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复习题第一题、讨论节肢动物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
答:坚实的外骨骼有保护作用,防止水分散失;分节的附肢,有关节且有肌肉附着点,使运动快速而灵活;异律分节使身体各部有所分工;气管式呼吸减少水分流失,提高代谢率;变态现象减少了物种内部幼体和成体之间的竞争;复杂发达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使其有更复杂的行为。
第二题、节肢动物从水生发展到陆地生活,会遇到什么困难,如何克服这些障碍?答:离开了水的环境,外骨骼和蜡质层可防止水分丧失或渗入体内;循环系统为开管式,血压较低,当附肢受伤时,不致大量失血;有关节和横纹肌,适应陆上快速灵敏的运动。
第三题、闭管式循环系统与开管式循环系统主要区别何在?各存在于哪类动物?答:闭管式:由纵行血管和环行血管及其分枝血管组成,出现了动、静脉和毛细血管的分化。
各血管以微血管网相连,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不流入组织间的空隙中。
(环节动物)开管式:软体动物。
第四题、后肾管和原肾管的结构与机能各有何特点,为什么说前者更为高等?答:后肾管结构:肾口:开口在体腔内,多细胞的纤毛漏斗。
排泄管:布满血管。
肾孔(排泄孔):穿过节间膜,开口在下一节的体壁。
机能:喇叭口收集体腔液内的代谢废物;血液中的代谢废物也在血管网处进入肾管,并重吸收某些盐离子、水分。
隔膜、咽小肾管开口于肠道内。
原肾管是只有一端开口的盲管,通常有很多分支,遍布生物体内各处,收集废液。
后肾管能有效排出代谢废物并维持离子平衡和渗透调节。
第五题、线虫动物门:主要特征:体表具有角质膜;具有完全的消化系统;原肾型排泄系统;无循环和呼吸系统;雌雄异体异形;圆筒状循环系统;两侧对称,体不分节或仅体表具横纹(假分节)纲及主要特征:分为腺肾纲(也称无尾感器纲:大部分种类自由生活,尾部有一对尾腺,且有上皮腺分泌润滑物覆盖于体表面。
雄性有一个交合刺,没有尾感器)和胞管肾纲(也称尾感器纲:几乎全部陆生,约50%寄生,无尾腺及上皮腺,排泄系统为管型的,所有种类全具尾感器)。
第六题、节肢动物门有哪些重要特征?比较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异同。
答:(一)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出现异律分节,分头、胸、腹三部分,有分节的附肢,并有关节,肌肉为横纹肌,体壁发展为几丁质的外骨骼,有蜕皮现象,呼吸器官多样性,循环系统为开管式,神经系统和感觉器管发达。
排泄器官水生种类为基节腺、触角腺、下颚腺,陆生种类为马氏管。
第七题、试述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答: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软体动物成体多两侧对称,可分为头、足、内脏团、外套膜四部分,常常分泌有贝壳。
消化管和消化腺发达,有齿舌。
真体腔极度退化,仅残留围心腔及生殖腺和排泄器官的内腔。
循环系统为开管式循环。
出现了专司呼吸的器官。
排泄器官多属于后肾管。
原始种类的神经系统无神经节的分化,较高等的种类多由脑神经节、足神经节、侧神经节、脏神经节。
大多数为雌雄异体,个体发育多经螺旋卵裂,经担轮幼虫。
第八题、环节动物的神经系统主要包括哪几部分,根据什么说它比扁形动物和假体腔动物高等?答:由1对脑神经节,也称咽上神经节——围咽神经环(连接脑和咽下神经节)和1对咽下神经节——腹神经索组成。
腹神经索在每个体节有一对神经节,成为贯穿全身的链状神经系统。
脑对于腹神经索已处于优势的控制地位,腹神经索是受制于脑的;具有巨大神经。
这是由具有快速传导功能的神经纤维构成的神经。
