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渊明简介《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

陶渊明简介《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

陶渊明简介《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是《桃花源诗》的序言。

选自《陶渊明集》。

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

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

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

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

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作品名称,桃花源记。

创作年代,东晋。

作品出处,《陶渊明集》。

文学体裁,散文。

作者,陶渊明。

缘4溪行5。

忘路之远近6。

忽逢7桃花林。

夹岸8数百步。

中无杂9树。

芳草鲜美10。

落英11缤纷12。

渔人甚异之13。

复14前15行。

欲16穷17其林。

林尽水源18。

便19得20一山。

山有小口。

仿佛21若22有光。

便舍23船。

从口入。

初24极狭。

才通人25。

复行26数十步。

豁然开朗27。

土地平28旷29。

屋舍30俨然31。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32属33。

阡陌34交通。

鸡犬相闻35。

其中往来种作36。

男女衣着37。

悉38如外人39。

黄发垂髫40。

并41怡然42自乐。

见渔人。

乃大惊43。

问所从来44。

具45答之46。

便要47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

咸48来问讯49。

自云50先世51避秦时乱。

率52妻子53邑人54来此绝境55。

不复56出焉57。

遂58与外人间隔59。

问今是何世60。

乃61不知有汉。

无论62魏晋。

此人一一为63具言64所闻65。

皆叹惋66。

余67人各复延至68其家。

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69。

此中人语70云:“不足71为72外人道也。

”既73出。

得其船。

便扶向路74。

处处志之75。

及郡下76。

诣77太守。

说如此78。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79。

遂80迷。

不复得81路。

南阳刘子骥。

高82尚士83也84。

闻之。

欣然85规86往。

未果87。

寻88病终89。

后遂无问津90者。

注释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

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

他顺着溪水行船。

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

生长在溪水的两岸。

长达几百步。

中间没有别的树。

花草鲜嫩美丽。

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

继续往前行船。

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

于是便出现一座山。

山上有个小洞口。

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于是他下了船。

从洞口进去了。

起初洞口很狭窄。

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

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

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

美丽的池沼。

桑树竹林之类的。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

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

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

感到非常惊讶。

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

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

就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

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不再出去。

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

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

听完以后。

他们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

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停留了几天。

向村里人告辞离开。

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

找到了他的船。

就顺着旧路回去。

处处都做了标记。

到了郡城。

到太守那里去。

报告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

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陶渊明简介终于迷失了方向。

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

听到这件事后。

高兴地计划前往。

但没有实现。

不久因病去世了。

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创作背景。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

可是。

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

对外一味投降。

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生活荒淫。

内部互相倾轧。

军阀连年混战。

赋税徭役繁重。

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

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同时。

东晋王朝承袭旧制。

实行门阀制度。

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

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

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

当然就“壮志难酬”了。

加之他性格耿直。

清明廉正。

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

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陶渊明简介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义熙元年。

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

与统治者最后决裂。

长期归隐田园。

躬耕僻野。

他虽远在江湖。

仍旧关心国家政事。

元熙二年六月。

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

改年号为“永初”。

次年。

刘裕采取阴谋手段。

用棉被闷死晋恭帝。

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

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

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

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他无法改变。

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

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

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

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作品鉴赏。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

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

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陶渊明作诗。

擅长白描。

文体省净。

语出自然。

《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

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

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

虚景实写。

给人以真实感。

仿佛实有其人。

真有其事。

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

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

桃源仙境。

重寻迷路三段故事。

第一段以“忘”。

“忽逢”。

“甚异”。

“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

“忘”字写其一心捕鱼。

无意于计路程远近。

又暗示所行已远。

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

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

“忽逢”与“甚异”相照应。

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

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两句。

乃写景妙笔。

色彩绚丽。

景色优美。

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

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

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

“林尽水源。

便得一山”。

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

暗示定非寻常去处。

渔人的搜寻目光。

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

及至通过小口狭道。

写到“豁然开朗”。

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

进入桃源仙境之后。

先将土地。

屋舍。

良田。

美池。

桑竹。

阡陌。

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

所见所闻。

历历在目。

然后由远而近。

由景及人。

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

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

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

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

由“大惊”而“问所从来”。

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

写得情真意切。

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

暗示其有意重来。

“诣太守。

说如此”。

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

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

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

明写仙境难寻。

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

对桃源仙境。

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

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

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

高举寻吾契”的心愿。

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

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

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

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

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

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

所以。

在虚景实写的同时。

又实中有虚。

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

似有非有。

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

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

“规往未果”等情节。

虚虚实实。

徜恍迷离。

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

它所暗示于世人的是似在人间非在人间。

不是人间胜似人间。

只可于无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

似乎与“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有着某种微妙的内在联系。

这虚渺灵奥之区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借问游方士。

焉测尘嚣外”。

世人是难以揭晓的。

它的开而复闭。

渔人的得而复失。

是陶渊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谜。

“惹得诗人说到今”。

可是。

他又在《桃花源诗》中透露了一点消息。

说“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复还幽蔽”。

乃是因为“淳薄既异源”!原来桃源民风淳厚。

人间世风浇薄。

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

化为争夺之场”。

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土。

即使像刘子骥那样的人间高尚之士。

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

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

不过应当强调的是。

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

一群避难的人。

而不是神仙。

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

宁静。

幸福。

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

古代的许多仙话。

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

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

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

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

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

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

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

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

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

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此文艺术构思精巧。

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

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

采用虚写。

实写相结合手法。

也是其一个特点。

增添了神秘感。

语言生动简练。

隽永。

看似轻描淡写。

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

令人神往。

文章有详有略。

中心突出。

“情融乎内而深且长。

景耀于外而真且实。

”“文生于情。

情生于境。

”“文体省净。

殆无长语。

笃意真古。

辞兴婉惬。

每观其文。

想其人德。

”“笔性墨情。

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

作者简介。

陶渊明。

字元亮。

浔阳柴桑人。

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田园诗人。

东晋末期南朝宋政治家。

初期诗人。

辞赋家。

田园诗人。

隐逸诗人。

归隐后写了大量田园诗。

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自号五柳先生。

晚年更名潜。

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

因为好喝酒。

又被称为酒圣陶渊明。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

不断失望。

终至绝望。

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

开田园诗一体。

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

作品平淡自然。

出于真实感受。

影响唐代诗歌的创作。

意外艺术说: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篇文章写得实在好。

从古至今,多少艺术家用作品重新诠释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它被作成了歌,画成了画,拍成了动画片,还被做成了电脑游戏。

《桃花源记》xx桃花源,成了理想世界的代名词,是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幻想,也是对这求不得的理想生活的情感寄托。

直...点击阅读全文,收听完整TA说内容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