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西潞安矿区典型井田地质构造与煤系地层特征分析

山西潞安矿区典型井田地质构造与煤系地层特征分析

南端北东向。
西翼倾角 3°-5° 东翼倾角 5°-9°
查明
苏村向斜 向斜 走向呈反“S”型
1.3
西翼倾角 5°-9° 东翼倾角 4°-6°
查明
官庄背斜 背斜 走向呈“S”型
7
3°-5°
查明
官庄背斜 背斜 轴向呈“S”型
5
两翼地层倾角 2-8°
查明
呈寺背斜 背斜
走向北东向; 延伸呈反“S”型。
12.5
组、石千峰组,三迭系下统刘家沟组,第三系及第四系。依据钻孔资料,
将区内地层中主要岩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2.2.1 奥陶系(O)
(1)中统上马家沟组(O2s):主要由中厚层状石灰岩、泥灰岩、角砾状
泥灰岩、薄层状白云质灰岩组成。最大厚度为 39.70m。
(2)中统峰峰组(O2f):为煤系地层基底,厚度 170.78-209.34m,平均
科技信息
山西潞安矿区典型井田地质构造与煤系地层特征分析
山西省煤炭地质 114 勘查院 张 璐
[摘 要]本文在明晰了区域地质构造和地层特征的基础上,对山西潞安矿区典型井田的地质构造和煤系地层及岩性特征进行了分 析,查明了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和石炭系上统太原组是该井田内煤层的主要赋存区段,为今后该井田煤炭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 [关键词]煤田 地质构造 地层
厚 197.00-212.60m,平均 205.18m,主要由紫红色泥岩与黄绿色、砖红色
砂岩组成。
2.2.4 三迭系(T)
下统刘家沟组(T1L):本井田内最大揭露厚度 260.65m,西南部局部
出露,主要由浅棕红、浅红色粉砂岩夹紫红色泥岩组成。与下伏石千峰
组呈整合接触。
(下转第 443 页)
图 6 刷棒座自由式焊接后的受力变形图 M= σsFsy’ C=M(/ EJ)=0.87×10-6ql×y’/J=0.87×10-6×49698×1.5/(6×3) =3.6×10-(3 1/cm) 式中: C——板条弯曲的曲率(1/cm) ql ——焊接线能量(J/cm) J——板条横截面惯性距(cm4) y’——焊缝中点到板条形心轴的偏心距(cm) 由于该构件只有单侧部分长度上有焊缝,只在有焊缝的这一段长 度上产生弯曲,假定每段焊缝冷却下来后的曲率是保持不变的,在冷却 后,E 点的位移为自身焊接点的位移加上 A、B、C、D 点相对垂直位移之 后,而且越往后位移量越大。构件的变形曲线成一个渐开型的曲线,焊 接最大挠度不在中心,而在中心偏左位置(见图 7)。
1.山西潞安矿区区域构造与地层特征分析 1.1 构造特征 山西省潞安矿区位于华北断块区吕梁—太行断块沁水块坳东部次 级构造单元沾尚—武乡—阳城北北东向褶带中段,其主体部分为新生 代叠加长治新裂陷。 晋东南区在燕山构造运动的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构造形式,见 图 1。燕山运动早期以大型开阔褶皱为主,如太行山复式背斜隆起;燕 山运动中期,以北北东向构造形成的主要时期,如晋-获褶断带;燕山晚 期-喜山期,以改造先期变形为主,其构造类型以断裂为主,褶皱次之。
125
7 查明
藕泽 正断层
正断层
走向:N52°E;倾向:SE; 倾角:<70°
94
4.5 查明
安昌 正断层
正断层
走向:N56°E;倾向:SE; 倾角:<70°-80°
180
14 查明
图 1 山西潞安矿区构造纲要图 1.2 区域地层特征 本区域地层区划属于华北地层区山西地层分区长治小区。地层出 露由东向西,由老到新为:上元古界震旦系,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 炭系、二迭系,中生界三迭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 2.典型井田区域构造与地层特征分析 2.1 井田构造 该井田总体为北北东~北东东走向、向西倾斜,倾角 4 度左右的单 斜构造,但波状起伏普遍发育,并伴有宽缓褶曲,致使局部地层倾角达 8 度以上,断层附近达 25 度左右。 (1)褶曲 井田内的褶曲发育有两组,一组为北东东向,另一组为北北东向, 各褶皱特征见表 1。
194.69m。按岩性特征可以分为上下两段:下段(O2f1):厚 74.14-108.30m,
平均 95.86m,为白云质泥灰岩,含大量薄层纤维状石膏;上段(O2f2):厚
96.61-101.04m,平均 98.83m,为石灰岩、泥灰岩、泥质灰岩。
2.2.2 石炭系(C)
(1) 中 统 本 溪 组 (C2b):与 下 伏 峰 峰 组 呈 平 行 不 整 合 接 触 。 厚
2.2.3 二迭系(P)
(1) 下 统 山 西 组(P1S):是 井 田 内 主 要 含 煤 地 层 之 一 ,厚
45.45-70.59m,平均 58.15m,由灰色砂岩、粉砂岩组成,位于本组的 3 号
煤层,为全井田稳定可采。
(2)下统下石盒子组(P1x):K8砂岩底至 K10砂岩底,与下伏山西组呈整
4.98-31.00m,平均 13.00m,厚度变化较大,为浅灰色-灰色铝质泥岩、深
灰色泥岩、砂质泥岩。
(2)上统太原组(C3t):K1砂岩底至 K7砂岩底,与下伏本溪组呈整合接
触 ,为 井 田 内 主 要 含 煤 地 层 之 一 ,厚 86.26-133.37m,平 均 厚 度
107.11m。厚度变化不大,由深灰色石灰岩及煤层组成。
表 1 褶曲特征及查明程度一览表
名称 类型
产状
长度 (km)
两翼倾角°
查明 程度
呈“S”型弯曲; 东任庄背斜 背斜 北端北东东向; 12.2
南端北北东向。
3°-7°
查明
走向北端北东东向; 鲍店向斜 向斜 中上段近南北向; 12
断层南部北东向。
3°-5°
查明
苏村背斜
走向北端北东东向; 背斜 中上段北北东向; 12.5
(2)断裂 井田内共发现 5 条断距大于 30m 的断裂、均为正断层,其特征见表 2。
表 2 断层特征及查明程度一览表
名称
断层 性质
产状
最大 延展 查明 落差(m) 长度(km) 程度
二岗山北 正断层
正断层
走向:N60°E;倾向:NW; 倾角:<70°-80°
400
13 查明
西魏 正断层
正断层
走向:N75°E;倾向:SSE; 倾角:<70°-80°
合接触。厚 40.82m-79.68m,平均 61.37m,由浅灰绿色泥岩、灰白色中细
粒砂岩组成。
(3)上统上石盒子组(P2s):K10砂岩底至 K14砂岩底,与下伏下石盒子组
呈整合接触,平均厚 486.86m,由黄色、黄绿色等杂色泥岩、粉砂岩等组
以 K14 砂岩与下伏上石盒子组呈整合接触。
4°-12°
查明
西史向斜 向斜 走向北东东向
8.5
——
查明
东史背斜 背斜 走向北东东向
7
3°-7°
查明
中华 正断层
正断层
走向:N56°E;倾向:NW; 倾角:<80°
185
13 查明
2.2 井田地层特征
井田内地层由老到新为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峰峰组,石炭系中
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二迭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