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全管理制度}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安全使用规范

{安全管理制度}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安全使用规范


¡ 报警哨的作用是为了防止佩戴者遗忘观察压力表指示的压 力,而出现的气瓶压力过低不能保证作业人员安全退出危险区 域。
报警哨的起始报警压力为
压力表
4-6Mpa。当气瓶的压力为
报警压力时报警哨发出哨声
报警。(但在刚佩戴时打开
瓶阀后,由于输入给报警哨
的压力由低逐渐升高,经过
报警区间时,也要发生短暂
报警哨
的报警声,证明气瓶中有高 压空气的存在,而不是报警。
完成以上步骤后即可正常呼吸。
1.4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工作过程中时刻关注压力 表的变化。当气瓶内压力到达 5.5±0.5Mpa报警哨开始工作 鸣叫,报警哨将持续鸣叫直到 消耗完瓶内剩余空气为止。
提醒:当报警哨开始鸣叫时必须马上撤离有毒工作环境到安全 区域,否则将有生命危险。
¡ 在使用过程中如有憋气或其它异常应立即撤离,到安全 区域检查呼吸器。压力不足时应及时更换气瓶。
2、强**作为安全互保对子,当石**在作业平台摘下佩戴 的空气呼吸器时没及时提醒和制止,是此次事故的次要原 因。
3、虽然燃气作业区2010年8月10日双高炉休风系统检 修煤气处理方案中要求通蒸汽,打放散30分钟后打人孔作 业(安全措施中明确要求作业人员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进 行作业),但现场管理技术人员监督检查不到位,是导致 次此事故的管理原因。
报警哨在4-6Mpa报警后,按一般人行走速度 计算,到空气消耗到2Mpa为止,可佩戴9-10分 钟左右,行走距离350m左右,但是由于佩戴者 呼吸量不同;做功量不同,退出灾区的距离不同, 佩戴者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退出灾区所需的必 要气瓶压力(由压力表显示),绝不能机械的理 解为报警后,才开始撤离灾区。而且在佩戴过程 中必须经常观察压力表,以防止报警哨万一失灵, 而出现由于压力过低而无法安全地退出灾区的可 能性。
1.2使用前快速检测
1.2.1气瓶内压缩空气的压力
完全打开瓶阀,观察压力表:30Mpa的气瓶在20℃情 况下显示30Mpa的压力。否则有效使用时间将缩短。
1.2.2气瓶的气密性
打开气瓶瓶阀,观 察压力表,(在一 分钟内压力的下降 不大于2Mpa为合 格),关闭气瓶瓶 阀,试压结束。
1.2.3报警哨
背架组件主要由背架、 肩带、腰带、带扣、减压器 固定架和气瓶紧固带组成。 肩带、腰带、减压器和 气瓶都固定在背架上
呼吸器气瓶
碳纤维气瓶(6.8升)
技术参数:
气瓶水容积( 工作压力 水压试验压力 爆破压力 储气量 水压测试周期 使用寿命 升)
6.8L
30MPa
50MPa
102Mpa 2040L
3年
15年
技术参数:
气瓶 气瓶工 容积 作压力
最大供气 流量
呼吸阻力
呼气
吸气
报警压力
整机重量
参考使
(最轻配置) 用时间
6.8L ≤30MPa ≥1000L/min ≤1000Pa ≤500Pa 5.5±0.5M Pa
7.5KG
55分钟
注:使用时间按中等劳动强度,呼吸量30升∕分钟计算。
面罩一般为全面结构,面罩的橡胶材料是由天然橡胶和 硅橡胶混合材料制成,面罩中的 内罩能防止镜片出现冷凝气,保证 视野清晰;面罩上 安装有传声器及 呼吸器。面罩 通过快速接头 与供气阀相 连接。
提示:千万不要把呼吸器随意扔在地上, 否则会对呼吸器造成严重损害。
呼吸器日常维护
1、清洁
背架上的织带可以完全拆下进行完全的去污、消毒、清 洗。
1. 1由于使用条件不同,受污染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必须注 意:去污和消毒时不能损坏呼吸器。尤其是消毒液能破坏 不同部件的材料,例如:织带、软管、背架、面罩等。
在恶劣和紧急的情况下(例如受伤或呼吸困难)或者 使用者需要额外空气补给时,打开供气阀的圆形手动 强制供气按钮,将实现较大流量的恒流供气。
1.5 使用完毕后的操作规范
按下供气阀快速接口的卡簧, 扳开头带(或面罩)卸下面
使面罩与供气阀脱离

