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全国I卷高考语文双向细目表

2019年全国I卷高考语文双向细目表

四、关联考点
1.新闻调查类文本阅读侧重于对信息的筛选整合、分析评价。
2.传记类文本侧重于对人物性格、事件、中心思想的概括,对人物思想境界、精神追求、科学品质的分析综合,对表达艺术的鉴赏,对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评价,对人生价值、时代精神、某问题的探究。
五、命题趋势
1.命题符合考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层次,主要考查《考试说明》中规定的理解、分析综合和探究三种能力,能够让考生有方向可寻、有线索可找、有根据可査、有话可说。
2.命题上,不仅考查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概括、分析评价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给文言语段断句的能力,以及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3.设题“内”“外”兼顾,以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为主。选文是课本外的,但答案却能在课本内找到。
三、考频赋分
1.题型稳中有变。2015-2017年为四道四选一的选择题+一道文言文翻译题,分值为22分。2018-2019年选择题改为3道,文言文翻译没变化,分值为19分。
二、题型赋分
1.题型为填空题形式,考查分值一般为6分。
2.试题结构在2010-2014年为填上下句,其中2010-2013年为四选三直接性默写,2014年为六道小题;2015-2019年为理解型默写。
三、命题特点
1.常见的考查形式有两种。一是理解型默写,即给出相关的情景,要求考生根据情景填写相关的名篇名句;二是识记型考查,即给出文句的上句或下句,要求填写空出的内容。就新课标全国卷来看,近
注意抓三个方面:
1.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2019年全国I卷高考语文双向细目表
题号
内容
能力
历年考查内容
命题规律、趋势、应试策略及技巧
1
论述类文阅读
分析综合C级
文中内容的理解和分析。(3分)
一、考查内容
1.根据最新《考试大纲》,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文涉及“中外论述类文本”,包括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
2.“时评”与“书评”现身高考《考试大纲》应引起高度重视。
2.2016年是一道选择题(四选二)+三道简答题,2017-2019年是道道选择题(四选一)+两道简答题的形式。
3.题目的设问方式比较直接具体,即紧扣文本设置情境,要求结合文意或联系文本来阐述。
三、命题特点
1.紧扣《考试大纲》,尊重课标全国卷的命题习惯。
2.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学类文本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即《考试大纲》中列出的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四种能力。
3.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
8
鉴赏评价
D级
分析小说的艺术手法(6分)
9
分析综合
C级
分析文本的基本特征(6分)
10
文言文阅读
理解
B级
文言文断句(3分)
二、题型赋分
试题结构2015-2017年为两道简答题,分值为8分;2018-2019年改为一道四选的选择题,一道简答题,分值为9分。
三、关联考点
1.从考查角度来看,涉及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较多。
2.对鉴赏形象、语言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考查,通常融人对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考查之中。
四、命题特点
四、关联考点
1.小说重点考査对人物性格、形象的综合分析能力,对情节安排、语句意蕴的鉴赏能力,对文本的题目、结构安排的作用及创意构思、艺术手法的特点的探究能力。
2.讲究审题与答题的规范。
五、备考建议
死抱着答题模式去做题是拿不了什么分的,所以备考时要回归文本,多花时间在文本的研读上。只要真正读懂了文本,没有“模式”也会拿高分。
2.除选文外,命题者还增加了相关的图表链接等,既能帮助考生准确把握选文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做题的难度。这也是对考生平时阅读的引导一阅读时要拓宽视野,不能单独停留在某则材料上。
5
分析综合C级
原文内容概括分析(3分)
分析综合C级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6分)
6
7
文学类文本阅读
理解、分析综合
BC级
分析小说的内容和艺术特色(3分)
一、考查内容
1.选材上,近年来全国卷由过去中外小说轮考逐渐过渡到重点考查中国小说,同时兼顾外国小说的命题模式。
2.小说中的人物以两三个为主,人物关系不复杂,情节简单,容易把握;人物描写生动,艺术手法丰富,语言简练,可读性强。
3.作品主要反映百姓的平凡生活和精神追求,深刻,有韵味。
二、考频赋分
1.题型、分值稳定。
五、命题趋势
1.设题注重论述类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聚焦逻辑推理。
