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育成语故事

德育成语故事

韦编三绝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

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

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

像《易》这样的书,要用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有相当的重量。

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

不久他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

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

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他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成语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

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

比喻读书勤奋。

凿壁借光
汉朝时,有一个叫匡衡的人。

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他没钱读书,也没钱买书。

同乡有个富翁家中藏书很丰富,匡衡就去他家做工,却不收分文工钱。

富翁感到很奇怪,问匡衡这是为什么。

匡衡说:“我
不想要工钱,只希望您把家中的书全都借给我读,我就心满意足了。

”富翁答应了他的请求。

从此,匡衡就有书读了。

但是,他白天要做活,晚上才有时间读书。

他家根本买不起灯油,匡衡为此非常着急。

有一天,他忽然发现从屋子的缝隙中,透过了邻家的灯光。

这使匡衡非常兴奋,他立刻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一点点地在挨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了一个洞,“借”来了邻家的一点光亮。

从此,他每天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微光努力读书,最终成为一位学问渊博的学者。

【成语出处】《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解释】凿开墙壁借光读书。

比喻学习非常努力。

囊萤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

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夏天的一个晚上,院子里飞舞的萤火虫发出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

车胤突发奇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

随即他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入口袋吊起来。

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

由于他勤学苦练,终成知名学者。

同朝代的孙康和车胤同属于家中贫困却勤奋好学之人。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

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亮。

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搓搓手指。

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都会映雪读书。

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后来,入朝做官,官至御史大夫。

“囊萤映雪”就是讲的车胤和孙康勤奋好学的故事。

【成语出处】元·贾仲名《萧淑兰》第一折:“虽无汗马眠霜苦,曾受囊萤映雪劳。


【解释】囊萤:抱着的萤火虫;映雪:利用雪的反光。

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悬梁刺股
汉朝时,孙敬到洛阳太学求学,常常废寝忘食。

时间久了,也会疲倦得直打瞌睡,他便找了一根绳子,一头绑在房梁上,一头束在头发上,当他读书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扯住头发,人自然就不瞌睡了。

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

战国时的苏秦,少时便有大志。

他曾变卖家产,置办华丽行装,去秦游说秦惠王,欲以连横之术逐步统一中国,但未被采纳。

盘缠将尽,他只好衣衫褴褛地返回家中。

亲人见他如此落泊,都对他十分冷淡。

苏秦羞愧难当,决心用功学习。

读书时他准备了一把锥子,一打
瞌睡,便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强迫自己清醒过来。

如此这般坚持了一年,他再次周游列国,终于说服齐、楚、燕、韩、赵、魏“合纵”抗秦,并手握六国相印。

秦王不敢窥函谷关达15年之久。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

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解释】悬梁:悬挂在房梁上;刺骨:往大腿上刺。

比喻勤奋学习。

程门立雪
宋朝的杨时非常虚心好学,后来中了进士,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

他先是拜程颢为老师。

四年后,程颢逝世了,为了继续学习,他又拜程颐为老师。

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

午饭后,杨时为了向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一起去程颐家里登门拜访。

守门的人说,程颐正在睡午觉。

他们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立在门外等着。

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凛冽的寒气,冻得他们浑身发抖。

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了,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打开房门一看,只见他们通身披雪,地上也已经积得有一尺多厚了。

正是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心向老师求教,学业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

各地的人,都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
老师,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

【成语出处】《宋史·杨时传》:“至是,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音zuò)侍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解释】程:指程颐。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

现比喻尊敬师长。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青年时代,他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

两人感情深厚,常常同床而卧。

一次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打鸣,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成语出处】《资治通鉴》:“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成语解释】闻:听。

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