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河东岸绿色景观廊道规划设计

白河东岸绿色景观廊道规划设计

白河东岸绿色景观廊道规划设计一、现状分析1、区位条件分析新野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中心,湍河、白河、唐河汇流的三角地带。

距河南省会郑州市公里里程316公里。

新野,这座古老的三国历史文化名城。

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史称光武中兴策源地和蜀汉政权发祥地,因“火烧新野”等三国故事闻名中外。

新野属北亚热带地区,具有明显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光、热、水资源丰富。

2、区位现状分析本地块的范围从南部大桥路开始,顺白河向北的大块滨河绿地。

位于白河的东侧,绿地南北长4.1公里,呈狭长带状,南北宽窄不一,最宽456处米,最窄处56米。

地块中有多处坑洼地,雨季积水成为小河塘,属于湿地类型。

绿地总面积694036平方米,合计1041亩。

道路广场规划面积90967平方米,占本绿地总面积的13%。

绿化面积603069平方米,绿地率87%。

绿地南至河滨原有旧土堤,北临新修建的东滨河路。

现有的地块上有圃、果林、砂地、村庄、农田,部分原有树木和果林长势良好,现状植被土壤较好,适宜修建大型景观绿廊。

白河湿地大环境能够提升新野的整体环境质量品位,新增一处休闲游乐公共绿地,并形成一条县城西部防护林带,阻挡冬季西北风的侵袭,有效调节新野的气候环境。

本地块东滨河路宽畅为新建道路,与西环路平行,与大桥路、健康路、汉城路、书院路、纺织路、汉华路六条道路相交。

地理位置优越,城区及周边人们出行交通便利。

二、规划定位引入绿色更新的概念。

新野县经济发展较快,由于对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忽视,在快速的城镇化过程中,历史文化和生态的发展建设滞后,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持续健康发展。

本规划针对这一问题尝试从当地历史传统积淀中吸收营养,深入研究,维系地方文化的历史传承,突出地方特色,同时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体现绿色更新的主题,充分发挥其生态价值。

绿色廊道:自然绿色风景的廊道 --自然往复循环,不是暂居者,生态意味深长,人融在其中。

本规划即定位成绿色景观廊道,通过规划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创造一种崭新的、健康的、富于生气的城市生活环境。

二、规划目标:本规划与地形、地貌有机结合。

个体简洁、自然、充满野趣;采用合理的技术,提高可操作性,有效控制成本而不失规划品质,最终达到绿色生态的规划目标。

三、规划思想1、悟天地造化之玄机,对于过去,人类是幸存者。

对于现在,人类是移居者。

对于将来,人类是短暂居住者。

然而,即使提出了生态概念,人们也一直把自己当作主体看待。

2、古今求生之要则以自然界的范畴,新的永远是客体,要被保护和保存,自然万物同样需要保护和保存。

推亘古未有之灵秀—规划所作的是这样一个过程,以不同于人类的其它自然物的角度看问题。

承生命经验之遗传。

求生存、求发展是天地万物共同的追求,生态概念的提出,人们便加速了对生命体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尊重生态结构与生态层次、结合自然规划必备的因素,人类必须把自然当作主体。

四、规划设计理念1、尊重场所精神,场所即指白河选址地,也包括所在的城市—新野,国家的历史文化名城。

充分了解新野的城市规划。

2、尊重自然生态,强调白河的自然与文化的双重特质,对场地内现有的植被、地形、地貌予以逐一详析,尊重原有的地形地貌特点。

3、尊重历史的文脉,体现人与历史,现代与历史的交流,采用现代的构图,将历史与景观相结合,把握时代的脉搏,彰显时代特点。

4、建设与城市相融合的开放式公共绿地。

5、营造景点思想,使之主题化、情景化和区域特色化的三重结合,满足市民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

6、“科学性、人文性、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五、规划原则1.生生和谐原则天地以其不断创造、发育、陪护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而表现出了“生生之德”的最高形态--生长,生育,生命。

