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化学知识点整理(五四制)

初中化学知识点整理(五四制)

初中化学知识归纳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变化: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其他物质也叫“新物质”。

化学变化中的“新物质”:相对变化前的物质是新的,可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也可能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

2、化学变化中一定有伴随现象发生,但是出现化学变化的伴随现象,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发光。

3、原子弹爆炸、核裂变、核聚变等不属于化学研究的范围。

4、变化与性质:变化是已经发生的事情,性质是可能发生的变化或事情。

5、基本实验操作中的易错点(1)固体药品的取用:①慢慢竖立②未用完的实际不能放回原瓶(2)液体药品取用:①试管倾斜45°②标签朝向手心③瓶盖要倒放在桌面上(3)量筒使用:①俯视:读数>液体实际②仰视:液体实际>读数,读数: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4)胶头滴管使用:①胶帽在上②竖直悬空在试管口③不能平放或倒置④用完清洗。

(5)酒精灯使用:①燃着时禁止加酒精②禁止酒精灯互相引燃③灯帽盖灭④打碎失火后,用湿抹布扑灭(6)加热液体:①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②先预热③试管口不能对着人④烧完不能立即接触冷水(7)闻气味:扇闻法,扇少量气体到鼻孔处闻气味第二单元自然界的水1、过滤: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边缘,液面略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上端,玻璃棒下端紧靠三层滤纸一侧,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2、软水硬水区分:加肥皂水后,泡沫多浮渣少为软水,泡沫少浮渣多为硬水3、氢气点燃之前要验纯,以免发生爆炸4、水的电解实验:正氧负氢,氢二氧一(体积比),方程式:5、宏观讲组成与种类;微观讲构成、种类与数量6、原子团不能单独存在,必须存在于分子中7、离子带多少电荷,形成分子时,元素便显多少化合价8、单质的化合价为0,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原子(离子)团中化合价代数和等于各离子所带的电荷数9、一种分子中不包含另一种分子。

如H2SO4中的“H2”不表示一个氢分子,而是表示一个硫酸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

10、原子团一定是带电荷的离子,但原子团不一定是酸根(如NH4+、OH-);酸根也不一定是原子团(如Cl-叫氢氯酸根)11、同种元素在同一化合物中不一定显示一种化合价。

如NH4NO3(前面的N为-3价,后面的N为+5价)12、书写化学式时,正价元素不一定都写在左边。

如NH3、CH4。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1、(1)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但不是所有物质的化学性质都由分子保持,如稀有气体。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所以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但是原子本身可以继续分割。

(3)两种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两种液体的体积之和。

这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隙。

2、同种原子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

3、原子与离子互相转化是化学变化。

4、通过原子结构示意图可判断是否为离子。

5、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相对量,并不是一个实际量,不加单位,但是有单位。

6、元素是宏观概念,区分不同种元素的唯一依据就是原子核内的质子数。

7、元素符号与数字的位置关系:①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如2H;②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某分子由几个某原子构成(即原子的个数比)如Ca(OH)2;③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某离子带几个单位的正(或负)电荷,如Ca2+④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化合价⑤化学式前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如3CH4;⑥离子符号前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如5Ca2+。

8、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9、原子核中不一定都会有中子(如H原子就无中子)。

10、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不能说“分子大,原子小”)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11、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也可能是阳离子或阴离子12、稳定结构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是8。

(第一层为最外层2个电子)13、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

(因为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而元素不包括多原子所构成的分子或原子团),只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单核粒子(一个原子一个核)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14、阳离子不一定是金属离子。

如H+、NH4+第四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1、空气的成分划分是按照体积分数,而不是质量分数,由高到低的顺序:(N2、O2,稀有气体、CO2)2、铜粉测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1)体积五分之一是剩余的瓶体还是整个瓶。

(2)误差分析3、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单质: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但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如NH4NO3。

4、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的组成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氧化物和碱;不一定(可能)含氧元素的是酸和盐;一定含有氢元素的是酸和碱;不一定含氢元素的是盐和氧化物;盐和碱组成中不一定含金属元素,(如NH4NO3、NH3·H2O);酸组成可能含金属元素(如:HMnO4叫高锰酸),但所有物质组成中都一定含非金属元素。

eg:试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举出反例①混合物一定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②纯净物一定由一种元素组成③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所以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④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所以由一种物质中只有一种元素,则这种物质一定是单质⑤某集气瓶充满了无色气体,经检验只有氧元素和氮元素,则该集气瓶中物质一定是氧化物5、稀有气体一定是单原子物质,如氦气(He)。