第九题、掌握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从环节动物开始出现了体节和真体腔,两者是如何形成的,对动物的生存和演化有何意义?如何理解体节和真体腔出现与循环系统、后肾管和索式神经系统出现的内在联系?答:环节动物主要特征:两侧对称,三胚层,身体同律分节,有发达的真体腔,闭管式循环系统、后肾排泄系统、消化系统分工及复杂化、链状神经系统进一步集中,形成索式神经系统,出现了原始的附肢—疣足,并有刚毛。
②分节现象:环节动物身体的各个体节,外部与内部形态上大部分基本相同,称为同律分节。
这是由于环节动物的各体节在个体发育中具有相同的遗传基础和共同的发育来源所致。
所产生的本质上相同的重复的身体结构,具系列同源性。
意义:增加了运动的灵活性和有效性为动物体的进一步分化发展提供了基础,如同律分节进一步发展为异律分节,逐渐分化出头、胸、腹各部分。
真体腔:真体腔位于中胚层之间,是由中胚层裂开形成的腔,每个体腔继续发育扩大,其外侧的中胚层附在外胚层的内面,分化成肌肉层和体腔膜,与体表上皮形成体壁,内侧的中胚层附在内胚层的外面,分化成肌肉层和体腔膜,与肠上皮形成肠壁,有隔膜、背系膜、腹系膜、背血管和腹血管。
意义:消化管壁有了肌肉层增强了蠕动,提高了消化机能,促进消化管分化为前肠、中肠和后肠,进而促进了循环系统的出现和排泄系统的发展,由于机能增强完善,促进了神经系统的进一步集中和发展。
③由于真体腔在行成中不断发展,使原体腔(囊胚腔)不断缩小,最后只在“心脏”(动脉弧)和血管内腔残留有原体腔。
环节动物典型循环系统是闭管式循环。
随着体分节、真体腔的出现,动物整体结构复杂化,代谢水平提高,产生更多的代谢废物,相应出现了后肾管的排泄系统,不仅可以调节水分和离子平衡,而且可更有效地排出代谢废物。
由于各器官系统趋于复杂,机能增强完善,也增强了对机体精细调控的需要,逐渐的促进了神经系统的进一步集中和发展,形成索式神经系统。
第十题、何为假体腔,假体腔动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那些门动物属于假体腔动物?答:假体腔是从胚胎的囊胚期发育而来的体壁和消化道之间的空腔,仅在体壁上有中胚层来源的组织结构,在肠壁外无中胚层分化的结构,没有体腔膜,腔内充满了体腔液或有一些间质细胞的胶状物。
假体腔动物主要特征:两侧对称,具三胚层,出现了假体腔,出现了完全的有口无肛门的消化管,体表被角质膜,只有纵肌没有环肌,排泄器官属原肾系统,雌雄异体。
假体腔动物包括:线虫动物门、轮虫动物们、腹毛动物门、动吻动物门、曳鳃动物门、线形动物门、兜甲动物门、棘头动物门、内肛动物门、圆环动物门。
第十一题、初步掌握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的共同特征(从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中胚层与体腔形成、胚层分化等方面)。
答:受精与受精卵:雌性生殖细胞称为卵,雄性生殖细胞称为精子。
精子与卵结合为一个细胞称为受精卵,这个过程就是受精。
受精卵是新个体发育的起点,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
卵裂:受精卵进行卵裂,每次分裂之后新的细胞未长大,因此分裂成的细胞越来越小。
这些细胞也叫分裂球。
卵裂的方式有:完全卵裂和不完全卵裂。
囊胚的形成:卵裂的结果,分裂球形成中空的球状胚,称为囊胚。
囊胚中间的腔称为囊胚腔,囊胚壁的细胞层称为囊胚层。
原肠胚的形成:囊胚进一步发育进入原肠胚形成阶段,此时胚胎分化出内、外两胚层和原肠腔。
原肠胚形成的方式有:内陷、内移、分层、内转、外包。
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绝大多数多细胞动物除了内、外胚层之外,还进一步发育,在内外胚层之间形成中胚层。
在中胚层之间形成的腔称为真体腔。
主要形成方式有:端细胞法和体腔囊法。
胚层的分化:动物体的组织、器官都是从内、中、外三胚层发育分化而来的:内胚层分化为消化管的大部分上皮、肝、胰、呼吸器官,排泄与生殖器官的小部分;中胚层分化为肌肉、结缔组织(包括骨骼、血液等)、生殖与排泄器官的大部分;外胚层分化为皮肤上皮(包括上皮各种衍生物如皮肤腺、毛、角、爪等)、神经组织、感觉器官、消化管的两端。
