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一节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记一记1.词义的单位称为,有些词的义项只有一个,称为;有些词的义项有若干个,称为。
答案:义项单义词多义词2.文献记载的词的最初的意义是,词在现代最常用和最主要的意义是,词的引申义有和两种类型。
答案:本义基本义借代引申义比喻引申义3.词义的演变包括、、、等现象。
答案:词义深化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辨一辨确定下面各个词语的本义及基本义,并指出哪些义项是借代引申义,哪些义项是比喻引申义。
“疙瘩”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五个义项:①皮肤上突起的或肌肉上结成的硬块。
②小球形或块状的东西:面~。
③不易解决的问题:心中的~早去掉了。
④〈方〉量词:一~石头。
⑤〈方〉麻烦;别扭。
‖也作“疙疸”。
答:答案:“疙瘩”:义项①是本义,义项②④是借代引申义,义项③⑤是比喻引申义。
填一填汉语语言博大精深,词汇尤其丰富多彩。
假如你“说话写文章善于用书上的文字或成句”,欣赏这种做法的人会说你精于“引经据典”;觉得你喜爱卖弄文采的读书人会说你“ ”;认为你是不忘表演、时时显示自己的“新新人类”就会说你“ ”。
同样,假如“两个人彼此一样,不分上下”,若强调“力量相当”可用“势均力敌”来形容;若用词追求典雅,则可说他们“ ”;若用词通俗且带有贬抑,则可说他们“ ”。
答案:掉书袋 作秀 难分伯仲/伯仲之间 半斤八两理一理本义⎩⎨⎧ 意义:文献记载的最初意义。
例释⎩⎪⎨⎪⎧ 深→水势盛大兵→兵器感悟体会想一想1.比喻和比喻义有什么区别?答案:修辞上的比喻,是一个临时性的比方,它并没有固定下来成为词义的一部分。
比喻变化灵活,可因人而异,因情而异,因境而异,它的本体可以用几个比喻体来比喻。
“北京是中国的心脏”,“广东是中国的南大门”都是临时打的比方,并没有形成固定的词义,所以都是修辞上的比喻格。
再如:“共产党像太阳”,在词典中“太阳”这个词下面没有“共产党”这一义项,所以这也是一个比喻。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摇篮”在这里已由“婴儿的卧具”转化成“发源地”的新义了,在词典中“摇篮”这个词下面有“发源地”这一条义项,所以“摇篮”含有比喻义。
2.引申义同比喻义有何区别?答案:(1)引申义是基本义直接转化而来的,比喻义是基本义通过借喻而形成的。
引申义多指范围、时空、程度、连及、表里等方面的转移,比喻义只指比喻上的转移。
(2)抽象的词多无比喻义,具体的词多有比喻义。
(3)名词、动词多有比喻义(如打棍子,戴帽子),形容词少有比喻义。
[高考链接]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了解什么是词语的意义,什么是单义词和多义词,理解词的本义、基本义、引申义等各种意义,以及词义演变的几种方式。
对应的高考考点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例1】[2019·北京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较之别处更能接纳后进..后进:资历较浅的后辈B.大致都在形胜..之地形胜:外形优美C.燕赵毕竟是慷慨悲歌....之地慷慨悲歌:激昂悲壮,有英雄气概D.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幽闲:清静闲适解析:形胜:地理位置优越,地势险要。
答案:B【例2】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
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证实。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
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
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
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陌生的光:(2)陌生的气息:答案:(1)①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
②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
(2)①与平时家庭气氛苦涩沉闷不同。
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
【例3】中国美术馆和台湾长流美术馆共同举办的“江山万里——张大千艺术展”今日与观众见面。
走进中国美术馆五层展厅,迎面的青绿山水画《谷口人家..》前站满了凝神观看的人。
这青绿泼彩渲染的画面,令人叹为观止。
在展厅右侧,一幅《江山万里图》静静地面对着来来往往的人流。
开阔的画面及其意境,向人们展示着笔墨点染间的艺术动力,也仿佛在诉说着画家眷恋故土的情怀。
下列选项中的“人家”与语段中加点词“人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B.小女子已许配了人家C.你走了,教人家怎么办呢D.诗书门第,勤俭人家解析:“谷口人家”的“人家”是“住户”的意思。
B指“未嫁前的夫家”,C指对别人称自己,D指“家庭”。
答案:A[技法指导]1.联系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上下文中总是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包含这个词语的意思。
2.结合修辞手法理解词义。
要弄清词语的比喻义、双关义、象征义。
3.结合文章主旨理解词义。
要联系作者的思想观点、文章的主旨理解词义。
[拓一拓]在文言文中,推敲常见的实词的含义有几种方法。
(1)文本迁移法: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看实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实词的褒贬异议。
(4)语法推断法:借助语法知识分析特殊实词的含义。
(5)互文见义法: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
(6)成语推断法: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实词的含义,看迁入是否顺畅。
测基础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我们都沐浴..在党的阳光里。
