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
具体措施
9.增施有机肥——盐碱地一般有低温、土瘦、结构差的 特点。有机肥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形成腐殖质,腐殖质可 促进土壤形成团粒结构,使孔度增加,提高土壤疏松度, 增强透水性,利于盐分淋洗和抑制返盐;腐殖质可和碳酸 钠作用形成腐殖酸钠,降低土壤碱性;腐殖酸钠还能刺激 作物生长,增强作物抗盐能力。
具体措施
盐碱地翻耕的时间最好是春季和秋季。因为春、秋是返盐 较重的季节,表层土壤盐分高,深层土壤盐分低;秋季耕 翻也有利于杀死病虫卵,清除杂草,深埋根茬,加强有机 质分解和迟效养分的释放
具体措施
7.种植吸收盐分的植物——植物将土壤中盐分吸收到植物 体中,使土壤脱盐;削弱光照,抑制蒸发返盐。
8.鱼塘--台田模式,降低地下水位——低洼地区挖泥成塘、 堆泥成田,通过提高台田高度降低地下水位,可抑制蒸发 返盐;又利于雨季时台田雨水下渗淋盐,使土壤脱盐。
垂直集聚一般是指大水漫灌导致地下盐分向地表 集聚。
盐碱地分布与类型
我国盐碱土分布极为广泛,类型也是多种多样。
盐碱地形成原因
盐碱地的成因“其实就是三个字:高、大、有。” “高”是指地下水位高,较高的地下水位使地下水中的盐分随 水位的上升,在土壤中聚集;【地下水位高一般是在地势低洼 (平)的地方】 “大”是指土壤中的水分蒸发量大,促进地下水中的盐分向上 运动和累积;【蒸发旺盛和降水少,一般是在干旱半干旱气候 区】 “有”是指有盐分积聚,致使土壤含盐量增加,最终达到一定 浓度,形成盐碱地。
盐碱地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 ④河流和海水的影响 河流及渠道两旁的土地,因河水侧渗而使地下水位升高,易 形成盐碱地; 沿海地区,因受海水影响,地下水位高且含盐量大,易形成 滨海盐碱地; 沿海地区,台风引发的风暴潮致使海水入侵淹没陆地,水分 蒸发后,导致盐分在地表集聚,形成盐碱地。
盐碱地影响因素
2.人为因素 ①灌溉不当 大水漫灌,或低洼地区只灌不排,致使地下水位上升而积盐, 这个过程叫次生盐渍化。(为防止次生盐渍化,水利设施要 排灌配套,严禁大水漫灌,灌水后要及时耕锄)
具体措施
1.引淡淋盐——引淡水灌溉,使土壤盐分溶解,通过下渗 把表土层中的盐碱排到深层土壤中或侧渗入排水沟加以排 除,使表层土壤脱盐。
2.井排井灌(排水排盐)——通过竖井抽取咸水,补充淡 水。实现咸水淡化、土壤脱盐。
具体措施
3.农田覆盖,抑制蒸发返盐——选择适当覆盖物(光解地 膜、作物秸秆等)覆盖地表,抑制蒸发返盐。。
4.适时耙地,抑制蒸发返盐——耙地可疏松土壤,截断土 壤毛细管水向地表输送盐分,抑制蒸发返盐。
5.科学灌溉(禁止大水漫灌),有灌有排;采用喷灌、滴 灌——合理灌溉,防止地下水位上升。
具体பைடு நூலகம்施
6.深耕深翻(深耕翻土)——盐分在土壤中的分布是表层 多,下层少,经过耕翻,可把表层土壤中盐分翻扣到下层, 把下层含盐较少的土壤翻到表面,使表层土壤脱盐;而且, 翻耕能疏松土壤,截断土壤毛细管水向地表输送盐分,抑 制蒸发返盐。
盐碱地治理与改良
盐碱地形成的根本原因(主要矛盾)是水盐运动,所以治 理盐碱地的核心是治水,关键是使表层土壤脱盐(排水排 盐、抑制蒸发返盐、防止地下水位上升、淋盐或洗盐)
可以采用工程、生物、和农业等综合配套技术,科学调节 和控制土壤中的水盐运动。一般分几步进行,首先排盐、 洗盐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再种植耐盐碱的植物,培肥土壤; 最后种植作物。
沿海地区的盐碱化
沿海地区的盐碱化,一般由以下原因引起: (1)过度采地下水而导致海水入侵; (2)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 (3)河流枯水期的咸潮,使河流沿岸水质变差,土壤盐碱 化。。
盐碱地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 ①气候条件(气温与降水)——降水少、蒸发强,易导致盐 碱化。 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小、 蒸发量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聚; 在东北、华北的半湿润地区,在降水量小、蒸发量大的季节, 盐分在土壤表层积聚。 ②地下水——地下水位的高低、含盐量大小 地下水位高,含盐量大,易形成土壤盐碱化;反之,不易土 壤盐碱化
10.合理施用化肥(中性和酸性肥料)——化肥促进作物 生长,提高作物的耐盐力;化肥可改变土壤组成,抑制盐 类对植物的不良影响
②沿海地区过度抽取地下水,引起海水入侵地下水,使地下 水盐度升高
水盐运动规律
盐碱对植物的危害
①土壤板结,肥力下降
②不利于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土壤板 结致使作物根部缺氧,导致根系活力下降;坚硬的 土壤也阻碍根系生长
③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土壤中盐分提高土壤溶 液的渗透压,导致水分从根细胞外渗,使植物萎蔫 甚至死亡伤害植物组织
微专题:盐碱地
盐碱地概念
盐碱地是指土壤里面所含的盐分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 长的土地。盐土主要指含氯化物或硫酸盐较高的盐渍 化土壤,土壤呈碱性,但pH值不一定很高。
盐分集聚
盐分的集聚有两种情况:一是水平集聚,二是垂直集 聚。
水平集聚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内陆地区盐分随地 下水由高处向低处的渗流,在低洼处集聚;二是在沿 海地区,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而导致海水入侵。
盐碱地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 ③地形条件——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易导致 盐碱化 地形高低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运动,进而影响盐分的 移动和积聚。地势高的地区,水往低处流,水中的盐分随地 下水及地表水从高处流向低处,在低洼地带积聚。盐碱地主 要分布在内陆盆地、山间洼地和平坦排水不畅的平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