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期末复习题(附答案)

江西财经大学产业经济学期末复习题(附答案)

产业经济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1)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并起着支撑作用的产业或产业群。

(P6)(2)主导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或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出现的一些影响全局,在国民经济占主导地位,对其他乃至所有产业的增长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的产业或产业群。

(P6)(3)需求交叉弹性: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的简称,它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4)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

(5)交易成本:又称交易费用。

交易成本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们自愿交往、彼此合作达成交易所支付的成本,也即人—人关系成本。

(6)先验品:消费者能够通过检查在购买之前确定产品质量的商品,又称为“搜寻商品”。

(P113)(7)后验品:消费者必须在消费产品之后才能确定它的质量的商品,也被称为“经验商品” (P113)(8)进入壁垒:指产业内既存企业对于潜在进入企业和刚刚进入这个产业的新企业所具有的某种优势的程度。

(9)退出壁垒:指现有企业在市场前景不好、企业业绩不佳时意欲退出该产业(市场),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阻挠,资源不能顺利转移出去。

(10)掠夺性定价:又称为驱逐对手定价,是指其企业为了把对手挤出市场和吓退进入市场的潜在对手,而采取的低价格(甚至低于成本)的策略。

(P111)(11)经济增长:用来说明一国或地区总的生产能力的扩大。

(P369)(12)经济发展:用来说明一国或地区扣除人口增长因素后生产水平的提高。

(P369)(13)行政规制:是指国家以其行政权为规制运作基础,将权力机制移载入经济活动过程,以规制社会经济活动,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各种行为和措施。

(P320)(14)自然垄断:(产经327页;西经宏176页0(15)限制性定价: 又被称为“阻止进入定价”,指寡头垄断市场上的卖主将价格定在足以获得经济利润、但又不至于引起新企业进入的水平上。

(P111) (16)扩散效应:是指所有位于经济扩张中心的周围地区,都会随着与扩张中心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改善等情况,从中心地区获得资本、人才等,并被刺激促进本地区的发展,逐步赶上中心地区。

(17)产业布局:指一国或一地区产业各部门、各环节在地域上的动态组合分布,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运动规律的具体表现。

(P227)(18)产业政策:一个国家的中央或地区政府为了其全局和长远利益而主动干预产业活动的各种政策的总和。

(P255)(19)产业集群:产业呈现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就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的集聚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

(P377)(20)产业结构: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

这种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可从两个角度来考察。

(P44)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1)根据所需投入生产要素的不同比重和对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依赖程度可以将全部生产部门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三类。

(2)威廉姆森根据两种交易频率类型和三种资产专用性程度,通过将具有不同性质的交易分派给不同的治理结构,提出了六种交易类型及其必须与之相匹配的各种治理结构,以使交易成本达到最小化。

(3)刘易斯于1954年发表了著名论文《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提出了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理论模型——二元经济结构模型(4)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关键主体是政府。

(5)里昂惕夫在原来研究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于1953年和1966年分别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和《投入产出经济学》两书,建立了投入产出分析体系。

(6)罗斯托提出了著名的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主要著作有《经济成长的过程》和《经济成长的阶段》等。

(7)德国经济学家韦伯是古典区域理论的杰出代表,是工业布局理论的创始者。

(8)增长极理论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其核心内容是:在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者有创新力的企业在特定区域或者城市聚集,从而形成一种资本和技术高度集中,增长迅速并且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机制。

(9)规模经济既可以来自生产规模扩大,也可以来自经营规模的扩大。

依据规模经济产生的范围,规模经济一般可分为行业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两个层次。

(10)郝希曼于1958年出版了《经济发展战略》,设计了一个不平衡增长的模型,其中,“关联效应”(包括前向关联效应和后向关联效应)理论和“最有效次序”理论,已经成为发展经济学中的重要分析工具。

(11)产业布局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也是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

(12)确定企业最佳规模的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种:(1)成本法;(2)工程技术法;(3) 生态技术法。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1)进入壁垒的构成因素 P1071、绝对成本优势2、规模经济3、产品差异化4、政策法律制度5、阻止进入策略行为(2)企业兼并的动机 P115分为主兼企业的动机与被兼企业的动机主兼企业的动机:1、获得规模经济的效益2、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支配力量3、降低市场进入壁垒4、减少资产经营风险5、单纯扩大规模,提高经理人员的声望被兼企业的动机:1、减少资产经营风险2、避免破产3、回收资本(3)马歇尔冲突32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是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行程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臵中所发挥的作用,是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

