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批准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通知国办函〔2006〕81号山西省人民政府:你省《关于上报〈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收悉。
经国务院批准,现通知如下:一、原则同意修订后的《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大同市是山西省北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能源城市。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做好大同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坚持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注意完善城市的功能和布局,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依托大同市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能源工业优势,大力发展其他产业。
逐步把大同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三、重视城乡统筹发展。
在《总体规划》确定的2357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
主城区逐步形成由城区、御东区、口泉区等组成的组团式用地布局结构。
以主城区为中心、以市域中部109国道等交通走廊为发展轴,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
要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做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四、合理控制城市规模。
到2020年,主城区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135万人以内,建设用地控制在127平方公里以内。
具体规模要与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根据《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积极引导产业与人口的合理分布,着力提高人口素质,防止人口规模盲目扩大。
坚持集中紧凑的发展模式,切实做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工作。
五、完善基础设施体系。
要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公路、铁路相协调的对外交通运输系统。
逐步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各种交通方式相结合的公共客运服务系统。
统筹规划和建设城市给水、排水、生活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加快污水处理厂和管网的建设。
充分重视城市防灾工作,加强重点防灾设施和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建立包括消防、人防、防洪和抗震等内容的综合防灾系统。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城市发展要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集约化道路,坚持节流、开源、保护并重的原则。
要节约利用建设用地,合理开发城市地下空间资源。
保护好城市水源地,避免过度开采地下水,通过发展节水技术、建设再生水利用设施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加强工业、交通和建筑节能工作,逐步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严格实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要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严格按照规划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对烟尘、酸雨、污水、机动车尾气等的治理,加强以植树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城市功能要以人为本,创建宜居环境。
要切实做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交通、教育、医疗、市政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
将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建设目标纳入近期建设规划,从方便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与就业出发,保障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用地的分期供给规模、区位布局和相关资金投入。
根据城市的实际需要与可能,稳步推进现有危旧房屋的改造。
八、切实加强世界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要进一步做好云岗石窟保护区范围内的治理整顿工作。
保护区范围内的建设活动必须符合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
要重视大同古城整体格局和风貌特色的保护,重点做好以鼓楼东西街为轴线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古城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传统功能和风貌的保护。
要采取划定保护范围、制订专门保护办法等有效措施,加强对平城遗址保护区和市域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
九、严格实施《总体规划》。
城市建设要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城市管理要健全民主法制,坚持依法治市,构建和谐社会。
《总体规划》是大同市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区内的一切建设活动都必须符合《总体规划》的要求。
要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实施《总体规划》的重点和建设时序。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各类开发区在内的一切建设用地与建设活动实行统一、严格的规划管理,切实保障规划的实施,市级城市规划管理权不得下放。
要加强公众和社会监督,提高全社会遵守城市规划的意识。
驻大同市各单位都要遵守有关法规及《总体规划》,支持大同市人民政府的工作,共同努力,把大同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
