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结构一、地球的外部结构地壳以外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外部圈层。
二、地球内部结构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
大气环境一、大气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
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
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②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3 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受下垫面因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
三、全球大气环流(一)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向右侧,南半球在左侧),只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摩擦力:与风向方向相反,既减小风速,又改变风向(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夹角越大)风力(风速):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风(力)速越大(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与位置,注意各风带的风向,气压带成因(热力或动力原因)。
(四)气压和风带的移动: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大致夏季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
四、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连续分布,使得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7月前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夏威夷高压);1月前后,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所切断,仅在大洋上保留(阿留申低压)。
五:常见的天气系统(三)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处。
对于锋面气旋而言,东侧一般为暖锋,西侧一般为冷锋。
水循环和洋流一: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类型: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
意义:①联系四大圈层,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②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③更新陆地水资源。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对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行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见的形式。
二:洋流1洋流的分布北半球:顺时针旋转大陆东岸为暖流南半球:逆时针旋转大陆西岸为寒流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副极地环流:逆时针旋转。
大陆东岸为寒流大陆西岸为暖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自西向东流,顺时针;冬季自东向西流,逆时针西风漂流:自西向东环绕南极洲一周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
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高,降水较多。
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气候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寒流:降温减湿。
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低,降水较少。
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寒暖流交汇处形成的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海洋生物上升流形成的渔场:秘鲁渔场海洋环境污染: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的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航海事业:顺风顺流可以提高航速,节省燃料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1 生物演化史:地球出现(46亿年前)→化学演化→生命出现(约30亿年前)→生物演化(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改变了大气性质(无氧环境→有氧环境)。
生物发展阶段(见教材P67表格)2 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原因:环境变迁、灾变事件。
3 人类演化与环境: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同时又能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增强,导致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问题。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 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2 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表现: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发展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包括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3 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陆地疏松表层。
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重要影响(继承关系)。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
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积累最多。
(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大。
干旱或者寒冷条件下,风化壳薄,土壤层也薄。
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
(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生长→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
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作用于土壤。
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分布。
陡峭的山坡: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
平坦的地方:地表物质的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
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
人类活动: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3 环境的整体性要求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 自然带:自然属性相一致的条带状区域。
地域分异有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
2 自然带的分布:以气候类型定自然带。
地方性分异: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地带性分布规律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影响因素:地方地形、地方小气候、岩性和土质的差异等。
表现规律:有序性和重复性。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活动的影响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 聚落: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聚落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2 分布特点:我国北方平原,村落的规模一般比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居人数比较多;南方丘陵地区,村落规模一般比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人数少;河网密度大的平原地区,村落多呈带状。
科技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限制不断降低。
总之: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形,尽量降低工程造价,少占好地,注意保护生态。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气候变化: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
地球气候变化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地质时期;历史时期;近现代时期3 雪线:长年积雪的下界,分布高度主要取决于温度、降水量和地形等条件——温度、坡度与雪线高度正相关,降水量与雪线高度负相关。
冰盖:覆盖在各种地形上的巨厚冰体,气温越高,冰盖面积越小4 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全球变暖)的影响:①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
增加了自然资源的开发难度。
②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
③全球气候变化还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
将有1/3的动植物栖息地发生改变,大量物种灭绝。
④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影响更为显著。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作物品种、耕作方式、生产的稳定性等都产生影响⑤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1 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及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必须同时具备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社会性2 分类: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
除矿产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外,其余均为可再生资源。
4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农业社会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
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
工业社会时代——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决定性的影响。
如大庆、鞍山等城市的发展后工业化时代——自然资源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人工合成原料、智力资源、信息网络)的地位上升。
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范围日益广泛,利用深度逐步拓展,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减小。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1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能够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分类:按成因和过程,可将自然灾害划分为: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洪涝、干旱、暴雨、寒潮、台风等)、生物灾害(病虫害等)、海洋灾害(海啸等)。
自然灾害的特点: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多因性、群发性、潜在性2 自然灾害的危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有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发生频率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洪涝和干旱,另外,地震的危害程度也很大。
3 中国的洪涝灾害(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的洪涝灾害(二)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气候原因:多暴雨,具有季节性、频发性、高强度特点我国东部[url=四、五月(E),南部沿海进入雨季;六月(D),长江中下游“梅雨”;七、八月(C),华北、东北多雨;九月,雨带迅速南移;十月,大陆雨季结束。
其他原因:流域地貌特征(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植被分布(森林覆盖率)人类活动:滥垦滥伐,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恢复天然植被、修建水库、整治河道、加固大堤、退田还湖;非工程措施:建设分洪蓄洪工程、加强洪泛区管理、建立灾情预警系统、实行防洪保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