第十二题、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根据什么说它比腔肠动物高等(要理解两侧对称和三胚层的出现对动物演化的意义)。
答:扁形动物门主要特征:两侧对称,形成中胚层,体壁为皮肤肌肉囊,通到体外的开孔既是口又是肛门,消化系统趋于退化(吸虫纲)或完全消失(绦虫纲),出现了原肾管的排泄系统,梯形神经系统,大多数雌雄同体,形成了固定的生殖腺及一定的生殖导管和一系列附属腺,使生殖细胞能通到体外,进行交配和体内受精。
第十三题、什么叫生物发生律?它对了解动物的演化与亲缘关系有何意义?答:生物发生律也叫重演律,即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生物发生律对了解各动物类群的亲缘关系及其发展线索极为重要。
因而对许多动物的亲缘关系和分类位置不能确定时,常由胚胎发育得到解决。
生物发生律是一条客观规律,它不仅适用于动物界,而且适用于整个生物界,包括人在内。
当然不能把“重演”理解为机械的重复,而且在个体发育中也会有新的变异出现,个体发育又不断的补充系统发展。
这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系统发展通过遗传决定个体发育,个体发育不仅简短重演系统发展,而且又能补充和丰富系统发展。
第十四题、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如何理解它在动物进化上占重要位置?答: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辐射对称,有真正的两胚层,原始消化腔——消化循环腔,有口无肛门,组织分化——上皮组织占优势,在上皮细胞内包含有肌原纤维,称为皮肌细胞,是一种原始的现象,出现了原始神经系统——神经网,无神经中枢,传导无定向且速度较慢。
由于所有其他后生动物都是经过这个阶段发展起来的,所以这类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
第十五题、扁形动物门分成哪几纲?答:涡虫纲、吸虫纲、绦虫纲。
第十六题、涡虫纲主要特征答:主要营自由生活;体表一般具有纤毛并有典型的皮肤肌肉囊,强化了运动机能,表皮中的杆状体有利于捕食和防御敌害;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一般比较发达;具有消化系统,有口无肛门,其消化管复杂程度不同;原始的排泄系统为具焰细胞的原肾管系,具有渗透调节和排泄作用;大多为为雌雄同体,少数单肠类例外。
涡虫纲具有无性生殖的能力(主要是横分裂)。
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
学者们有些认为大口虫目是最接近祖先的类群,因为它们具简单的咽,盲囊状不分支的肠,神经索放射排列,具额腺及平衡囊,无卵黄腺,螺旋卵裂,这些为原始特征,无肠目和链虫目是由大口目祖先分出的分支。
另一些学者认为无肠目是最原始的涡虫类,因为它们没有肠管,简单的咽直接与来源于内胚层的吞噬细胞相连,无原肾管,神经也呈放射状。
近年来又有学者提出涡虫的祖先是介于无肠目和大口虫目之间的一类动物,认为其消化管为囊状如大口虫目,但无原肾管又像无肠目,神经系统为上皮神经网,总之这一问题还没有定论,尚待进一步研究。
第十七题、何谓逆行变态?试以海鞘为例来加以说明。
答:海鞘成体的形态结构与典型的脊索动物有很大差异。
然而,它的幼体外形具有脊索动物3个主要特征:幼体尾内有发达的脊索,脊索背方有中空的背神经管,消化道前段分化成咽,有少量成对的鳃裂;身体腹侧有心脏。
幼体经过几小时的自由生活后,就用身体前端的附着突起粘着在其它物体上,开始其变态。
在变态过程中,海鞘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逐渐萎缩,并被吸收而消失,神经管及感觉器官也退化而残存为一个神经节。
与此相反,咽部却大为扩张,鳃裂数急剧增多同时形成围绕咽部的围鳃腔;附着突起也为海鞘的柄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