A.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美国国家馆日活动致辞中说,中美可以在科技领域进行更深.更广的合作。
B.台海网7月6日讯,ECFA已经签署,两岸货币清算却还没成形,让银行望穿秋水..。
C.那长长的鬣鬃在黎明淡青的天光下,就像许多飘曳的缎幅..。
D.不知道国足看了本届世界杯所谓强队的表现,会不会收获..点信心。
解析:“秋水”和“沐浴”用的都是比喻引申义。
A项、D项均为借代引申。
C项用的是本义。
答案:B2.下列句子中多义词“松懈”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A.自以为对革命有功,摆老资格,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工作随便,学习松懈..。
B.它是一种腐蚀剂,使团结涣散,关系松懈..,工作消极,意见分歧。
C.为了搞好总复习,许多同学废寝忘食,毫不松懈..。
D.刚才出力摇船犹如赛龙船似的那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了。
解析:B项“松懈”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密切”,其余各项是“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不抓紧”。
答案:B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老孙头慷慨..地说:“我那玻璃眼倒也乐意换给她,就怕儿马性子烈,她管不住。
”②刘胡兰这位十七岁的女英雄慷慨..就义了。
B.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汽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②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
C.①“夜雨剪春韭”是老杜的诗句吧,清新..极了。
②老圃种菜,一畦菜怕不就是一首更清新..的诗?D.①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②他少年外出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解析: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对多义词词义的掌握情况。
C项中两个“清新”的意思都是新颖、不俗气。
A项“慷慨”:①不吝惜;②充满正气,情绪激昂。
B项“朦胧”:①月光不明;②不清楚,模糊。
D项“颓唐”:①精神委靡;②衰颓败落。
答案:C4.下列句中的“则”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的“则”意义、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复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C.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D.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解析:“则忧其民”中的“则”和D中的“则”都是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
A是副词,用于加强判断,相当于“乃、即”。
B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反倒”。
C也是连词,表示出乎意料,发现了新的情况,相当于“竟、却”。
答案:D5.下列句子中多义词“情绪”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A.自从接受了这项科研任务以来,他情绪高涨,干劲更大了。
B.我在作文教学中,引进活动观念,进行“训练思维,准备情绪,投入创作”的活动。
C.我们真的要用行动证明我们自己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绪吗?D.因为不满单位给他的待遇,最近一段时间他一直在闹情绪。
解析:D项“情绪”指不愉快的情感,其余项中的“情绪”是指人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心理状态。
答案:D6.下列加点词的含义,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A.开诚布.公布.告天下阴云密布.发布.消息B.量入为出.出.人意料出.类拔萃出.人头地C.比.翼齐飞朋比.为奸鳞次栉比.比.肩接踵D.久别.重逢天壤之别.分门别.类别.有用心解析:此题仍在考查一词多义。
A项“阴云密布”的“布”是“散布,分布”,其余为“宣告、宣布”;B项“量入为出”的“出”是“支出”,其余为“超出”;C项“朋比为奸”的“比”是“勾结、依靠”,其余为“紧靠、紧挨”;D项依次为:分别、区别、分、另外。
答案:D7.下面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永垂.不朽功败垂.成垂.死挣扎B.为.非作歹先睹为.快羞与为.伍C.过甚其辞.属辞.比事以辞.害意D.怨声载.道载.歌载舞载.酒问字解析:A项依次为:流传/靠近/将近;B项依次为:作/当作/作;D项依次为:满/一边/带着。
答案:C8.下列成语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河清海晏.(平静) 觥.(酒杯)筹交错素不相能.(尊重) 怡.(安然)然自得B.风雨如晦.(夜晚) 一念未遂.(实现)闲庭信.(随意)步去国.(祖国)怀乡C.怒不可遏.(控制) 咸与.(参加)维新教猱.(猴子)升木解甲归.(回)田D.匡其不逮.(达到) 胶柱鼓.(弹奏)瑟离群索.(寻求)居咫.(八寸)尺天涯解析:A项“能”应为“和睦”;B项“国”应为“都城”;D项“索”应为孤独。
答案:C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的取义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过惯了灯红酒绿....的生活,乍入贫寒,他如何能够承受?A.拿出2 000亿美元来救市,我看仍然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多少问题。
B.尽管她打扮得花枝招展....,可一张口便显露出庸俗,这样的女人谁喜欢。
C.今年的教师节,我们群欢乐了一回,连我们的教师也粉墨登场....,过了一把戏瘾。
D.你说的这些,早已是明日黄花....,现在的状况是大多数省都已经调整了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