“生生”意在状述一种生机不断的涌现,活力不断迸发的理想状态。

不仅人世间的一切均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而且上达于天宇,横亘于万物,无一不被生生之意所充满。

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宇宙不是趋向于事物之间。

由于差异而产生矛盾与不协,而是趋向于事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调节,相互成就的生态状态。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该绿地设计强调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统一。

社会和环境效益发展是建立在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的。

在资源、交通、环境、生态等方面为活动中心的持续发展留有余地,即能配合近期的形象要求,又能为今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人性化设计原则该绿地的建设是为了提高和改善新野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不仅需要注重物质性的硬环境,还需要注意精神文明化的软环境。

不但应具有景观环境,而且要具有浓郁的人文气质和温馨的感情色彩,使之成为市民放松身心,融合自然关系,享受城市生活的场所。

4、生态原则以生态效益为主,提高单位面积的绿化量,以最大限度改善环境为原则。

5、经济合理原则(1)力图在最小的地形整改的前提下,达到土方量的平衡,减少工程价值。

(2)创造功能丰富,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使用简洁的景观设施,节省造价,便于施工管理。

(3)尽量少用或者不用名贵树种,积极发挥乡土树种的景观潜质,适地适树地选择合理苗木。

6、设计景观环境小品时,在达到相似效果的情况下,尽量采用廉价的材料。

六、规划总体布局1、功能组织结构采用“一岸两轴三脉三广场七园”的整体景观规划,构筑绿地的意蕴和功能结构。

一岸—一条白河水岸线两轴是景观实轴和虚轴。

实轴是指一条蜿蜒曲折的银杏景观园路,传梭与绿地之中,它是一条纽带,将基地连接起来,它也是湿地的气脉所在,将绿地的多个景观节点和景观空间,串连成整体。

园路两侧设立不同性质的景观分区。

景观虚轴是指一条历史文化轴线贯穿南北。

三脉是指文脉、水脉和绿脉。

文脉—(文化之脉),每一处灵动而富有创意的空间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共同连成一体形成白河文化风光带。

水脉—(蓝色之脉),亲切宜人的水体体验。

不同的湿地景观,大小溪流、池塘水体贯穿其中,给人不同的亲水方式,带给人和谐的韵律美。

绿脉—(生态之脉),“绿色无处不在,自然就在身边”。

绿色贯穿于绿洲的每一个角落,绿脉追随蓝脉,成为绿地中生动的自然景观。

三个节点——民间戏台广场(脸谱广场),风筝广场和滨河亲水广场。

七园—七个特色景观园。

七个特色园分别是湿地园、桃花源、百柳园、植物园、民俗风情园、迷园和蔓园。

2、七园特色园景区说明(1)、湿地园景区规划白河湿地西南临河有一处地势低洼的滩地,根据现有的情况设计成湿地圆。

这里湖泊、池塘星云分布,水面连绵,点缀山石自然分布,营造生态园林湿地景观。

园区污水经地下环保生态型污水处理场处理后,成就了水草丰茂的湿地浅滩,多种水生植物和小动物在这可以里栖息繁衍。

茂盛的树木,满园的花草,星罗棋布的湖泊,为喜鹊、松鼠、鱼类、蜜蜂、蝴蝶等小动物和昆虫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空间,营造水生植物、鸟类栖息地。