大同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通知精神,认真组织实施《总体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改变。
你省和建设部要加强对《总体规划》实施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国务院办公厅二○○六年十月十二日大同是历史文化名城,是重要的能源城市,是山西省北部的中心城市——这就是刚刚被国务院批准的《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下称《总体规划》)为我们确定的今后15年大同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定位。
大同将步入一个新的发展周期,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正酝酿着新的发展激情,将显现出不竭的活力,有了新的方向,有了新的路径,大同崛起的又一个春天就要来到了。
历史文化名城是大同的标志性品牌大同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三代京华、两朝重镇”,是大同城的真实写照。
大同拥有几千年来历史文化发展的丰富遗存,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因此,《总体规划》确定大同应着力开发旅游业,打造大同市极具竞争力的产业品牌。
从历史文化名城的角度,“城”的旅游系统建设概念将会着重突出。
以城的历史轴线展现大同从起源到发展的清晰脉络,向深处挖掘展现大同历史文化内涵;以城为空间概念整合旅游资源,变目前独立、分散的景点为有机一体的大系统,大幅度地提高大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整体形象和影响力;以城为新的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通过系统的建设形成“平城历史风貌城区”这一整体,为大同创造新的面向世界的旅游资源。
依托能源工业优势建设新的加工工业矿产与能源的优势支撑着大同,并确定了大同在华北地区的重要位置。
煤炭工业对大同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举足轻重,但煤炭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也非常突出,经济发展的代价很大,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
大同已经向集约发展、内涵发展、绿色发展、综合高效发展、和谐文明发展的新路子迈进,从而实现从煤炭资源大市向煤炭工业大市的转变。
《总体规划》在定位中强调,应依托大同几十年来营造出的能源工业的支柱优势并结合目前宏观产业政策和市场情况加以利用和转化。
简单地说就是从“开采——输出”的模式,转化为“开采——加工”的模式,从全程污染的工业类型,通过技术改造等途径,向清洁能源生产目标转化,从而为大同丰富的矿产资源寻求新的出路。
晋北的中心城市大同地处山西省北端,位于京津冀北都市圈 是我国第三个大型都市群——即“大北京地区”。
众所周知,山西省的重要城市大多数集中在南部,北部仅有大同,在太原对省域中部形成带动和促进作用的形势下,北部经济发展的龙头非大同莫属。
大同处于北京、呼和浩特、太原构成的三角形结构中心,特别是三个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主要通过大同,因而大同是这一地区的交通枢纽。
“大同”和“煤都”,不论是小学的地理书,还是任何一篇介绍大同的文章,这两个词总是会一起出现。
煤是大同的宝,却也是大同挥之不去的痛 “煤都”称号掩盖了大同最有生命力的一面——由区位带来的经济活力更具有可持续性。
正因为这个原因,在《总体规划》的城市定位中,引入“经营城市”理念,把“晋北部的中心城市”这样的概念提到了城市的发展日程中。
《总体规划》确定了大同主城区“一主两副,扇形组团”型的城市空间结构,即以城区为核心,以御东区和口泉区为侧翼,形成三个相对独立的城区组团,每个组团规模适度、功能特点不同,共同构成大同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区域。
历史名城、能源重镇、晋北中心,概括了大同未来的一切。
15年后,当我们置身于新大同的大街上时,感受到的是一个古老与现代并存,城乡发展、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的北方雄镇。
统筹考虑旧城保护、中心城调整优化和新城发展,合理确定旧城的功能和容量,疏导不适合在旧城内发展的城市职能和产业,鼓励发展适合旧城传统特色的文化事业和文化、旅游产业,是《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中的重点之一。
珍藏旧城风貌新规划将调整影响古城保护的用地 控制古城的人口 突出古城作为城市旅游中心和商业中心的地位 增加古城内的公共绿地 改善古城的道路交通状况 完善古城的市政设施 提高古城的环境质量,最终达到保护——保存、保护——利用、保护——发展三者的协调,从而全面、完整地保护好古城的历史及传统文化。
古城风貌保护区是指以明代大同府城及其北小城范围,即以明朝时形成的主城、南小城、东小城,北小城四座城墙为界,包括四座城池及主城与三座小城的联结地带,总用地488公顷,体现古城风貌的主要有文物建筑、传统民居、古城墙、历史街区和古城整体街巷格局。
古城物质环境的控制要从点、线、面三个层次进行保护范围的划定,对古城历史风貌进行保护。
重点保护古城的平面形态、古城的道路系统、古城的布局。
古城布局适度开发原东、南、西、北四大街形成的十字形交通商业混合式干道,拓宽后将保持其城市商业干道的地位,取消其机动交通职能。
属于民宅保护区范围内的原有道路,要全部拆除沿街加建的小房,增设的台阶、抚壁等,取消沿街加开的窗口,修整现有路面,达到恢复街道原貌的目的。
在此范围内,原则上不许增加新街道,也不允许取消现有的街道。
古城其它区域的街道,按唐代就已形成的里坊式支路为基础,对现有街道在不增开新的街道前提下,可适当加以改造,以满足新的城市功能的要求,但不可随意改变原有街道的布局关系。
布局方面,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仍保持其商业街的特色及功能,并保持其全市商业中心的地位。
东南区开放文庙、雁塔的同时,增设一些与文化有关的展览馆,并拟修复帝君庙等古代文化活动场所,恢复东南区作为文化区的功能。
西南区开放上下华严寺、善化寺、清真大寺的同时,修复圆通寺,恢复圆通寺广场的原有功能。
主城四角的大块绿地,使人们从感性上认识到古城布局的独特之处。
立体保护减少破坏为减少因空气污染对文物古迹产生的破坏,规划中强调应减少古城内烟尘的排放,减少古城内汽车尾气的排放,并建立绿化带,大面积绿化环境,彻底改善古城的空气质量,使其达到国家规定的空气洁净度标准。
在主城范围内,严格限制由于施工运输而产生的震动。
要尽量减少、严格控制在古城内使用各种爆炸物,尽量避免上述活动产生的震动对文物古迹的不利影响及破坏作用。
为增强古城的可观赏性,保护古城风貌,应大力改善古城的视觉环境,严格控制与古城不相协调的环境现象出现。
另外,云冈名胜古迹保护区、平城遗址保护区、方山古墓葬保护区、长城古堡保护区等重点保护区的保护工作,要坚持整体保护的原则,保护区内的建设活动不得破坏原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新的建筑应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