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战影视作品观后感15篇

抗战影视作品观后感15篇

《抗战影视作品观后感》抗战影视作品观后感(一):《鸡毛信》观后感暑假,我看了一部电影,叫《鸡毛信》,电影了的海娃冒着生命危险,把信送到了张连长的手里。

一天,海娃正在放羊,海娃的爸爸拿着一封信来找海娃了,爸爸叫海娃把鸡毛信送到张连长那,而且要亲收送到张连长的手里。

海娃在路上遇着了鬼子,鬼子把海娃抓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小村里,鬼子叫海娃把羊都赶到圈里,鬼子太君还说今晚要吃羊。

海娃趁鬼子睡觉时逃了出来,把藏在羊尾巴下面的鸡毛信拿出来逃跑了。

谁知小鬼子追了上来,鬼子和八路军打了一仗,鬼子朝海娃打了一枪,但是海娃还是把信交给了张连长。

我要向海娃同志学习,学习他机智勇敢的精神。

抗战影视作品观后感(二):抗战电影的观后感《小小飞虎队》观后感这个寒假,我和好朋友栾琪相约在永乐电影城观看电影《小小飞虎队》。

这部电影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主人公是:小银、大壮和虎子。

他们为了把情报送到飞虎队那里,历经千难万险,还到处被鬼子通缉。

记得有一次冒险,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三个小伙伴和小次郎君打擂台,虎子和小银吓得都躲在了大壮的身后,说:大壮,你块头、力气最大,还是你来吧。

打了一半,大壮坚持不住了,于是他灵机一动,抱住小鬼子,虎子和小银搭档,把鬼子打了个脚朝天,让他哭笑不得。

最后,三个伙伴还是被鬼子捉走了,逼大壮说出情报,大壮想:小鬼子肯定不懂中国字。

于是顺口编了一个情报:夜里老尿炕,不尿它就憋得慌。

哈哈,观众们都笑的前仰后合。

啪啪啪,有枪声,肯定是老洪和飞虎队来救咱们了。

大壮欣喜地说。

于是,三个小伙伴开始了新的一战。

最终,三个小伙伴在飞虎队的帮忙下,逃出了虎口,成功把情报告诉了老洪,这使飞虎队歼灭了大队日寇。

小伙伴正式成为了小飞虎队的成员,是三个名副其实的抗日小英雄。

他们的年龄和我们一样大,但是他们都那么机智勇敢、临危不惧。

我们要向他们学习,要珍惜此刻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勇敢应对困难,用我们的智慧把祖国建设的更完美,更强大。

抗战影视作品观后感(三):这天学院集中观看了长征系列电影《勇士》,讲述了红军战士在长征路上披荆斩棘、奋勇杀敌的历程,其中最主要的是飞夺泸定桥的部分。

选取这部电影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它描述的是长征故事中的《强渡大渡河》,与考研热点长征精神有联系;二是作为一个青马学员,电影主题引起了内心的职责感和强烈的共鸣,我就应去支持它,了解它。

为了不辜负看这部电影牺牲的学习时间,我利用午休的时间把中国近代史纲的长征部分看完了,以便更深入电影情节。

这部电影里面有几个主要主角。

首先是作为部队主心骨的红四团团长,在关键时刻统一思想,鼓舞人心,率领队友们穿越枪林弹雨的围剿;其次是作为部队智多星的政委,及时准确地做出决策,尽量减少部队损失并完成任务;小红军王冬宇,是最让我感动的,他一心为了战争胜利,最后为了学习到打炮技术,牺牲生命;第四个人物是狙击手廖大强和余振中,他们在任何危险时刻都是做最危险的断后工作;第五个人物是从为了钱财成为国民党炮兵到愿意投入不给发福利的田生才,第六个是那对因为战争而成为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妹。

这些人物,出身不同,官职不同,却互相关心,平等对待,因为他们心中都有恨意,因为心中都有理想。

他们恨帝国主义侵略了中华大地,恨战争让他们颠沛流离,恨不断有人阻碍祖国统一路线,恨自己不能保护亲人。

带着这股恨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心,为了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他们在崎岖的上路上跑步前进,粮食带也成了他们前进的负担而不得不扔掉,昼夜兼程奔袭240里,这是坚持。