也构成了白河湿地园恬静、和谐的自然生态景观。

充分利用林带丰富的水资源和草坪驳岸来满足生态需求——沼生植物在不同水位的陆生、水生的两栖要求,一个建造人工湿地的有利地段。

湿地内植物的主要品种:亲湿地植物——水杉、垂柳、旱柳、柽柳、等乔灌木,以及接骨木、木芙蓉、鸢尾、萱草、美国薄荷、花叶美人蕉、花叶芦竹等灌木、地被植物。

大的水杉、垂柳、柽柳少量点缀。

沼泽地植物——荇菜、萍蓬草、菖莆、黄花花鸢尾、溪荪、花菖蒲等。

水生植物——植物品种分四类:挺水类、浮叶类、漂浮型和沉水型,主要有:荷花、苋实、伞草、香蒲、芦苇、水葱、黄菖蒲、千屈菜等。

(2)、桃花源景区规划桃花源是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作为创作源泉的景观。

《桃花源记》记载: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不但爱松,而且喜菊。

在他的笔下,松菊同为傲霜斗雪、高洁芬芳、异于众木的“霜下杰”:“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列岩。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秋菊除了能耐寒历久,还馥郁芬芳,秋菊意象比喻人格的高洁。

“秋菊有佳色,裒露掇其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桃花源景区植物种植以成片的桃花为主,配以油松、菊花等花木,营建出陶渊明笔下的美丽景色和人们憧憬的快乐自在无忧无虑的仙境。

(3)、百柳园景区规划百柳园是以刘青的百柳诗为创作源泉。

规划以垂柳、绦柳、旱柳、金丝垂柳、垂枝柳等上百棵柳树林,林中设小路,刘青的百柳诗刻于石碑之上,游人一边漫步柳林,一边欣赏柳诗,可谓情景交融,渐入佳境。

新野出土《百柳诗》碑,诗碑中有百首均七言绝句,平仄押韵,全部以柳树为题材,从不同角度咏柳、赏柳、赞柳、叹柳。

据《新野乾隆县志》记载,百柳诗作者李青,生于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年),卒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享年73岁。

试问曰:“人尽喜花,何子独爱柳乎?”公答曰:“爱其早发后凋,能以柔弱之姿遏抑东风耳。

”《烟柳》:飘缈微光照绿诗,树腰半露影参差,淡抹轻笼迷晓色,不知何处叫黄鹂。

《春柳》:金粉半销丝渐长,半姿濯濯比王郎,间紫参红春意闹,午风常带百花香。

《夏柳》:猎猎风浦共野塘,农阴轻护怯娇阳,日长正足三眠梦,又听蝉声噪晚凉。

《池柳》:春草晴波漾细纹,几枝斜横绿纷纷,凿地偷将一片天,垂杨倒影起青云。

(4)、植物园景区规划为了保护和开发新野的植物资源,加强白河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规划设计了白河湿地景观绿地植物园区。

植物园的主要任务是以广泛搜集和发掘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新野珍稀濒危植物为重点,以植物造景为建设方向,以园林的外貌、科学的内涵,实现植物园科研、科普、开发、旅游的多种功能。

植物园以研究植物为主,通过引种驯化栽培试验,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对丰富的野生资源通过培育、驯化加以应用推广。

植物园兼有景观苗圃的功能,为新建绿地提供苗源。

植物园还有向群众普及植物科学知识的任务,可作为新野的青少年科学教育基地。

对园中各种植物挂牌,作为认识植物的科普长廊,不仅来宣传植物文化丰富,同时又是植物物种多样性与种质资源保存基地。

植物园是亲近自然、放飞心情的休闲场所。

也是广大游客在此欣赏绚丽的白河自然风光的游览休息场地。

在游玩中亲近自然、陶冶情操。

植物园规划的分区有月季园、宿根花卉区、栽植示范区、草坪区、观赏树木区和药用植物区。

规划的植物品种各类植物约100余种(不包括品种),其中宿根花卉46种、一二年生草花20余种。

月季园以展示不同类型月季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配置形式为主,注重整体效果,既是月季专类园,又是新优园林展。

宿根花卉去展示新野各类宿根花卉为主。

栽植示范区为游人提供学习亲手栽植技术的场地。

草坪区展示新野各种常用草坪。

观赏树木区展示新野优良的观赏树木为主。

药用植物园,为展示我国丰富的中草药资源,普及中草药知识而设计的专类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