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场》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鲁科版教材选修3-1第五章“磁场”第1节内容《磁场》首先,我对本次课程内容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特点、地位与作用
《磁场》鲁科版教材选修3-1第五章“磁场”第1节内容。
本节课是本章知识的预备阶段,是让学生建立学习磁知识兴趣的第一课,也是让学生建立电磁相互联系这一观点的很重要的一节课。
本节内容为初中内容的延续,也是高中《磁场》内容的开始,介绍我国古代磁学方面的学术成就和它的伟大应用—指南针,可以通过实物让学生分清磁极,分清南极与北极,这是对旧知识的回顾,也是为学生学习下面新知识作好知识准备。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因学生已经学完了电场,现在学习磁场相对比较容易,故在教学中应使用类比法进行教学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中安排这一节,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磁现象、磁场的基本性质和地磁场的知识,既能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过的电场方面等知识,又能增强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热情。
所以,无论是从知识本身,还是从知识外延来看,本节知识都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了解我国古代在磁现象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知道电流的磁效应、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知道磁极和磁极之间、磁极和电流之间、电流和电流之间都是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的,知道地球的地磁场。
②过程与方法:
利用类比法、实验法使学生通过对磁场的客观认识去理解磁场的客观实在性。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类比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体现磁现象的广泛性;通过观察、
讨论、实验探究,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通过对地磁场成因的探讨及对“信
鸽认家”现象的实验研究,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与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3、教学的重、难点
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用教材教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磁场概念的形成和磁场的基本性质
2. 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磁极和磁极之间、磁极和电流之间、电流和电流之间都是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
重难点的依据:磁现象这节内容相对简单,所以我把教学的重难点放在概念及规律的生成上,目的是让学生形成简明的知识脉络,同时培养锻炼学生的能力,渗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学生和教法两方面进行说明。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学生在初中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对磁现象已经有了粗浅的认识,在静电场的学习中也建立了“场”的基本观念,对于场的性质的研究方法及描述方法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这些因素都为利用类比展开教学提供了条件。
但是,磁之间的相互作用毕竟是抽象的,并且大部分学生可能知道电与磁的联系,但没有用一种普遍联系的观点去看电与磁的关系,也没有一种自主的能力去用物理的思想推理实验现象和理论的联系,这也是我们学生的一些缺陷。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主要利用了实验和理论探究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动手与合作能力,生成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物理意识。
三、教学法分析
考虑到高二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类比法——归纳法”的教学方法。
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引导启发学生分析发生在身边的物理现象。
1、说教法
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①实验探究教学法:通过实验探究和学生思考、回答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
②类比法:通过磁场与电场的类比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磁场的存在,找到形成磁场概念的途径,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启迪。
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合理提问、评价,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2、说学法
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为重要。
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心理特征及学生认识事物归路和思维特点,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①实验观察法: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学会透过实验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方法。
②类比法:通过磁场与电场的类比来认识磁场的存在,找到形成磁场概念的途径。
③科学探究法:通过提出问题、猜想、观察收集证据、交流归纳形成共识等科学探究的部分环节,学会遇到新问题时的解决方法。
四、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在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
我主要教学环节是
(一)情境演示,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讨论和介绍生活中的有关磁现象,利用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提问:同学们都知道郑和下西洋的故事,但是茫茫大海中何郑和的船队是如确定方向的呢?指南针是根据什么制成的呢?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介绍,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故事进行提问,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课堂兴趣,思考古代的磁应用--指南针的制作。
(二)新课教学
1、我国古代的磁应用
通过介绍人们对磁现象的认识过程和我国古代对磁现象的研究、指南针的发明和作用来认识磁现象,同时也通过演示实验(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磁铁对铁钉的吸引)和生活生产中涉及的磁体认识磁现象。
能够吸引铁合金等物质的性质叫做磁性。
介绍磁体、磁极的概念,常见的磁体,通过演示实验观察得出结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设计意图:了解我国古代在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造就丰富的
人文内涵。
回顾初中学过的知识,为后面的新课内容奠定基础。
2、磁场
思考为什么磁体没有接触就能表现出吸引或者排斥作用?分析引导得出存在力的作用。
对比电荷间和磁体间相互作用如何发生?引导讨论:磁体周围产生磁场,磁极通过磁场相互作用,故磁极之间没有接触就能表现出吸引或者排斥作用。
多媒体展示:当导体中有电流通过时,南北朝向静止的磁针就会发生偏转。
思考为什么通电导线周围的磁针会发生偏转?引导讨论: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故当导体中有电流通过时,磁针就会发生偏转。
得出磁场的概念与性质,讨论分析并深入理解。
通过类比如何判断电场的存在得出如何判断磁场的存在,将试探电荷(磁体)放在空间某一位置如果受到电场力(磁场力),就证明空间存在电场(磁场)。
对比电现象和磁现象,思考并类比电现象,得出两者不同现象之间的异同之处。
设计意图:用学的知识进行应用分析,加强学习思考能力。
利用多媒体更加直观分析实验现象,加深同学的印象。
进一步分析讨论结论,得出磁场的性质,深入理解知识点。
通过老师引导讨论分析,结合前期所学知识点,深化理解掌握两种现象的性质。
3、地球的磁性
思考如果把鸽子放飞到数百公里以外,它们还会自动归巢。
鸽子为什么有这么好的认家本领呢?指导阅读阅读课本P94,“迷路”的信鸽。
分析地磁场,让学生观察发现,小磁针总是指向南北方向。
老师用一个条形磁铁来模拟地球,给学生介绍磁偏角的研究。
分析地理的南北极和地磁的南北极的区别,地磁的N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地磁的S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
介绍两极地区为何会产生极地地区常见的极光现象:在两极地区,磁力线是垂直进出的,磁场的屏障作用很弱,宇宙射线会轻松的进入大气层。
当带电粒子击中大气时,会使空气发生离子化,薄薄的等离子体在空气中形成了漂亮的波动光线。
设计意图:通过趣味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提高对学习物理学的兴趣,理解生活中处处是物理的现象。
(三)反馈练习
利用课后题目进行随堂检测,搭配练习册知识点进行巩固练习,强化学生脑中磁场和磁现象的概念结构。
用学的知识进行应用分析,加强学习思考能力。
准确把握书本中的重点,难点,加深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根据这节课的知识类型我用学生交流总结的方法进行了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其目的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程内容并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五、板书设计
教学中我采用条目式板书设计,以此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结束语:
各位老师,本节课我根据高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讲授法、演示实验法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