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时间的脚印》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时间的脚印》
材料二 可克达拉大桥是新疆首座混凝土斜拉索大桥、
“大约”表示推测
严谨的科学态度
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 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很可能”表示猜测,并不肯定
说话留有余地
说明文语言: 生动性、形象性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 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 “躺”在最下面。
“躺”字形容岩层的生成状态,化动为静,准确而又形 象地说明了岩石的形成过程。
实践: 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
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 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 风吹着它,雨打着它……
说明文语言:
准确性、严谨性
时
间
说
的 脚
有表现力词语
明 语
印
言
也
典型修辞手法
生
动
环节五 探究时间的脚印
快速浏览最后一段,结合材料 说说读懂岩石记录的时间脚印有什 么作用?
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 第11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第13段:“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第24段:“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 第27段:“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们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的。
3.再读课文:借助独立成段的单句,划分 文章结构层次
(一)(1-4) 岩石可以记录时间
(二)(5-29)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
(三)(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造福 人类。
阅读提示:大量独立成段的单句,有提示重点 内容、标示层次结构等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 便于阅读理解。
抓住有表现力的词语来赏析句子
说明文语言: 生动性、形象性
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 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 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 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拟人化的表述
排比句
抓住典型的修辞手法来赏析段落
学以致用:
抓住有表现力的词语来赏析句子
方法:
抓住典型的修辞手法来赏析段落
学习目标
1.找出独立成段的单句并分析其作用,理清文章的思 路,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通过对重点语句的品析,体会文章语言严谨、生动 有趣的特点。 3.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养成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 习惯。
海枯石烂是真的吗
——《时间的脚印》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 衰。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环节四 赏析时间的脚印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逻辑周密,语言准确严谨又 生动有趣。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几个句子加以分析。
说明文语言: 准确性、严谨性
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 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说明对象
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功能
时间的脚印
说明顺序
岩石可以记录时间 逻辑顺序(事物内在联系)
岩石怎样记录时间
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
环节三 讲述时间的脚印
1.本篇文章为我们分析了岩石记录时间 的奇异功能,它们是原始的 “钟表”,述 说着远古的故事。假设同学们现在都是科考 成员,作为科考成员,请你结合课文5-21段 相关内容,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为我们讲述 一个“岩石从石烂走向新生”的故事。
快速浏览文章前四段,看看作者还提到了那些 记录时间踪迹的方式?你还知道那些?
岩石
课文中重点 说明的
日常生 活中
钟表 日历 沙漏
日晷 铜壶滴漏
环节二 发现时间的脚印
1.请同学们阅读全文,用波浪线标出文中 的独句段。
9段(1 、 5 、 7 、11、 13 、 18、 22、24 、27)
2. 速读课文,思考所标的独句段中,有 哪些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说说它们各自 承启了哪些内容。
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
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这是一个总起句,与下段一问
一答说明了岩石在被破坏与重生的过程中记录时间。
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这是一句开启下文,说明岩
石“毁灭”的过程。
第11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 第13段:“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 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 岩石。” 总括上文,总结了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生”的历程。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汉代乐府民歌《上邪》
你相信吗?
环节一 感受时间的脚印
现在我们保持十秒安静,大家分 别用什么来计时?
2020年的春节,我们应该更深切地感受到 了时间的脚步。在这些漫长不知道什么时 候才能结束的“蜗居”生活中,你的时间 是用什么丈量的呢?
材料一 19世纪美国鼓励向半干旱的西部大草原移民开
荒,认为这是既能发展西部又能解决吃饭问题的聪 明之举,1860年至1890年,90万平方公里处女地被 开垦,孰料过度垦牧造成大面积沙化。1930年,沙 尘暴渐成气候,1932年爆发14次,1933年达38次, 1934年春季终于发展成灾害性的沙尘暴,扫荡了中 西部大平原,是全国小麦减产1/3。
石烂
1.
2.
岩 破
3. 4.
石
5.
6.
7.
a. 坏 b.
c.
新生
新 的 形成 岩 石
岩 石破
阳光
霜雪
风沙
碎石
空气 坏 砂砾
水流
泥土
生物
人类
搬运
重压
新
沉淀
形成的胶结源自岩堆积石2.作为一名科考成员,在考察中发现了下面这些岩石, 你能告诉大家这些岩石说明了什么吗?例:如果砾岩 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 当时陆地的边缘。
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承
上启下,承上,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启下,解读下文有关岩石 上的历史痕迹。
第24段:“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承上,
概括评价上一段的叙述内容。
第27段:“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 过程。”承上文,说明化石的作用;启下文,进一步说明化石是怎样帮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