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艺理论第三章本章知识点

文艺理论第三章本章知识点

本章知识点本章概述: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它本身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的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

考察文学活动,首先就要将它放到作为它的基础和前提的人的生活活动整体中去认识,然后再对文学活动自身的性质和构成惊醒考察,最后再回过头来清理文学活动的发生和发展问题。

第一节活动与文学活动本节概述:人的活动不仅具有动物性,而且它也是一种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人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的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

人的生活活动具有美学意义。

而在这种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则往往激发人们创造的动机。

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知识点1:人类活动的性质人的存在既具有动物性的一面,同时人的活动也是一种生活活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它是在事先就确定了一定目的,在进行中有着自觉意识的活动。

人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其物质生活活动交织在一起的,意识任何时候都只是意识到的存在,而人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的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

知识点2: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一)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二)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三)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知识点3:文学活动的地位人类活动分为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文学活动基本上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

在各种形态的精神活动中,文学属于审美精神活动的范围。

因而,可以说,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第二节文学活动的构成本节概述:按照第一章所引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这四个要素是紧密相连的。

人类的生活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读者,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不仅是阅读作品的人,而且是与作者生活于同一世界的主体,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作品,既是作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也是读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知识点1:世界世界都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世界在这里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和社会世界以及宗教信仰意义上的超验世界,由此形成了摹仿论(包括再现论、反映论)的立论依据。

知识点2:作品文学反映的世界并不等于世界本身,同时,文学表达的情感也多不同于作者内心的实际感受,这两种不同终究要在作品中显现出来。

因此,作品是文学活动的又一基本要素。

知识点3:读者文学活动不只是作者创作的活动,它还应包括文学读者进行阅读鉴赏的活动。

只有经过读者阅读鉴赏,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

因此,读者是文学活动的又一基本要素。

因此,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其中,人类的生活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存环境,是他们能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基础;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创作文学规范并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至于读者,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不仅是阅读作品的人,而且是与作者生活于同一世界的主体,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而作品,作为显示客观世界的“镜”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灯”,作为作者的创造对象和读者的阅读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

作品既是作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也是读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

因此,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又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第三节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本节概述:关于文学活动的发生主要有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和游戏发生说。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人类的文学活动产生于劳动。

物质生产发展同文学发展之间存在不平衡关系。

“不平衡关系”只是说明了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而这一关系的另一方面则是两者发展上的平衡关系,不平衡与平衡两者共存于文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之中。

在总体的方面看,文学发展的水平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曲线上左右摆动,二者之间总是大致平衡的。

因此,物质生产或者说经济是文学发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的东西。

知识点1:文学活动的发生1.巫术发生说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J G Frazer)在其代表作《金枝》中较早提出了巫术与文学的关系问题。

巫术说不是说文学直接来源于巫术,而是认为巫术意义的生产过程对文学创作有某种启发意义,甚至,巫术活动的仪式化还为某些文学类型提供了直接的借鉴。

2.宗教发生说德国批评家赫尔德(Herder)认为,诗歌是想象的艺术,“惟一通向灵魂的美的艺术”,“灵魂的音乐”,“打动着内在的感官,而不是艺术家的肉眼”,诗歌占有特殊的位置。

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认为,艺术在其活动过程与结果中都存在着丰富的情感活动,追求情感表达就是艺术的目的。

格罗塞的观点主要不在于他论证了艺术同宗教在发生学上的联系,而是在某种意义上把艺术也当成了一种宗教。

3.游戏发生说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的是德国哲学家康德。

康德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是无目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

康德的游戏说在席勒那里被系统地继承并加以发挥。

席勒认为,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德国学者谷鲁斯也标举游戏说。

4.劳动说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知识点2:文学活动的发展(重点)文学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显得快些,有时慢些,有时甚至同生产呈反方向的发展。

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种情况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

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如何来理解和解释物质生产发展同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呢?其实,“不平衡关系”只是说明了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而这一关系的另一方面则是两者发展上的平衡关系,就是说,经济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水平会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

进一步说,不平衡与平衡两者共存于文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之中,从局部的情况,或者从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看,不平衡关系确实是存在的,但在总体的方面看,或者我们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来分析,那么文学发展的水平就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曲线上左右摆动,二者之间总是大致平衡的。

因此,物质生产或者说经济是文学发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的东西。

但是,最终的支配作用的因素并不等于惟一的因素,影响文学发展的除了经济以外,上层建筑的政治、道德、哲学、宗教等观念以及一些涉及文学发展的制度、政策、设施也会对文学发展产生影响,而且往往是更直接的影响。

本章总结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它本身是一个包含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同时又是作为人的整个社会活动的一个子系统而呈现出来。

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与人类的其他活动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特性。

文学作品是人写的,是直接或间接地写人的,并且是为了人的需要而写的。

因此,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在这其中,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在生活活动基础上形成的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且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文学活动的构成包含了若干要素,按照第一章所引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又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关于文学活动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和劳动说。

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为指导,我们认为文学是起源于劳动,这不仅有哲学上的依据而且有现实实践的证明。

相对于文学活动发生问题,文学活动的发展问题更加复杂。

比如有社会风气推动说、时代变化说以及理念运动说等等。

我们认为,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仍然是生产劳动,但与文学发生问题的不同在于,文学发生问题归根到底可以用劳动来作阐释,而文学发展则只能说生产活动等经济因素是最终的制衡力量,其他一些因素有时更直接地发生作用。

同时,我们应该注意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以及它的表现。

本章常见问题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文学活动是人类生活活动的一个方面,而生活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有别于动物活动的存在方式,是一种历史的、生产的、文化的范畴。

生活活动具有以下几点内涵:它体现为人和自然交换的过程,它具有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特性,并且它是对人本质力量的确证。

文学活动作为生活活动的一个方面,它以意识形态话语的方式来描述生活(在生活之外);同时,它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创造出人们审美的和想象的世界(在生活之内)。

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简述并指明片面性。

文学活动作为活动是一个过程,是历时性、阶段性的,对它进行分割应具有可行性。

同时,在文学活动中,涉及世界(社会生活)、作者、作品和读者四个要素,那么,从活动的主客体关系来看,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观照,这是对文学活动进行多个层面、多个阶段论析的基本着眼点。

在对文学活动四个阶段的论析中,美国文论家艾布拉姆斯提出的艺术理论涉及四个要素的观点对我们有启发意义。

四个要素分别是作品、艺术家、作为描写对象的世界、欣赏者。

这与我们对文学活动四阶段的论述也基本上吻合。

同时,我们还可以从文论史上关于文学的反映说、表现说、形式说和读者的接受理论中找到具体的理论资料。

文学活动作为人通过语言媒介来创造和欣赏艺术的活动,是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或系统)。

它所涉及的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个基本要素(或环节)只具有相对的可分性,在实际的文学活动过程中,却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融为一体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