(4)衡量产品差异化的指标1031、产品主体差异化2、品牌差异化3、价格差异化4、渠道差异化5、促销差异化6、服务差异化(5)衡量产业优势地位的标准 2111、附加价值高低,附加价值高的产业就是占有优势地位的产业2、产业产值,产值比重达的产业就是优势产业3、产业关联效应,受原材料供应影响较大的产业如果后向关联效应大就说明它是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受最终需求影响较大的产业如果千橡关联效应大就说明它是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

(6)产业政策的一般特征 P2621、时代性2、民族性3、政治性4、供给指向性5、市场功能弥补性(7)大企业内部普遍存在X非效率的主要原因P1231、企业内不同集团的利益目标的不一致2、企业规模扩大导致组织层次增加、信息沟通的速度和质量下降3、垄断企业在没有竞争压力的条件下,缺乏成本最小化的动机(8)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 P165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而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动,解释了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为了解决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动趋势奠定了基础。

他通过深入考察,发现了制造业发展受人均GNP、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大,而受工业品和初级品输出率的影响小。

(9)产业梯度理论(10)主导产业选择基准P210 P61、产值占GDP大2、具有创新性,能够保持高增长3、具有强大的关联作用,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的增长(11)点轴理论231就是根据区域经济由点及轴发展的空间运行规律,合理选择增长极和各种交通轴线,并使产业有效地向增长极及轴线两侧集中分布,从而由点带轴、由轴带面,最终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12)产业政策的局限性P2591、就促进产业发展的目标而言,产业政策并非对任何产业都具有同等的作用2、产业政策本身并非是万能的魔杖,片面夸大产业政策作用是不可取的3、产业政策的实施是需要一定的成本和代价的4、产业政策作为政府行为,也存在失败的可能性(13)退出壁垒的构成因素 P1091、资产专用性和沉没成本2、解雇费用3、政策法律的限制(14)“集中度—利润率”假说36在具有寡占或垄断市场结构的产业中,由于存在着少数企业间的共谋,协调行为以及通过市场进图壁垒限制竞争的行为,削弱了市场的竞争性,其结果往往是产生超额利润,破坏资源配臵效率。

(15)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理论 362和其他事物一样,每一个产业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衰退的过程,既具有自己的生命周期(16)产业政策的手段P2671、直接干预2、间接诱导3、法律规制四、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集合。

T2.1959年,梅森出版了第一部系统论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产业组织》从而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的集大成者。

F3.古诺模型研究的是双寡头垄断市场中产量先后决策的情况。

F4.产业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并成为三大政策是科学的分类。

5.第二产业是指加工取自自然界的物质生产部门。

T6.193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贝利和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米恩斯同时出版了各自的专著《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不谋而合地提出纠正传统自由竞争概念的所谓垄断竞争理论。

F7.产业政策的本质是国家对产业经济活动的主动干预。

T8.斯坦克尔伯格模型研究的是双寡头垄断市场中价格同时决策的情况。

F9.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的比例。

T10.施蒂格勒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批驳了哈佛学派的“集中度——利润率”假说,指出高集中产业中的高利润率是生产效率的结果。

F11.可竞争市场理论是梅森和贝恩1982年提出来的。

F12.伯特兰德模型研究的是双寡头垄断市场中价格同时决策的情况。

T五、论述题(每题16分,共32分)1)论述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理论以及各自的依据与局限性P367平衡增长:其核心是主张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贫困,应在各个工业部门或国民经济各部门全面地、大规模地投资,使各部门按同一比率或不同比率全面增长,以此来实现工业化,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依据是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工业落后,基础设施不全,劳动生产率低,资本形成不足,加上资本供给、初速和市场需求的不可分性,小规模的、个别部门的投资无法解决根本性的问题。

其局限性是只顾强调大规模投资和企业增长,而忽略了有的建设项目可能迟迟建不成,而有的项目建成后生产又可能无效率。

不平衡增长理论: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有限的资本与资源,重点发展一部分产业,并以此逐步扩大其他产业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其核心内容包括三大部分,即“引致投资最大化”原理、“联系效应”理论和优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原则。

其依据:一般来说,在资源稀缺和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不平衡增长理论更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

在这一时期,先用不平衡增长理论作指导,取得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初步成果,积累资本,开拓市场。

但是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水平时,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农业和工业等矛盾就会加剧,甚至成为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因素,这就是不平衡增长理论的局限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