2.选项的构成不是对原文句子的简单摘取,而是经过高度浓缩和加工了的,且融
入了命题人的理解和思考。
3.2019年延续了2018年命题策略和考查形式,但第一题改为选“正确的一项”,增加了隐性难度。作为“高考第一题”,此变化会给学生带来解题和心理两方面影
四、备考建议
1考查重点是结合语境把握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从而正确使用词语;干扰项多为字面意义与整体意义不一致的词语。要多关注时事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成语,特别是那些容易出错的成语。
2.熟语多考查对四字成语使用正误的判断或四字近义成语的差异辦析,重在用法。要求考生能从熟语的意义、对象、色彩和语法功能等方面来理解和使用。无论是识正误,还是辨差异,平时都应多训练,多积累,多思考。
16
名篇名句默写
识记
A级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一、考查内容
1.命题范围一般不超出高考要求必背篇目。其中《论语》《诗经》几乎年年考,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煜、苏轼、辛弃疾的诗词和《劝学》《师说》《兰亭集序》《陈情表》经常考。
2.情景提示一般涉及名句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较少涉及语句的表现手法。
四、关联考点
1.从考査角度来看,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面相当广泛。《考试大纲》规定的两个能力层级(理解B、分析综合C)、六个考点在试题中都有所体现。由于本大题只有三道小题,无法对六个考点考查,因而考查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2.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为考查重点。
2.题目区分度相对比较好,设误点清晰,不为难考生。
四、关联考点
1.设题角度相对稳定,近两年主要考查文言文断句,文化常识,对内容的理解概括、分析评价,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四种题型。
2.翻译题重在考査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活用现象、特殊句式、固定结构,以及直译的能力。
五、命题趋势
本专题稳中小变。分析综合题、翻译题,自2010年一直沿用至今,没有变化。预测2020年考题仍将以中、易等难度为主。文句理解、句子翻译仍是复习备考的重点。
响,不容忽视。2020年本专题应该基本保持不变,但备考时应做好细微变化的心理准备。
六、解题步骤
先凝神静气读选文,审清题意,再找选项文本区间,居高临下,宏观把握,把选项与文本比对,选项间比对排除。
2
分析综合C级
分析作品结构。(3分)
3
分析综合C级
根据原文内容理解分析。(3分)
4
实用类文本阅读
理解B级
概念理解(3分)
从问题设计上来看,围绕“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三个方面展开,从大处着眼,由小处切入,不再拐弯抹角,而是具体鲜明,直截了当。
1.“写什么”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主要内容等,涉及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等,另外对意象和意境的考查也是重点。
2.“怎么写”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涉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多个方面。
2.试题结构在2010-2017年,均考查结合语境辨析词语(包括成语)的使用正误;其中2011年、2012年和2014年考两道题,另一道题为近义词辦析填空。
三、命题特点
1.注重考查成语使用正误的识别,以考查常见成语为主。
2.常见的错误类型有:望文生义、张冠李戴、褒贬误用、谦敬错位、重复赘余、搭配不当、轻重不分、近义误用、多义误判。
3.“为何写”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主旨等,如“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叹”等。
五、命题趋势
从选材的朝代来说,唐宋诗、宋词和元曲轮流考査,多以唐宋诗为主。
15
鉴赏评价
D级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6分)
一、考查内容
1.2017年之前是选考内容,题材为人物传记、新闻报道和调查报告等。
2.近两年所选文本多为新闻报道和调查报告,内容涉及尖端技术、科技创新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等。多以多则不连续性文本(指“通过阅读数据、表格、清单和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地图等进行说明、解释和讨论”)的形式呈现,材料三至四则
不等,但都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
二、考频赋分
1.题型、分值稳定。
2.近两年来均设置两道四选一式的单选题和一道简答题,单选题多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每题3分,简答题6分,共12分。
3.综合性更强,难度也有所增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