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
中国传统服装是平面型的服装,崇尚装饰,自然宽松。
西洋服装是立体型的服装,讲究穿着效应,善于显示优美的人体体态,以服装抽象的形式美追求外在造型的视觉舒适性。
其实,中西服饰文化差异并不如此简单,一个民族的服饰特点渗透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西方服饰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
1. 差异的主要表现
1.1色彩
一个民族对颜色的喜好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特征。
在夏、商、周时,黑色被中国的先人认为是支配万物的天帝色彩。
后来人们把对天神(黑色) 的崇拜转向对大(黄色) 的崇拜,所以形成“黄为贵”的传统观念。
传统服装色彩受阴阳五行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它们被称为正色,其他颜色为间色。
正色在大多数朝代为上等社会专用,表示高贵。
在民间,正色也是人们衣着配色所喜爱和追求的颜色。
我国古代封建等级制度森严,这一点也表现在服装上:先开始于民间,一旦被皇家贵族看中,就禁止民间使用,否则,轻者杀身,重者株连九族;如果一种服装的色彩开始是皇家贵族所穿,后来不穿了,成为一般民间服装,则这种服装的色彩立即被视为卑贱的色彩。
而在西方,在罗马时代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和紫色。
白色象征纯洁、正直、神圣,也代表魅力。
这也是西方人喜欢选择白色作为婚纱礼服的原因。
人们也曾对服饰上充满宗教气氛的色彩也十分向往。
欧洲文艺复兴以来,随着服饰奢华程度的升级,明亮的色彩受到人们的欢迎。
法国人钟情于丁香色和蔷薇色,也很迷恋含蓄的天蓝和圣洁的白色;西班牙人却崇尚高雅的玫瑰红和灰色调;在英国,黑色有意想不到的复杂及强烈感,因为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但有时也被用于沉默、不吉利或悲哀的丧服。
1.2 外形
从外形特征上来讲,中国传统服装的外形强调纵向感觉,常用下垂的线条、过手的长袖和筒形的袍裙。
中国传统服装形式以前开型的大襟和对襟式样为主。
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为中国服装的两种基本形制,两种形制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交叉使用,相容并蓄。
西洋服装在样式上有一个演变过程,由古希腊时的披裹式到中世纪的以披裹式的非成型类衣和前开式的半成型类衣为主。
中国传统服装的外形自衣领部位开始自然下垂,不夸张肩部,常用下垂的线条、过手的长袖、筒形的袍裙强调纵向感觉,使着装人体显得修长。
而西洋古典服装的外形强调横向感觉,常采用横向扩张的肩部轮廓、各种硬领、轮状领、膨胀的袖型、庞大的裙撑、重叠的花边和花朵以及浆过的纱料和各部位的衬垫,使服装线条产生夸张和向外放射的效果。
而且从结构特征看,无论袍、衫、襦、褂,通常只有袖底缝和侧摆相连的一条结构线。
中式服装采用中国传统的平面直线裁剪方法,无起肩和袖窿部分,整件衣服可以平铺于地,结构简单舒展。
西方服装为了最终取得与三维人体相吻合的具有立体效果,多采用立体裁剪方法,立体裁剪方法视人体为多面体至少是四面体,细心对待人体从上到下、从前到后各个方面的凸凹起伏关系,利用打褶和省道处理等服装工艺手段。
1.3 图案
中西服饰在对图案的选择上也呈现五花八门之势。
从古到今,从高贵绸缎到民间印花布,吉祥图样运用极为广泛。
人们都喜欢运用各种图案来隐喻对图腾崇拜,表达对美满生活的希望,如龙凤呈祥、九龙戏珠、喜鹊登梅等图样。
这表明中式服装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
西欧服装上的图案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
古代多流行花草放样,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流行华丽的花卉图案,法国路易十五时期,受洛可可装饰风格的影响,流行表现S 形或旋涡形的藤草和轻淡柔和的庭院花草放样。
野兽派的杜飞花样、利用几何绪视原理设计的欧普图案等则是近代流行的图案花样。
2. 导致中西方服饰差异的原因分析
2.1 中西服饰文化的差异
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底蕴深厚的宽衣服饰文化,形成了特有的美学与哲学观念,与西方截然不同。
西方则强调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分离,明确提出主观为我,客观为物,“物”与“我”是相对立的,不容混淆的,致使他们习惯于理性观察世界和探讨规律,并形成一种追求自然法则以获得真理的作法。
因而,表现出以一种理性的或科学性的态度对待服饰。
2.2 中西方美学观念的差异
中国服饰美学观念表现在女装造型上的是意象的结构,这种平面的直线与曲线的裁剪方法使衣服适体又不完全合体,不裸露张扬也不尽力束缚,在遮体的隐约之中含蓄地显现了流畅婉约,温情流动的人体曲线美,造型意识是节奏化的,让视点随着自己的心愿移动,使生命之体在宽衣的帖体与离体之间流露气韵。
我国传统的服装空间造型是借“虚与实”、“明与暗”的节奏表达出来。
