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和预先危险性分析方法简介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和预先危险性分析方法简介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和预先危险性分析方法简介
1、预先危险性分析
1.1 方法简介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Preliminary Hazard Analysis,PHA)又称初步危险分析。

主要用于对危险物质和装置的主要工艺区域等进行分析。

它常被用于评价项目、装置等开发初期阶段的物料、装置、工艺过程以及能量失控时可能出现的危险性类别、条件及可能造成的后果,作宏观的概略分析,其目的是辨识系统中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其危险等级,防止这些危险有害因素失控导致事故的发生。

1.2 预先危险性分析主要作用
1)大体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
2)分析、判断危险有害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
3)评价事故发生对人员及系统产生的影响,事故可能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系统破坏、物质损失情况;
4)确定已识别危险有害因素的危险性等级;
5)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有害因素的对策措施。

1.3 预先危险性分析步骤
1)对系统的产生目的、操作条件和周围环境进行调研;
2)搜集同类生产过程中发生过的事故,查找能够造成故障、物质损失和人员伤害的危险性;
3)根据经验、技术诊断等方法确定危险源;
4)识别危险形成条件,研究危险因素转变成事故的触发条件;
5)进行危险性分级,确定其危险程度,找出重点控制的危险源;
6)制定危险防范措施。

1.4 预先危险性危险等级
在分析系统危险性时,为了衡量危险性的大小及其对系统的破坏程度,将各类危险性划分为四个等级,见下表。

危险性等级划分表
2、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
2.1 简介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格雷厄姆——金尼法)是作业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进行作业时的一
种危险性半定量评价方法。

它是由美国人格雷厄姆(K.J.Graham )和金尼(G.F.Kinney )提出的,他们认为影响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因素有三个: 1)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L ); 2)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 3)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C )。

用这三个因素分值的乘积 D =L ×E ×C 来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性,D 值越大,作业条件的危险性越大。

式中,D 为作业条件的危险性;L 为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E 为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C 为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结果。

2.2 取值与计算方法
1)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
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其实际发生的概率相关。

在实际生产条件中,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范围非常广泛,将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分值从实际上不可能的事件为0.1,经过完全意外有极少可能的分值1,确定到完全会被预料到的分值10为止(表2.2-1)。

表2.2-1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分值(L )
2)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
作业人员暴露于危险作业条件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则受到伤害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为此,K ·J ·格雷厄姆和G ·F ·金尼规定了连续出现在潜在危险环境的暴露频率分值为10,一年仅出现几次非常稀少的暴露频率分值为1。

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的分值见表
2.2-2。

表2.2-2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分值(E )
3) 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结果
造成事故或危险事故的人身伤害或物质损失可在很大范围内变化,以工伤事故而言,可以从轻微伤害到许多人死亡,其范围非常宽广。

因此,K ·J ·格雷厄姆和G ·F ·金尼需要救护的轻微伤害的可能结果,
它值规定为1,以此为一个基准点;而将造成许多人死亡的可能结果规定为分值100,作为另一个参考点。

在两个参考点1~100之间,插入相应的中间值,列出表2.2-3 所示的可能结果的分值。

表2.2-3 事故造成的后果分值(C )
4)危险性
确定了上述3个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作业条件的分值,并按公式进行计算,即可得危险性分值。

据此,要确定其危险性程度时,则按下述标准进行评定。

危险性分值在20以下的环境属低危险性,一般可以被人们接受,当危险性分值在20~70时,则需要加以注意;危险性分值70~160的情况时,则有明显的危险,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当危险性分值在160~320的作业条件属高度危险的作业条件,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危险性分值在320以上时,则表示该作业条件极其危险,应该立即停止作业直到作业条件得到改善为止,详见表2.2-4。

表2.2-4 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
LEC法以类比作业条件进行比较为基础的,由熟悉类比作业条件和设备、生产、安全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家组凭经验给L、E、C分别打分,从而求出危险性分值(D),从而来评价作业条件的危险性等级;由于它主要是根据评价人员的经验,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该法简单易行,危险程度的级别划分比较清楚、醒目,故在评价中经常使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