飞夺泸定桥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场关键性战役,战士们在两天之内长途跋涉了两百四十里山路。

连夜的兼程,战士们穿着草鞋都磨破了脚。

一路上,中央军前后夹击,山路崎岖泥泞,等战士们历经艰险到达了泸定县,有的最后疲惫地倒下了,倒在了泸定桥的西岸,永远地与之为伴。

敌军拆除了桥上的木板,红军战士们一个个扒在索链上交替匍匐前进。

两边的炮火声震耳欲聋,我们的战士在枪林弹雨中冲锋前进,最终夺下了泸定桥。

电影真的很震撼,战士牺牲的片段让我们看得抹眼泪。

前人浴血奋战的历史,我们要牢记在心,有了他们的奋勇杀敌,才有我们的此刻。

这坚贞不屈的爱国情,应激荡在我们每个人的心怀。

原先我一向不懂民族的概念。

曾私以为民族只是同一片土地孕育的碰巧生长在一齐的一群人罢了,各种过活,各取所需。

但原先,民族是信仰,民族是理想,民族是坚持,民族是在千万的炮火中也要冲出一条血路的执着,是就算我倒下也有下一个人替我活下去的决心,是铮铮铁骨下的款款柔情,是虽然畏惧但义无反顾往前冲的勇猛,是一场历练,也是一段成长。

电影让我动容,让我震撼,让我开始想要作为民族概念下的人而活着,让我为我们的伟大民族而骄傲,而自豪。

抗战影视作品观后感(四):打小我就爱看战争片,尤其是抗战的最开始时是觉得好玩,因为每次都是游击队胜,不但小鬼子丑态百出,而且游击队几乎是零伤亡之后再看时觉得整体上发空-----没有艰苦的环境,没有残酷的战斗,就很难把人物的内心世界给观众描绘的一清二楚,紫日并非一部具备史诗规模的影片,在冯小宁执导的战争与和平六部曲中,它也算不上扛鼎之作,但它值得我们去关注与讨论,因为它生当其时。

最震撼我的镜头就是杨和他奶奶被绑到柱子上,日本小队长张狂地指挥一个新兵杀死杨的奶奶那一幕:杨从莫名其妙到明白他们要杀死自己的亲人而歇斯底里地怒吼;日本新兵从害怕到被责打后丧失心智疯狂地把奶奶刺成筛子似的鬼哭狼嚎。

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我。

而影片伟大之处就是接下来的处理:杨的奶奶被日本人用这样残酷的方式捅死了,他被抓去做了劳工却眼睁睁看着日本人把他的伙伴用汽油活活烧焦,最后他们还要被群众枪决――能够说他对日本人的恨到达了无以复加的极限,但是他和苏联女兵娜加应对把他们引进雷区的秋叶子仍然没有举起军刺;明知粮食只够俩人吃,却还是和娜加冒着被打死的危险救了陷入沼泽的秋叶子。

――甚至他以一种农民的可爱在情感上莫名地和会说中国话的秋叶子站在一边而固执地同娜加持相反意见。

秋叶子是被他们俘获的,或者说是被他们救下的――毕竟是苏联男兵抢下了她打算吞下的毒丸。

但她仍然把他们引入雷区。

就是在他们仨已经培养起很深的感情后,她依然把他们带回了日本军营,最后还用枪对准了患难与共的朋友。

当然这不是恩将仇报,仅仅是秋叶子简单幼稚地行为,最后她也为自己的单纯和可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当满捧的鲜花撒向天空,当可爱的八音盒无助地滚落山野,当秋叶子圆睁双眼中弹倒下时,她也许仍然不愿意相信,她会死在自己同胞的枪口下,竟然会死在已经从她口中亲耳听到国家战败的消息后却依然举枪的同胞手中!杨和娜加是善良的,他们在没有粮食的状况下还放走了一头枪口前的麋鹿,当然更不会在仇恨的怒火下杀死一个无辜的日本少女,秋叶子也是善良的,但是她却消失在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残忍的军国主义情绪中。