打开腰带扣
松开肩带卸下呼吸器
关闭气瓶瓶阀 打开供气阀强制供气按钮放空管路内空气
2)、扣上腰带,拉紧。腰带的 松紧可以通过拉紧一端来控制, 腰带及卡扣的位置在身体的前 面。 当整套呼吸器被正确佩戴时不会 发生松动和移动的现象,位置不会 发生变化。 打开气瓶瓶阀,观察压力表压力在30Mpa。
1.3.2面罩佩戴
一只手托住面罩将面罩口鼻罩 与脸部完全贴合,另一只手将头 带后拉罩住头部,收紧头带。
检测步骤:
关闭供气阀
打开瓶阀,让管路系 统充满气体,再关闭。
打开供气阀底部的圆形手动强制供气按钮,缓慢释放管路 气体同时观察压力表的变化。
当压力表显示到(5.5±0.5)Mpa时,报警哨必须开始报 警。
注意事项:使用前必须按以上步骤检测呼吸器是否正常,
1.3佩戴
1.3.1背架的调节
整个背架的调节可分为两步: 1)、背上整套装置,双手扣住身 体两侧的肩带D型环,身体前倾, 向后下方拉紧D型环直到肩带及 背架与身体充分贴合。 背上空气呼吸器,气瓶瓶阀的 位置应该在下面。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20.8.1820.8.18Tuesday, August 18, 2020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2:31:3922:31:3922:318/18/2020 10:31:39 PM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20.8.1822:31:3922:31Aug-2018-Aug-20
搬运气瓶时必须双手握紧。
7、报废与处置
空气呼吸器符合下面条件之一的应报废: a) 空气呼吸器的使用年限超过10年;(以减压器
或背板标注的生产日期为准); b) 使用中频繁出现故障,经多次修理无法达到规 定的技术指标; c) 检验机构经检验认定应报废; d) 国家标准修订后,若制造商根据国家标准认定 某批次空气呼吸器不能确保使用者安全时,应采用 书面通知形式告知使用企业该批次空气呼吸器报废; f) 因其它原因,使用单位认为应当报废;
使用时,打开气瓶阀,储存在气瓶内的高压空气通过气 瓶阀进入减压器组件,同时,压力表显示气瓶空气压力。 高压空气被减压为中压,中压空气经中压管进入安装在 面罩上的供气阀,供气阀根据使用者的呼吸要求,能提 供大于200L/min的空气。同时,面罩内保持高于环境大 气的压力。当人吸气时,供气阀膜片根据使用者的吸气 而移动,使阀门开启,提供气流;当人呼气时,供气阀 膜片向上移动,使阀门关闭,呼出的气体经面罩上的呼 气阀排出,当停止呼气时,呼气阀关闭,准备下一次吸 气,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呼吸循环过程。
供气阀的主要作用是将中压空 气减压为一定流量的低压空气, 为使用者呼吸所需的空气
供气阀底部中心圆形的手动强 制供气按钮:一是手动关闭按钮 没被吸开时用手按此按钮,可实 现自动供气;二是佩戴者感到气 体供给不足时,按下此按钮,供 气阀会自动增大供气量。另外它 可以放掉中压导管中的余气压力, 方便检测和拆卸快速接头。
5.5、按规定检查气瓶余压,如压力不足应及时补充。 5.6、管理人员应定期对空气呼吸器的使用和保管情况进行 日常检查,督促保管工作。
5.7、空气呼吸器的储存环境:
5.7.1、 空气呼吸器应保存在封闭干燥环境,注意防 止潮湿,避免日光直接照射, 距离取暖设备大于 1.5m,防止组件老化;
5.7.2、 空气呼吸器应放置在清洁通风,没有污染和 腐蚀的地方;环境空气中不允许含有腐蚀性气体和 化学烟雾;
正压式空气呼吸器适用于以下 场所作业使用者的安全防护: 有毒气体 有毒颗粒及气雾 氧气浓度低于19.5%的环境 火灾引起的烟雾 进入密闭空间作业
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工作原

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是一种隔绝式呼吸保护装备,为进入 缺氧,有毒有害气体环境中工作的使用者呼吸保护。正 常使用时,呼吸器面罩内的压力始终略高于外界环境压 力,能有效防止外界有毒,有害气体侵入面罩内,保障 使用者安全。
注:报警哨出厂时已经调整好并固定, 没有检测设备,不能擅自调整。
气瓶阀:
Y型设计,带有安全 自锁装置,可避免因使用过程 中不慎碰撞或误操作而打开或 关闭气瓶阀。气瓶阀的开关手 轮,逆时针旋转为开启,反之为关闭,气瓶上设有 安全膜片,爆破压力为(37-45)Mpa,可防止气瓶 内压力过高而变形或爆破。
4、 空气呼吸器日常检查的主要内容:
4.1、 各组件无严重变形; 4.2、 背板无变形且保持佩带舒适; 4.3、 面罩视窗应清晰度; 4.4、 所有组件无老化、开裂、异常收缩、脱胶、发脆现 象; 4.5、 气瓶外表面无变形、脱层、鼓包、暴露纤维等缺陷。 瓶阀输出端螺纹无损坏; 4.6、 试验供气阀自动正压装置,可保证空气呼吸器面罩 内正压供气; 4.7、减压器输出压力调整装置有效; 4.8、检查背板及气瓶的使用年限及定期检验标识;
注意事项:必须正确佩戴面罩以确保有效的保护效果,蓄有鬓须和佩戴眼镜 的人不能使用该呼吸器。
如果因为面部形状或疤痕以致无法保证面罩气密性的也不得使用该呼吸器。
检测面罩的气密性:用手掌封住 供气阀快速接口处吸气,如果感
将供气阀快速接口与减压器中压接口连接,打开瓶阀。

呼吸功能测试:进行2-3次深呼吸,吸气时气量充足,呼气时 呼出气很容易从呼气阀排出。屏住气时,供气阀停止供气 (听不到泄漏的声音)。
供气阀前方方形手 动关闭按钮,可关闭 供气阀的输出气流, 停止供气,吸气时由 吸力自动开启。
减压器的作用是将气 瓶内高压空气减至供 气阀正常工作时所需 的压力(0.7±0.25)Mpa。 无论气瓶内空气压力及使用 者的呼吸频率如何变化,
压力表与报警哨
¡ 压力表是用来显示气瓶内压力的。气瓶中的压力决定呼吸 器的使用时间。
空气呼吸器使用步骤
1.预检 1.1气瓶定位
检查呼吸器背板组件无 损、面罩内无积灰、视 线清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