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

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

新坍镇2006年慢性病培训资料-1
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
慢性病通常是指以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一般具有病程长、难治愈、易复发以及高治疗费用等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生活行为方式及城市化、工业化等因素的变化,许多导致慢性病上升的危险因素迅速增加,使得各种慢性病的发病和死亡呈不断上升趋势,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

慢性病通常病程长,预后差,并伴有严重并发症甚至残疾的发生。

如糖尿糖患者肾功能衰竭发生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17倍,致盲率高25倍,我国现存的600万脑卒中患者中有75%人的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能力,40%高度致残。

随着我国慢性病患病率不断上升,居民对治疗慢性病的卫生服务需求和利用不断增加,卫生费用上涨速度超过了国民经济和居民收的增长速度,对国民经济形成了很大压力。

慢性病的严峻形势已经引起国际机构和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慢性病已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个工作和重点,慢性病的控制已纳入二十一世界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战略。

糖尿病知识问答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组病因和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的内分泌代谢疾病。

●糖尿病诱发因素有哪些?
基因遗传是糖尿病发病的决定性因素,肥胖、多次妊娠、各种感染、环境刺激等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怎样早期发现糖尿病?
糖尿病一般均有“三多一少”的症状,即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

青少年若无肾脏疾病一般肾糖阔在正常范围。

简便方法可采用尿糖测定进行筛选。

而中老年人往往症状不明显,其中一部份人可能肾糖阔高用尿糖测定不易发现。

因此40岁以上者可以每年体格检查时应常规查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血糖,尤其对肥胖、高血压、脑血管症者,更应检查血糖和糖耐量试验。

尤其有糖尿病家庭史的人,更应定期检查尿糖与血糖。

●糖尿病如何预防?
1、保持正确的饮食习惯,有规律的运动,将碳水化合物合理的分配至各餐次中。

2、保持有规律的体力活动。

3、不吸烟。

4、保持适宜体重。

体重(公斤)=身高(厘米)—105。

超过10%为超重,超过20%为肥胖。

5、学会自己监测血糖。

6、定期到医院进行眼底、血压、足部检查。

●糖尿病有哪些治疗措施?
目前糖尿病还未能根治,只能做到有效的控制。

包括以下内容:
1糖尿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2饮食疗法;
3运动疗法;
4药物治疗,只服降糖药及中草药,应用胰岛素;
5血糖监测;
6其他:心理调整、针灸、气功等。

冠心病知识问答
●什么是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脏病。

它是由于供应心脏营养物质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了粥样硬化所致。

这种粥样硬化的斑块,堆积在冠状动脉内膜上,久而久之,越积越多,使冠状动脉管腔严重狭窄甚至堵塞。

从而导致了心肌血流量减少,供氧不足,影响了心脏的正常工作,而产生一系列的缺血性临床表现,如:胸闷、易怒、心绞痛、心肌梗塞甚者可发生猝死。

因此,冠心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的致病因素有哪些?
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清楚,其病因和易患因素是多方面的,但目前公认的较重要的因素主要有年龄、性别、血压、血脂异常、吸烟、糖尿病等几个方面。

●冠心病心绞痛有哪些临床特点?
心绞痛是冠心病最常见的一种症状,其临床特点,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1 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部、肩胛、胸背部、颈、咽、颊下颌部、舌、鼻、耳
垂、乳突,部分病例可局限于左肩、左臂,也有局限于下颌部而极易被误诊为牙病。

2疼痛性质:有轻重之别。

轻者只有发作性胸闷或压榨性钝痛,紧压感,或为明显的压迫及窒息样感。

重者则为剧烈的绞痛,伴有压榨、窒息、出汗、恐惧莫名。

3疼痛持续时间:90%以上仅持续1分钟至数分钟,最短只有30秒种。

4疼痛诱发因素:常见的有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餐及餐后不休息就进行活动,受寒、吸烟等。

5心绞痛的缓解:硝酸甘油对大多数心绞痛有速效。

●怎样预防冠心病?
冠心病是一种多因素疾病。

据研究证实,高血压、高胆固醇血证、吸烟等几个主要冠心病危险因素是致命因素,其他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肥胖、活动不足和心理精神因素与生活方式有关,年龄、性别和遗传也有一定关系。

针对冠心病危险因素,预防冠心病要做到如下几点:
1 平衡膳食。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水果、蔬菜。

限制摄入动物脂肪、蛋黄及动物内脏,多吃植物油,少吃盐。

2保持理想体重。

少吃、多运动,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减肥。

要求体重指数:体重(公斤)/身高2(米2),一般BMI>25为超重。

3生活有规律。

注意休息,保证休息和睡觉时间,保持心理平衡,戒大喜大悲。

4有规律运动:每天坚持运动30分钟左右,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体操、登楼梯等。

5不吸烟、少饮酒。

6控制血脂增高,合理膳食。

控制热量,限制脂肪、胆固醇怕摄入。

饮食以清淡,富有蛋白质和维生素,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糖、低盐为益,维持理想的体重。

7控制糖尿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