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培养孩子阅读理解能力的七种方法.doc

培养孩子阅读理解能力的七种方法.doc

培养孩子阅读理解能力的七种方法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孩子必须具有多种能力才能适应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变革。

在这样的形势下,死记硬背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学习需求,取而代之的将是对资料的搜集、整合、应用与创新的能力,只有善于学习并终身学习的人,才不会被社会淘汰。

而这种能力的形成,首先应该是从小培养阅读习惯,让孩子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取知识。

教育学家们发现,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绩有密切的联系。

学生的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而且阅读越早开始越有利。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

而阅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搞好阅读教学,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用不着教”的目的,使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是现在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

人的一生要读很多东西,大到长篇专著,小到商品说明、句段。

一个人的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对所读知识的理解,也决定了如何合理有效地运用这些知识。

一句话,没有好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就一纸空文。

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而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以教材为主、课外阅读为辅、有效地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学会怎样去读书。

要掌握阅读的本领,关键是如何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基础,提升能力,而完成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辅导的重点,而要做到这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阅读习惯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可靠保证。

从小培养起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其受益终身。

教师可以指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就能自觉进行广泛的阅读,从而促进学生在知识学习、人格养成等方面起到巨大的作用。

1.培养专心致志、集中精力的阅读习惯古人曰:读书要做到“五到”,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

是的,阅读时一定要精力集中、排除干扰、专心致志。

这种习惯对于低段学生来说很重要,但低段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持久性都比较差,因此这种习惯又必须靠老师运用一定的手段,调动其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加活动,以限制其注意力的分散,逐步促进专一读书习惯的形成。

在阅读中批划,如:给生字注音;给难词注释;标小节号;划划重点、优美的词句;或在难懂的地方注个小问号。

运用边读边批注的阅读方法,既可以把注意力切实集中起来,活跃思维;又可以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低段学生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教师可利用这一点,教学生在阅读时边读边想,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唤起再造想象,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专心致志,集中精力的习惯。

2.培养勤学好问的习惯《论衡》里有句话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学”源于“问”,“学”总是和“问”紧紧相连的。

因此,教师应教会学生在阅读时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注重培养学生这种“自读、自发、自解”的习惯,教师要热情地鼓励和支持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学生。

这样,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变机械记忆为理解记忆,促进学生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创造型。

3.培养阅读积累的习惯语言精妙,源之积累。

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应"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如果没有语言和语感的“厚积”,哪有惊世之作的“薄发”呢?课外阅读的扩充,正是企望为这种“厚积而薄发”提供广阔的天地。

从一年级开始就该培养阅读积累的习惯,这一阶段的孩子正处在记忆的高峰,背诵古诗是很重要的一个板块,其次积累一些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也可让学生准备摘记卡,在阅读中碰到好词好句,及时记录到摘记卡上(摘记内容:文章的题目、作者、书刊名、好词好句、读后感等)。

当然,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都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为此,教师还要进行定期检查和测评。

看看谁摘的多,比比谁记得多。

语言材料积累得多了,也就为文学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阅读兴趣的激发以趣为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的确,兴趣是学生主动性的先导,有了这个引导线,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阅读中去。

1.朗读激趣美国教育家杰姆.特米里斯认为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要从小开始,要依靠老师和父母的诱导。

老师或父母每天为孩子大声朗读文章,持之以恒,孩子对阅读的兴趣便会在抑扬顿挫的朗读声中渐渐产生。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互动朗读,尤其是富有戏剧性的朗读,更能促进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2.活动激趣开展与阅读有关的活动,在有趣、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定期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使每位学生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 也可定期举办各类主题竞赛,如故事大王赛、诗王竞赛、手抄报赛、成语接龙赛,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

3. 榜样激励榜样能使学生产生向上心理。

平时,老师可以有意地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热爱读书的一些名人名家:如文学家高尔基、伟大领袖毛泽东、大作家冰心;也可以在班中树立典型来激励学生,使学生逐渐产生阅读的兴趣。

