地区
人们初一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拜年是不问亲疏的,称为“拜年无大小”。家中来了拜年客,必定再三挽留,以糍粑相待。
硬币扁食。在三十包扁食(饺子)时,将数枚硬币分别包入扁食里,初一早饭,谁吃到硬币扁食谁在这一年就有福,给全家老少带来极大的乐趣。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早起,尤其小孩为了吃住钱,破例地多吃扁食,乐得全家哈哈大笑。
(11)大年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叫送穷鬼。
三、社会发展与年俗变化之间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变得更加富裕和忙绿。在社会大环境下,春运的一票难求,不适应相对落后的家乡,亲戚们的各种难以回答的提问成为许多年轻人春节不回家的理由。通讯工具、交通工具越来越发达,与家人随时见面成为可能,春节的一些年俗正在逐渐简化。为了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春节年俗的简化可以说是必然的结果,但人们对春节的感情却不曾有所削减;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年俗,例如人们对春晚的高度关注,网络春晚的应运而生,全民抢红包的热闹,每年生肖产品的热卖……可以说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的年俗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各地区不同年俗
中国是个多民族,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的国家,在不同的省市、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春节习俗,就连相同的习俗也有不同的过法。我通过对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进行采访,对不同地区的过年特色习俗有了如下了解:
1、华东地区
正月初一,过大年。首先是“开门炮”。凌晨,家家户户争先恐后打“开门炮”,越早越好。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中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疾病灾难,并表示接新年。三发鞭炮越是声音宏亮清脆,越是吉祥。
6、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
7、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
8、台港澳地区(包括台湾、香港、澳门)。
其中,港澳台地区未能采访到。
二、采访之前,我准备了如下与主题相关的采访问题
1、请问您的家乡有什么令人记忆深刻的过年风俗吗?
2、请问近几年来的过年与您小时候的过年有什么大的变化吗?
3、工作、生活压力大,对很多年轻人来说,过年需要巨大的开销,与亲戚见面时又要应对各种难以回答的问题,往往让人感到厌烦。
4、年俗的简化,使过年不在像以前那样的有神圣感。
5、思想的解放,很多年轻人成为无神论者,过年时各种各样的禁忌对他们来说只是繁文缛节。
但也有人认为,“无年味“更多的是人们心理上的浮躁与不踏实引起的,只要静下心感受,年味依然存在。
新年鼓:新春天亮,小孩结队成群,沿街敲锣打鼓,叫“新年鼓”。有些村子则集合村民,演奏各种乐曲,有吹打曲,也有清唱,欢乐而热闹。
拜年五跪。第一次磕头要拜祖先。第二次磕头要拜高堂。第三次磕头是拜乡亲。第四次磕头是送家堂。第五次磕头是跪亲友。
金陵灯会,亦称秦淮灯会或夫子庙灯会,每年春节至元宵节期间南京夫子庙举办的大型灯彩展览会,是中国最著名的灯会活动之一。
四、人们对“过年无年味“的看法
在采访的54人中,有39人认为“年味“确实在一年一年的减少,约占总人数72%对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通过调查研究,我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
1、人们逐渐富裕起来,鸡鸭鱼肉不再是除夕才能吃到,新衣新物时常都在添置,过年时没有了喜悦。
2、通讯工具、交通工具发达,与家人团圆不再是中秋、春节的专利。拜年也通过网络,少了那份真诚与“人气“。
4、华北地区
结婚第一年新女婿上门去拜年,里头有很多规矩和讲究。礼品中,荔枝和桂圆是必不可少,这样的“组合”叫做“包头”,“包头”是最重要的礼品。
5、西北地区
拜年赠面食。聚集子孙礼拜,祭后更醵金饮宴,称为“节坐”。初二各戚友间则以面食、猪肉相赠,称为“拜节”。高陵县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悬挂黄纸于竹竿上以祀天,称为“接天神”。又以木炭悬于门首,据说可以去瘟疫。石泉县以黄纸作钱,元旦结彩悬于门,名为“宝盖钱”。临潼县以初五为“送穷节”,家家剪纸人后,拿到门口扔掉。当日每人必定饱食,称为“填五穷”。
在春节期间,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人们在春节这一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表达对未来一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它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
(8)大年初三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
(9)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传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不宜远出。
(10)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
形式载体
书面文本
采访情况
一、在采访之前,我首先将中国分为为以下地区,分开调查。
1、华东地区(包括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上海);
2、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
3、华中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江西);
4、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
5、西北地区(包括宁夏、新疆、青海、陕西、甘肃);
寒假实习报告
**********
学 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班 级:电子信息工程1501班。
学 号:************。
关于中国各地区春节传统文化
实践人
李娜
调研时间
20点
火车站、市中心步行街
专业班级
电子信息工程1501班
开展途径
采访
学号
201567090202
7、东北地区
初一早饭后,除了年长的老人在家里坐等受拜外,人们都要妆扮一新,到本村或邻村亲友家拜年。年轻人都是男女分开,出东家进西家行完礼就走。年纪稍长的则要在受拜之家小坐片刻。
8、各地区年俗相同之处
(1)大年初一放鞭炮,开门大吉。
(2)除夕年夜饭一家团圆守岁。
(3)长辈们给孩子们压岁钱。
(4)年夜饭每道菜都不能吃完,寓意年年有余。
3、请问您对近几年来过年的氛围有什么感受?您认为年味越来越淡吗?
通过这三个问题,可以了解到各地区年俗的不同,社会发展与过年习俗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和人们对近几年来社会讨论的热点“过年无年味”的看法。
总结性报告
一、春节简介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传统名称为新年、新岁,又称度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6、西南地区
大年30除夕年夜饭之前,要燃放鞭炮。所有酒菜都要先祭拜神明。年夜饭必须有白菜煮青蒜,且不能切断,寓意长长久久。吃饭时须先按一定顺序所有菜都吃一些。之后一家人要坐在一起守岁,直到午夜0点,再次燃放鞭炮,迎接新年。大年初一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大年初二,同胞开始走亲访友,每到一家,便受到主人丰盛的酒席款待。
2、华南地区
出门拜年前,都会带上一大包橘子,每走一户亲戚,就要送上大橘,无论多少,一定要是复数。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
春节过年是我国几千年传承的传统,现在我国正处于开速发展阶段,难免有一些民俗会逐渐消失或者被取代,但我们的文化内核却不会改变。
五、实践总结
通过此次实践,我对于各地区过年的不同年俗有了大概的了解。春节是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所以,一定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等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面对如今繁忙的社会生活,我们的春节年俗也在不断革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年俗在变,不变的是我们对祖先的怀念与敬畏,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信念和身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