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电视纪录片的故事化倾向-毕业论文

浅谈电视纪录片的故事化倾向-毕业论文

摘要:近年来,故事化的制作手法被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所采用,如新闻、法治、科教节目等,纪录片也同样如此。

从1993年《生活空间》明确提出“讲述老百姓的故事”以来,纪录片故事化已经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演进,并且承担起愈渐重要的功能。

本文将从纪录片故事化的发展历程、原因和如今存在的问题弊端等几方面对这一倾向进行相关阐述,并且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来谈谈它所应该坚持的正确走向。

关键词:纪录片故事化发展
目录
一、纪录片故事化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3)
二、纪录片故事化的原因 (4)
(一)符合受众的收视习惯 (4)
(二)迎合受众的接受心理 (4)
(三)回归传统的叙事方式 (4)
三、纪录片故事化现存的问题弊端 (5)
(一)真实性降低 (5)
(二)思想意义的缺失 (5)
(三)人文关怀不再 (6)
四、纪录片故事化的正确走向——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6)
纪录片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故事,几乎所有的纪录片都是故事有关,讲一个好故事也是创作者的重要策略,甚至成为衡量纪录片编导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

没有故事的纪录片一定程度上是苍白无力的,不足以吸引和打动观众,所以时下纪录片已经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故事化的倾向,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当然故事化走向很大程度上是适应纪录片发展历程的,但如果过于追求故事性的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法,也可能会背离纪录片的本来面目,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纪录片故事化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纪录片讲故事现在已经是非常通用的表现手法了,一方面能够通过叙事化的情节打破刻板固定的记录模式,深刻地挖掘事件表达人性,另一方面迎合了观众的审美趣味和习惯,缩短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制造一种亲近感,最终吸引观众。

那么所谓纪录片故事化,就是在制作时突出故事性,借鉴故事片的手段,讲究选取包含丰富情节因素的事件,采用戏剧化的讲述方式,使得纪录片呈现得更加跌宕起伏,从而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它用“讲故事”的手法来表现真实的事件,寓教于乐,让一度厚重沉稳的纪录片焕发了新的面貌。

1 Discovery国际电视网总裁曾经明确说过:“纪录片要娱乐,Discovery要让观众看到故事。

”作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纪录片栏目频道,Discovery的纪录片总是能受到观众们的追捧和喜爱,与片子里呈现的故事性不无关系,这也成为当今国际上纪录片制作的一股潮流。

社会、人文类型的纪录片采用故事化的艺术手法不足为奇,对于前者而言,故事本身就是社会生活里的真实存在,创作者将人们生活中的故事和社会事件用艺术性的手法真实再现,能够唤起人们的亲近感和熟悉感,能够使故事更精致生动、更打动人心、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能够记录一个社会发展和变迁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和时代风潮;对于后者来说,人文类型纪录片因为有人物的参与,自然就与故事脱不了干系,所以叙事化更是非常普遍和常用的表现手法,借助这些故事观众得以穿过历史的尘埃了解历史知识、历史文献,或是感悟名人大家的奇闻异事和魅力风采,或是沉浸于一种博大宽广的人文情怀。

而另外一种同样占很大比例的纪录片——自然类,现在也不仅仅是纯粹对自然景观、动植物进行枯燥无味的介绍讲解了,通过加入创新式的拟人化故事,自然界的一切都生灵都活泼起来、生动起来,具备了人的品性和特征,它们的存在与生活也为人所知,更为重要的是,这么一种故事化描述使自然科学知识变得形象、通俗、易懂,满足了人们渴望亲近大自然和探索发现的心理需求和求知欲望。

由此可见,纪录片讲故事已经成了一种共识,成了其吸引广大电视观众的重要法宝。

事实上现在收视率较高的、得到业界认可获奖的纪录片,细细来看都是故事性较强的,充分发挥了纪录片的故事化手法,提高了纪录片的可看性。

故事化已经成为纪录片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当然,纪录片的故事化倾向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纪录片的制作需要投入大量物力财力,加上它承担的社会责任明显,所以早期的纪录片如《丝绸之路》《话说长江》等都是以介绍中国文化、传播中华文明为旨归,充当宣传、教化的工具,其风格宏伟壮观,离普通百姓的生活经历较远。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一片繁荣,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对纪录片的欣赏也夹杂了个人化的要求,希望能反映他们自己的面貌。

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在表现手法上开始走向“新纪实主义”,主张真实描述人们生话的原生态,用小角度、情感化描述来展现生存状态。

在镜头与声音的运用上,则强调运用长镜头和同期声,打破长期以来“画而+音乐+解说”的格里尔逊纪录片表现模式,《生话空间》更将这种新纪实主义
1陈一雷,纪录片故事化演变状况探析,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1年第11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