4. 推荐读物,激发兴趣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都差。

如今的课外书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并不都适合学生阅读。

作为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读物推荐工作。

当然,这光靠教师提供书名是不行的,个人爱好不同,所选择的课外读物也会有差别。

教师教给学生选书的一些基本常识,比如选封面印有“少儿读物”、“名著”“童话”之类字样的。

还可以看书名猜内容,看封面插图判断是否合适,根据课文内容找相关文章等等,新华书店里也有少儿书籍专柜。

同时组织学生拿自己的课外书互相交流,在阅读的同时提高鉴赏能力。

另外,教师还可以印发有关指导孩子课外阅读的指导文章给家长,以期取得家长的配合。

三、阅读方法的培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阅读方法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学生阅读的兴趣及持久力,当学生拿着一本书不知道从何看起的时候,他就会对阅读产生厌恶之意。

在这一点上,首先要会“用”,应用、活用。

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互结合,把课内所得的方法,及时应用于课外阅读之中,以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

叶老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其次要会“读”,按顺序读懂文章。

每读一书,或一篇文章,都要弄明白事情怎样从头说起说到底,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

最后还得学会“思”,深思。

一篇文章在通读全文,掌握主要内容,还得分步阅读,边看边想原文所说的什么人、什么事和自己生活中有没有相似相近的地方,并思考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这里还要强调的一点是:学生阅读包括两个方面,即课内与课外,这两个方面各有要注意的地方。

课堂上必须创设宽松的环境。

课堂上进行阅读教学,要保证学生有10分钟以上的阅读时间,学生阅读有什么想法,有什么疑难,有什么体会,可以随时表达。

气氛宽松,探讨热烈,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鼓励发挥想象力。

在有限的课堂里能开展无限的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在课外阅读方面,我们借鉴著名学者郭启宏先生在一文章中提出的4种读书法:一、信马由缰法。

抓到什么读什么,有兴趣就读,没兴趣就歇。

因为漫无目标,所以可行可止。

思想无负担,放松近乎惬意。

二、蜻蜓点水法。

只在书上款款飞,一点,二点,三点,如打水漂。

浅尝辄止,是因为无意饱餐。

据说郭沫若、老舍都用过类似的读法,称作跳跃式浏览。

三、囫囵吞枣法。

四、改弦易辙法。

一册书读来无味,绝不强求,马上换书。

再无味,再换,至三番乃止。

这四种方法我们不妨教学生一试。

小学是阅读的黄金时期,小学低段更是阅读的启蒙阶段。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从低段入手,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中结合听说读写,可以提高学生识字、写字、听话、说话、写作的能力。

阅读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意识。

四、朗读方面的培养1、教师范读小学生的模仿性极强,教师的一举一动对学生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先范读课文。

教师的范读,既对学生的朗读起了示范作用,又使学生掌握一些朗读的技巧,语音的轻重,朗读速度的快慢以及语气、表情的变化,同时又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和理解,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朗读是一种乐趣,是一种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内容情境,理解课文内容的最好方法。

因为小学生的好胜心都比较强,谁都想做得最好,为了扮演好各个角色,学生就会用心去琢磨,用心去体会每个角色的语气、表情、感受等。

自然而然,就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在朗读中也就能读出感情来,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感受得到充分的体现。

也使学生体验到朗读的乐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

3、齐读齐读课文可以使全班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朗读中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同时也带动那些后进生的朗读热情。

使他们在优生地带动下开口读书,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学会朗读的方法和一些朗读技巧。

久而久之,那些后进生的朗读能力就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对朗读产生了兴趣,阅读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为了使全班学生的朗读能力都有所提高,可以利用一些时间,例如每天早读时间、每节语文课下课前要求学生齐读课文。

渐渐地,学生就养成了齐读的习惯。

4、默读默读也是朗读的一种形式,使阅读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

每教一篇新的课文,都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默读课文,找出生字、新词以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利用字典、词典以及其它的工具书自己先初步理解课文,再结合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地进行精读,讨论交流个人见解,更好地解决老师所提出的问题。

默读还有一个很好的效果就是学生在默读后能提出一个个有质量的问题。

五、注重阅读方法指导提高阅读能力喜欢读书并不等于会读书。

小学生读书往往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做为老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即口到、眼到、心到,使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根据不同的学段,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和浏览三种读法。

其中,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也最适合小学生使用。

对于一些复杂的长句子,教会学生使用缩句法来理解句意,即要求学生去掉枝叶,保留主干。

对于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指导学生如何去抓住文中的关键点,进行有效阅读。

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让学生做好词语及精彩片段的积累,记录个人学习心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