这就是《紫日》的伟大!仅凭这一点,《紫日》就能够傲视中国一切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也能够傲视一切揭示人物性格的中国影视作品――这体此刻作品对秋叶子的人物刻画:《紫日》对秋叶子这个日本人的刻画并不象以往的影视作品一样处理:先是冥顽不化,然后被俘,在我军或乡亲的感化之后化敌为友,立刻成为我方的军事力量――因为这不贴合实际的人物性格,尤其是不贴合长期受到军国主义教育的日本人的性格。

这种可怕的复杂的民族情感在我们这些以前受过侵略的民族面前的确让我们感到气愤、可怕,但我们镇静下来想想,是否就应想到耻辱这个词是不是就应想到敬佩这个词为自己的民族从1931918-1945甚至至今对日本的暧昧态度感到耻辱,为日本民族的这种可怕的精神感到敬佩虽然他们遵循的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我们却连基本的民族尊严都没有保留呀!若鲁迅先生在天有灵,明白他的一些后世子孙看到影片中日军刺杀中国百姓的场面而哄堂大笑时,必须愤恨难平。

虽然电影中的场景是演戏,但在日本侵华的历史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史中,这样的外侮暴行很多,这样应对外侮而无动于衷甚至从中取乐的中国人始终不少。

当年,鲁迅先生因愤恨少数同胞的不争而弃医从文,寄望以笔开启国人心智。

这天,我们依然不能对此掉以轻心。

我们不要轻视冯小宁对战争与和平主题的苦心孤诣。

他对国家和民族有一份深沉爱心,有一种职责感,更有一种危机感。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郊原血。

即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的今世,天下也并不太平。

就在中国的家门口,总有那么几个鬼子鼓捣,所谓亡我之心不死,我们怎能继续沉醉于惰性之中、幻想着歌舞升平与我们构成鲜明比较的是美国。

看一看好莱坞的主流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U-571》、《珍珠港》几乎每隔一段时间,他们便会捧出一部警世大作。

他们一向念念不忘战争的阴影,而在我国,冯小宁却孤掌难鸣!当今的中国电影缺乏一种主流精神。

这种主流精神应当具有发自内心的爱国情感,也离不开开阔的世界视野和文化胸怀。

比较好莱坞的主流电影,它们哪一部不是在强调所谓的美国精神,正因为如此,好莱坞主流电影才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

像冯小宁这样孜孜不倦于中国近代战乱的忧患历史,用发自内心的情感讲爱国主义、也具备开放视野的中国导演实在不多,而他的影片竟然受到嘲笑,这必须是我们在哪里出了问题!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段历史都有着其主流精神与主流文化,好莱坞电影反复宣扬的自由、爱国、勇敢、忠诚主题就代表了美国的主流精神与主流文化。

近代百多年来先贤们前仆后继、孜孜追求的强国梦理应成为我们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它是以爱国主义、忧患意识和世界视野为基础的,在这方面,中国电影要承担起自己的职责来。

不要忘记,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冯小宁的《红河谷》、《黄河绝恋》、《紫日》既拍给中国人看,也要给世界上的人们看一看,给美国人、日本人看一看。

对过去的历史,我们永远都不能够忘却,而13万万颗中国心如果能连在一齐,是现实中任何一种强权都抗衡不了的。

电影不能强国,但确实能够开启民智。

历史不会慷慨地给中国许多机会,让我们及早地从少数国人对《紫日》的嘲笑中警醒吧。

抗战影视作品观后感(五):《夜袭》观后感毕业了,这天借放假的无聊时间,看了一部电影《夜袭》,首先这部电影的题材十分不错,但表现手法欠佳。

电影以抗日战争为大背景,以阳明堡战役为小背景,为体现抗战精神、民族精神、大无畏的气概而拍摄。

其讲述的是八路军一二九师769团如何成功炸毁日24架飞机的故事。

团长名字叫陈锡联,片中女记者也是唯一一个女主角叫郭晓娟,还有营长赵大力等。

影片以国共军队的冲突为开头,入戏十分快。

而后日飞机的轰炸又使国共冲突军并肩作战,体现了影片所要表现的精神。

同时又用一个女记者贯穿了全片,使残酷的抗战中多了一点柔情。

影片深深的表现了陈锡联的汉子形象,但也无形的表露了他和女记者微微的花火,硬汉子也是人,人也有感情,多了一些感情,不光是誓死抗战的情感,这是和传统的抗战片的不同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