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有意义的人生:信念与奉献
——西北政法大学马庆林同志先进事迹
一、个人简历
马庆林,男,1962年10月出生,回族,宁夏固原人,中共党员,在读博士,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院长,法律英语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法律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翻译协会副主席。
曾于2005年5月至2006年5月由国家留学基金委选派到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做访问学者。
二、工作事迹
在学生心目中,他是一名慈父,受人尊敬和爱戴;在教职工心目中,他是一名好同事,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在同行心目中,他是一名大家,业务精湛,成果丰硕;在领导心目中,他是一名好教师,更是一名好干部。
在他任内,外国语学院事业每年都有一个新气象,年年都上一个新台阶。
而他最大的理想是希望国家强盛,希望学校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希望他培养的学生个个都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希望我们每一个民族兄弟姐妹都能实现自己的梦。
用习总书记的话说“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一)执着的信念、无悔的选择
对每一个穆斯林群众来讲,信念与执着是做人的根本要求。
马庆林同志也毫不例外。
但与其他民族同胞不同的是他所讲的信念与执着更包含着政治信念,对党和国家的热爱。
父母一辈的经历和言谈身教使他明白,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党,它能代表各民族同胞的利益。
从小时起,他就对中国共产党充满深厚的感情。
特殊的工作经历更使他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
大学毕业后,由于政治素质过硬,马庆林同志留校(固原师专)工作,后被选拔为校团委副书记等职。
这一段工作经历,进一步加深了他对党的了解,坚定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形成了他忠于党、甘愿于为党而辛勤工作的政治品质。
后来,在组织的培养下,经他本人的努力,考上了西安外国语大学的英语硕士专业研究生。
毕业时,他原本有多重选择,既可以教书,也
可以从政,还可以下海经商,无论选择哪条路,对于当时的他来讲,都充满诱惑。
之所以选择教师这份职业,之所以选择到西北政法大学来工作,是因为成长的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状况使他看到了教师职业的伟大光荣。
他认为,教育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最好途径,教书育人,培养国家有用之才是他人身价值的最大体现。
西北政法大学的专业和环境给他提供了这样一个施展才能的平台。
来校后,作为学术骨干,他很快承担起新办专业——法律英语专业的建设重任。
法律英语专业,作为当时的热门专业,人才奇缺,社会需求非常迫切,国内又无多少先例可循。
要培养出既懂法律又懂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如何进行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和师资培养是摆在国内同行面前的一道难题。
面对困难,他毫不退缩,在当时院长谢立新教授的支持帮助下,勇敢地承担起了法律英语专业建设任务。
经过他和他所在团队的努力,法律英语专业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明确的育人思路、培养和造就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
这支队伍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公检法、海关、外企等涉外涉法领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满足了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时隔多年,当人们问起他为什么当年会有那么一股拼命三郎的精神?他淡然而坚定的回答:因为国家的需要。
平淡的一句话,没有多少豪言壮语,却渗透着一颗虔诚的赤字之心,他要用艰苦付出来回答他当初所做的选择,来回报学校和党组织对他的培养。
(二)博爱传善、教书育人
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它是心与心的沟通,是善对善的启迪和诱导,既教给学生知识,又教会学生做人。
英语教师既教给学生语言,又教会学生体悟语言之后的人生哲理。
这是马庆林老师履行自己教师职业的基本信条。
每年担任25位本科生导师,年均完成授课400学时以上,年均指导学生学年论文、毕业论文16篇。
这一串串枯燥数字背后,隐含着他对学生的无私付出。
当看到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时,茶余饭后他和学生走在学校的林间小道,向学生介绍英美文化,介绍文字背后一颗颗高贵的心灵和充满人性光辉的神奇故事,精彩的讲解使学生看到了专业的价值,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明白了人生的发展方向,就这样
他使一批批迷途的羔羊重新找回了前进的方向,使一群群稚气未脱的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他还教育学生深入观察社会现实生活,理性分析,平和看待现实社会。
人际关系冲突和自我认识不清是大学生中常见的问题,曾经有学生因为宿舍关系不和谐而试图产生报复心理。
马庆林同志知道后,利用自己作为一名专业教师的优势,旁敲侧击,耐心引导,最终使两名矛盾很深的同学握手言和。
用这名学生自己的话说“如果不是关键时候马老师出现,我都不敢预计会发生什么样的可怕后果”。
学生出现学习生活困难,当他知道后,总是第一个出现,带领辅导员老师积极解决。
外国语学院2010级学生吴娇娇同学不幸患上淋巴肿瘤,马庆林同志得知事件后,多方奔走,一方面动员全院师生进行捐赠(1.7万元),并与学院其他领导一同赶往医院送交到家长手中,另一方面积极协调,在校学生处的大力支持下,争取到了西安竹园集团15万元的资助。
虽然最终这名同学不幸去世,但马庆林同志对学生的热爱深深地留在了学生家长和爱心企业心中。
(三)精通学术、启迪智慧
精通业务,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是当好一名老师的基本素质。
在教学工作中,马庆林同志引入了情境式学习、基于问题式学习、师傅带学徒式学习。
对学生提出的尖锐问题,能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把握角度,科学分析,掌握原则。
1999年,他率先在我国高校建立首家英语课堂图书馆,其最大的亮点是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英语课堂图书馆英语泛读教学模式”分别获得西北政法大学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和陕西省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
为扩大学生知识面,马庆林老师非常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注重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的应用。
主编《新编法学英语教程》等专业教材4部,其中全英文撰写的《英美司法文书写作》填补我国这方面的空白,获得中国政法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院校同行专家的高度认可。
主持完成的“法律英语”课件于2006年获“西北政法大学首届青年教师多媒体课件比赛”一等奖,同年获“第六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教文科组优秀奖。
这一系列教学方法技术的应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开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