西方的服装空间意识是在中世纪以后形成的,反映了西方人对空间的探求心理,渴望占据更多的空间,于是增大服装造型的体积,将服装视为扩大自我肉体的一种工具。
这种夸张的服装造型使人与自然整体之间,人与人的个体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反映了西方人的宇宙观,也反映了人与自然万物、心灵与环境、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性。
由于东方与西方不同的哲学美学观念在服装上创造了不同的基本造型,体现了不同的精神气韵。
2.3 中西服饰文化中的着装理念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的社会及家庭教育中,服装行为规范被看作是修身的一个重要内容,并长期影响着中国人的着装生活。
人们在着装上注重伦理内容,用服装掩盖人体,竭力超越人体的局限,以达到儒家的道德要求。
服装美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神韵之美,并不强调形体。
西方服装文化属于多元化的范畴,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服装突出个性,显示个性。
总之,中国文化是和谐文化,强调均衡、对称、统一的服装造型方法,以规矩、平稳为最美。
西方文化是一种明喻文化,重视造型、线条、图案、色彩本身的客观化美感,以视觉舒适为第一。
中国文化是一种隐喻文化,艺术偏重抒情性,追求服装构成要素的精神寓意和文化品位。
西方文化崇尚人体美,重视展示人体的性差异,不忌讳表现性感。
中国和西方服饰文化各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色,她们都是人类祖先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如今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文化的本土化和多元化是人类持续发展的共识。
东西方各国各族的服饰文化自古至今永不停歇地在同化和异化,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二十一世纪时尚的未来走向。
女装造型的外在形式美可以千变万化,但要传递给人透着时代气息的内在气韵美。
参考文献:
[1]王维堤.中国服饰文化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郑婕.图说中国传统服饰[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3] 金正坤商务礼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 吴冰中西方文化差异拾零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2
[5]James 1aver,costume and fashion,London:Thames and hudson ltd,1980.
[6]华梅著,《民饰心理学》,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
化学洗洁精对人体的
危害
洗洁精是从石油中提练的。
石油加工过滤后为分三层,第一层用做飞机燃料,第二层就成为铺路面的柏油,而第三层就用来加工成洗洁精。
洗洁精的主要成分是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脂肪醇乙醚硫酸钠、泡沫剂、增溶剂、粘稠剂、工业香精、防腐剂、水、色素等。
洗洁精的最主要成分是十二烷基苯磺酸钠。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比较容易挥发,所以就加了10%粘稠剂,有些老太太,买桶装的洗洁精的时候,专门挑稠的买,其实越稠,它含的去污成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反而少了;加了粘稠剂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味道很刺鼻,如果味道不好闻,大家也不会去买,所以厂家又加了10%工业香精,让洗洁精有桔子味、柠檬味,这样大家才喜欢用;洗洁精还容易氧化,氧化后的洗洁精会变成绿色、蓝色,但是我们家里的洗洁精怎么没变色呢?因为厂家在里面加了10%防腐剂,所以没变色。
我们有时候到小饭店里吃饭,饭店的厨房里有些桶里面有绿色、蓝色的液体,其实就是没有加防腐剂的洗洁精,为了节约成本,饭店老板买了不加防腐剂的洗洁精。
洗洁精里含有苯和苯的衍生物(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而苯和这种苯的衍生物是致癌物质,在肝脏内不能被有效分解,会积存于肝内,达到一定量时就导致肝病了,当然这要十年或更长时间才能表现出来。
人们现在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的原因,一个是大气、水的污染;二是我们吃的水果、饭菜等里面的化肥农药;再就是我们用的洗洁精。
因为现在几乎每家每户都要用到洗洁精,可是岂不知里面的苯只有经过大量的水冲洗才能洗净。
但多多少少也会残留在碗筷盘中,可现在很多人还不把这个当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