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金华市新世纪建筑文化发展的思考

关于金华市新世纪建筑文化发展的思考

关于金华市新世纪建筑文化发展的思考贾亦俭何谓“建筑”?维特鲁威说,建筑是适用、坚固、愉快人的结合。

文丘里说,建筑是附带符号的遮蔽物,有装饰的庇护所。

而所谓“文化”,则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结,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用在考古方面,则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址的综合体,是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后者所指的文化侧是以建筑、碑刻等为代表的。

由此可见,我认为“建筑文化”应是:文化与建筑物的有机结合体,或文化通过建筑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之现象,它具有时空性和地域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建筑文化正呈多样性快速增长。

一位日本朋友说:“今天的中国,十年的建设总量完成了日本要四、五十年才能完成的总量”。

金华也是一样,从1995年至2004年间,建成区面积由23.1平方千米扩大到了63.78平方千米,扩大了近二倍,比解放初扩大了三十多倍,10层以上高楼由1996年的26幢猛增至2004年的171幢,市容市貌日新月异,建筑文化正以“中外结合”的方式发展。

但建筑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少,值得大家警惕。

在此,笔者从金华市的建筑文化现状来分析,提出几点建议与大家商榷。

一、金华市建筑文化的发展现状(一)、值得肯定的业绩1、突破传统,中西相融,让金华的城市更加多姿多彩。

建筑文化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地域和民族性的建筑文化在结合当地的实际过程中,经过吸收、融合新的地区与民族性的东西,可以在异地创造出新的建筑文化,建立起“和而不同”的世界建筑文化多元化结构。

金华原来的建筑比较单一,自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化的社会进程给文化交流带来了碰撞与会合,冲突与交融,许多外国的先进建筑文化被吸纳到金华来,众多带有某些“西化”色彩的建筑文化令金华市民耳目一新:美丽高雅的施光南音乐广场、雄伟壮观的人民广场、异彩纷呈的建筑艺术公园……,以及金茂大厦、一品大厦等众多的高层建筑,都给城市文化增色不少;市区“三江”上十多座造型别致的桥梁“一桥一景”,让古老的金华焕发出了青春;“三江”口的二组喷泉更是技艺一流:一组主喷高为世界第十,一组扇面跨径为国内第一。

大胆地实施“中西结合”手法,再创新的建筑文化是近年来金华的一个实践结果,给建筑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2、手法日趋多样化,展示建筑文化的平台增多。

由于政府加大了城市建设的力度,积极创建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使金华市区的建筑文化更加丰富。

从特色公园——中国茶花文化园、国际山茶物种园的建设,到延续历史文脉的八咏公园和黄宾虹公园的新建,再到不同造型的艾青纪念馆和青少年宫的落成,还有街头、公园、小区的雕塑、喷泉,展示建筑文化的平台日益增多。

而表现手法也正呈现出多样化,如以宝宁门和清风楼为代表的仿古建筑,以信华大楼、工人文化宫为代表的造型优美的现代建筑,以婺江新村、山头嘴头水厂为代表的金华特色生态建筑,以及专门展示中外建筑文化的金华建筑艺术公园等,均为成功创下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通过国家卫生城市检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保护传统建筑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金华是著名的建筑之乡,其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而且又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为此,金华将太平天国侍王府、天宁寺等国家级建筑文物进行了全面保护,对八咏楼、府城隍庙等省、市级建筑文物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

将古子城这一金华最古老的历史街区划为历史文化保护区,进行全面开发保护,经过专家和市民的多次论证,对古子城历史面貌进行恢复,通过修旧如旧等形式,让金华的历史文脉得以延续和保护,让传统的建筑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并在旧城改造中对莲花井、拦路井等文物予以原地保护,使历史风貌得以保存。

4、政府和市民对建筑文化日渐重视,群众参与度有所提高。

各级政府对建筑文化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提高,从文物保护意识的普及到建筑项目设计的专家评审、市民参与讨论,再到文艺界艺术再现建筑文化等各个方面,各级领导和市民都积极参与。

规划论证、项目设计评审、优秀建筑设计作品评选、公开征求市民意见等形式正形成一种制度,每年开展活动;文艺界组织文艺家用纸、笔、照相机等工具经常再现金华的建筑艺术成就;《浙中建筑》等专业报刊定期宣传建筑文化,金华市建设局还组织编纂了图文并茂的首部《金华市城乡建设志》,对建筑文化进行整理和记录。

2004年,市政府组织的“市区市民心目中的满意建设项目评选”等活动,让更多的市民关注了建筑文化艺术。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地方特色不明显,洋风盛行,雷同现象严重。

新时期建筑文化的危机主要表现在欣欣向荣的建筑市场中地域文化的失落。

近年来,欧陆风狂吹,洋设计进军,金华也同样引进了众多欧式建筑和港台建筑特点的建筑文化,失去了金华传统的地域文化个性。

城市建筑显得有些杂乱无章,许多建筑物千物一面,龙其是住宅小区雷同现象更为严重。

有的建筑物甚至违背了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造成功能混乱、造价惊人、结构荒谬。

这种损害不只是经济上的,更是文化上的。

2、建筑美景欠缺,原创性不足目前,金华的标志性建筑还不明显,严格地讲还没有出现。

本地的建筑设计作品在国内都没拿过国家级大奖,更别说在国际上的了。

设计师们在设计中模仿现象比较严重,有的甚至是“克隆”别的建筑。

创新不足,缺乏自我,不善于通过作品去创造美,致使有影响力的原创作品稀缺。

许多作品背离了“以人为本”的原则,缺少人情味,老百姓住得不舒服,建筑节能作品更是不多。

整个城市给人的感觉个性不够,印象不深,缺乏应有的建筑美感。

3、质量不过关,内涵欠丰富建筑作品是集体创作的结晶。

一个新的建筑诞生,从前期阶段、方案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都离不开方方面面人士的共同努力,要创造一个“精品”或“亮点”,中间哪个环节没做好都将成为泡影。

