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概念教学论文
概要:本文分别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六大数学核心素养要求
出发,在概念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学生具备数学抽象思想,就能逐渐养成一般性思考问题的习惯,能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主动运用数学抽象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具备逻辑推理能力,就能够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框架,形成有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增强数学交流能力;具备数学建模能力,就能够运用数学知识求解模型,并尝试基于现实背景验证模型和完善模型,能够提升应用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具备直观想象能力,就能够不断提升数形结合的能力,感悟事物的本质,培养创新思维;具备数学运算能力,就能够养成程序化思考问题的习惯;形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具备数据分析能力,就能够积累依托数据探索事物本质、关联和规律的活动经验。
逻辑推理是学生自主掌握更多数学知识的基本技能,由一个知识点推导出多个
知识,形成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促使学生通过主观能动性掌握更多理论知识。
例如,在“等差数列的概念”教学活动中,基本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促使学生
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能够根据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理解公差的概念、会求一个给定等差数列的首项与公差,理解等差中项的概念、会利用等差中项解决相应的简单等差数列问题;通过对情境问题的归纳、推理,概括总结理解等差数列的产生过程。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熟读,在等差数列定义中的关键词下用彩色画笔标注出来。
然后,教师利用生活中的案例创设教学情境:在生活中从0开始数数,每隔5数一次,就可以得到0、5、___、___、___、___,奥运会赛场上,通常将女子举重项目分为7个级别,其中较轻的四个级别分别为
48kg、53kg、___kg、63kg。
学生根据教师所给的情境和问题,观察不同数列之间
的共同点,思考等差数列的定义、定义中的关键词、公差用什么字母表示以及等差数列的定义如何用符号语言表示,然后教师可以再给出几组探究题目,学生分组进行推理和验证,得到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以及求和公式分别为: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公式内容。
在此过程中,教师巡视检查学生推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解答他们存在的疑惑和不解,从而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数学逻辑推理能力。
一、注重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的概念教学
数学知识学习和掌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那么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到课堂中,并通过建模的方法解决问题,数学建模能力可以提升学生将数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数学建模和数学运算能力不仅是一种数学操作能力,更是一种数学
思维模式,教师运用数学建模和数学运算进行概念教学,在增强学生数学基础运用水平的同时,也促进学生建模能力和运算能力发展。
例如,在“指数函数概念”教学活动中,笔者首先给出情境问题:生物体内的
放射性物质碳C14不断衰变,其半衰期为5570年,我国出土一些古莲子,测得参
与量与原始量之比为87.9%,请同学们帮忙计算这些古莲子是多少年前的遗物?笔
者注意到班级有不少学生对考古非常感兴趣,所以就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考古知识,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学生掌握更多数学知识应用的方法。
在给出的情境问题中,需要学生建立指数函数模型,然后通过数学运算得到最后的答案。
在“勾函数概念”教学活动中,笔者设定的问题情境为:某村中计划建造一个室内面积为800㎡的矩形蔬菜大棚,在室内沿左右两侧和后侧内墙各保留1m宽的通道,沿前侧内墙保留3m宽的空地,试问如何设置大棚左右两侧长度,才能使得大棚面积最大,最大的种植面积是多少?在上述问题情境中需要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建立“对勾”函数模型,再通过数学运算得到最大面积的结果。
上述两个案例都考查学生数学模型建立和数学运算水平,数学模型的建立和运算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必经之路,充分体现了数学建模思想和运算思想在实践生活中的运用价值。
二、注重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的概念教学
直观想象是指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感知事物形态变化,对数学知识中的概
念进行直观性理解,不仅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数学分析,可以将数学问题看得更加透彻,以至于从多种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是在数学概念学习过程中,将抽象的概念通过类比、归纳等方式形成直观情境,再通过相应的数据分析,使得概念学习和记忆变得更加简单、生动、形象。
例如,在“函数的单调性概念”教学时,一般的自然语言描述是“对于函数
的定义域Ⅰ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若当时,都有,
则说在这个区间上是增函数或减函数”。
如果教师依赖单纯的语言描述教学,学生对此概念的理解一定是模糊的,所以教师可以借助如下图形和数据的方式展现,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图形中的数据和空间关系,就能够对概念内涵进行深刻理解,从而加深对概念的记忆。
综上所述,本文分别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六大数学核心素养
要求出发,在概念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学生具备数学抽象思想,就能逐渐养成一般性思考问题的习惯,能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主动运用数学抽象的
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具备逻辑推理能力,就能够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建构知识框架,形成有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增强数学交流能力;具备数学建模能力,就能够运用数学知识求解模型,并尝试基于现实背景验证模型和完善模型,能够提升应用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具备直观想象能力,就能够不断提升数形结合的能力,感悟事物的本质,培养创新思维;具备数学运算能力,就能够养成程序化思考问题的习惯;形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具备数据分析能力,就能够积累依托数据探索事物本质、关联和规律的活动经验。
參考文献:
[1]章岐男.加强数学概念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8(06):12-13.
[2]闫彩平.核心素养关照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新探[J].教育观察,2018,7(04):118-119+121.
[3]曲月辉.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效果提升的建议[J].华夏教师,2017(24):52.
[4]王丽丽,徐涛涛.变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6(3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