纵观金华近些年的各类建筑,质量都难与古代的天宁寺、侍王府、八咏楼等建筑相比拟,有的建筑未交付使用就出现了漏水、墙体开裂等现象,老百姓投诉不断。

这与个别设计有关,但多数是因施工质量不高而引起。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可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建筑物也成了一个次品,而赋予其间的内涵则已少得可怜。

这种建筑文化是“呻吟的文化”,已成了建筑通病,亟待解决。

4、对建筑文化的理解混乱,引导不够。

人类世界是在人、自然、社会的三维互动中实现的,要使人类世界达到和谐,这三维互动要实现感应和交流,建筑是这三维互动的中介之一,建筑文化是历史的最好承载物。

但金华社会各界对建筑文化的理解还比较混乱,政府和学术界引导也不够。

这无疑与社会“管理体制”、“长官意志”、“经济条件”等因素有关,但对建筑师自身而言,其社会责任感不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缺乏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审美意识作抽象的思辩和精神上的凝炼,未能让文化渗透到建筑的血液中去。

许多人对什么是“建筑文化”都解释不清,更不要说去研讨和宣传了。

二、对繁荣建筑文化的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建筑文化超速发展的城市给人的思想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城市化正在呼唤建筑文化。

首先,宣传和建设、文化、教育等主管部门要加强合作,联手加强对建筑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形成氛围,将建筑文化自觉地融合到“大文化”之中,做到家喻户晓,让人人都能关注和参与建筑文化的创作和保护。

其次,是领导要进一步重视城市中的建筑文化,加强引导,牢固树立“科学的建筑文化观”,进一步创新“管理体制”,各级行政学院要设立建设和规划课程,作为公务员的必修课,为繁荣创作创造有利条件。

第三,建筑界要加大学术研讨的力度,建筑师要努力将自己融入社会,将当地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加强科普宣传力度,让百姓能看得懂自己所创作的作品,从历史与传统角度来传播建筑文化。

2、加强个性化创作,进一步提高建筑文化的水平思想解放的政治环境,为建筑师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空间。

建筑设计师们要抓住大好时机,入乡随俗,多搞些具有多元化地域文化特色的个性创作,争取塑造出更多能感动人,唤起某种情感的场所。

要克服“西化”和抄袭风,注重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在创作中要注意不朽性、大众性和可传承性。

在金华要选择部分街区试点在建筑基调(色彩)上以金黄色为主,形成金华特色;在建筑设计中要结合山水生态园林城市的创建,发挥生态建筑在全国领先的优势,多创作一些生态、节能的建筑;利用建筑之乡的品牌,借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注重吸纳和创新。

龙其是要善用“拼合”的手法,追溯原型、探讨范式,以审美意识来发掘宝贵的遗产,总结美的规律,并运用于实践。

3、百花齐放,让建筑与文化结合更紧密。

城市建筑不是简单地钢筋水泥堆筑,也不仅仅是老百姓眼中漂亮的鲜花广场,而是一种凝固的文化结晶。

对于古建筑,我们要百倍的予以珍惜和保护,对于新建筑,我们要敢于在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讲究美学,讲求实用,输入文化。

在建筑文化领域亦要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中国的建筑文化实际上并不排外,而是要找准结合点,善于创新。

社会时空环境差异造成建筑文化的多元化,使其根植于人居自然环境之中。

金华要结合盆地丘陵特点进行创作,结合当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进行设计。

在每年一次的建筑设计作品评奖,在街景艺术和设计项目评审等各种建筑文化创作评审过程中,要邀请文艺界人士参加,让他们对建筑作品进行文化补充,必要时建筑方案评审委员会中应有文艺界的专家。

在文化设施规划布局设置和建设上,文化部门也要邀请建筑专家参与,让建筑的文化韵味更浓。

并多组织进行一些反映建筑文化的艺术创作。

同时,还要积极创造建筑文化的普及和竞争氛围,让每一个重要建筑设计项目都能进行公开招标,形成竞争;让每项重大建筑设计都能进行公示,预选多个设计作品向市民征集意见,遵循“优胜劣汰”的规律,使建筑作品进一步优化。

4、应让更多的建筑小品进入公共场所,让建筑更具人性化。

建筑文化的主体是房屋,但其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除房屋之外还有很多作品,如雕塑、公园、喷泉、桥梁、道路、室内装饰等等,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金华要加强雕塑创作,让名人雕塑、历史雕塑、特色雕塑、生活雕塑等更多地进入公共场所,让人们对建筑文化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同时,还要在公园、广场、车站、道路等公共场所增设人性化的建筑小品,包括凉亭、生态公厕、果壳箱、坐椅的造型等。

在城市内多设置关爱残疾人的设施,让特殊人群也能感受到建筑文化给他们带来的实惠。

利用城市夜景展示建筑文化的魅力,用灯光造型烘托出文化的气氛。

通过沿江、沿湖天际线的构勒,提高城市的视觉美感和品位;通过沿街立面整治、沿路绿化设计,组成金华的建筑文化长卷;通过屋顶造型、立体绿化、地下沼气池建设等,突出金华的生态建筑特色。

让各种建筑小品来点缀金华的城市大文化。

《关于金华市新世纪建筑文化发展的思考》(作者贾亦俭,文章发表于《新金华》2005年第6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