6、空气质量报告检测的项目主要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可吸入颗粒物,臭氧等。

7、氧气有助燃性无可燃性。

8、硫在空气中和纯氧中燃烧现象不一样(空气中淡蓝色,纯氧中蓝紫色)。

9、木炭燃烧无火焰,在氧气中燃烧现象为发出白光,放热。

10、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产生黑色固体(!注意是Fe3O4,不是Fe2O3)11、催化剂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化学性质不变。

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改变产物总量。

12、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和工业制氧气13、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单质一定不会发生分解反应,能够发生分解反应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不是两个相反的过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基本反应类型。

14、反应现象的描述中,不能出现生成物的具体名称,只能描述生成物的特点15、排水法制氧气注意:(1)收集:导气管连续均匀气泡冒出,(2)验满:排水法瓶口有大气泡冒出。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镁条质量大,是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因为氧化镁的质量等于镁条和氧气质量的总和。

但在该实验时剩余固体的质量比镁条质量要轻,这是因为有部分氧化镁以白烟的形式扩散到空气中了。

2、天平误差分析:物品砝码放反,且使用游码时,物品实际质量比规定质量少。

3、红磷与氧气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必须在密闭环境中进行;即有气体参与或生成的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需要在密闭环境中进行。

4、质量守恒定律内容: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5、质量守恒定律的关键词理解(1)参加反应:即实际参与反应的物质的质量,反应物中未参与化学反应的部分不计入质量守恒计算(2)化学变化:只能解释化学变化,不能解释物理变化(3)质量守恒:只强调质量关系,不强调体积、分子数、密度等质量之外的参数(4)所有物质:包括参加反应或反应生成的气体等易忽略的物质6、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之间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7、质量守恒定律应用(考查方式1.列表考察质量守恒定律理解2.考察六不变,确定元素组成3.求化学式)8、质量守恒不一定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如1g氢气与9g氧气完全反应后,生成水的质量为10g,这种说法是错误的,1g氢气完全反应只能消耗8g氧气,生成9g水。

9、化学方程式中质量比的关系计算方法:化学计量数(即化学式前面的数字)乘以相对分子质量10、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符合实际情况。

1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细节部分:反应条件的区分①燃烧与点燃②电解与通电③加热与高温等,气体与沉淀符号的使用。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1、石墨、金刚石化学式相同,但是不同物质之间相互转化是化学变化。

2、石墨做电刷体现出来的性质(原因):导电性,滑腻感3、活性炭吸附作用是物理变化,吸附难溶性固体颗粒4、石墨烯是单层石墨,性质优良,导电性、导热性,是单质5、C60是由分子组成的物质,1个C60分子由60个碳原子构成,是单质。

6、煤炉火焰中出现蓝火原因:CO燃烧,出现CO是因为碳单质与二氧化碳反应7、C与CuO反应现象为黑色固体变红,生成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8、CO2制取实验:原理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1)不用浓盐酸:会挥发出HCl气体(2)不用碳酸钠:反应速度过快,不变收集(3)不用硫酸:反应生成微溶物硫酸钙,使反应停止(4)除去混有的HCl气体:通过饱和的碳酸氢钠(NaHCO3)溶液9、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制取装置与收集装置的依据:10、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原因:CO2 + Ca(OH)2 == CaCO3↓+ H2O11、倾倒二氧化碳实验中:(1)下层蜡烛熄灭原因①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燃烧②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2)下层蜡烛先熄灭原因①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12、CO2使石蕊变色实验:对比思想的理解13.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性质,不会改变,降低的是温度14.CO的三种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15、缓慢氧化不一定会引起自燃。

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例如高压锅爆炸是物理变化。

)16、凡是排空气法(无论向上还是向下),都一定要将导气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17、制备气体的发生装置,在装药品前一定要检查气密性。

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之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1、甲烷的化学式CH4,燃烧火焰是蓝色,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方程式:CH4+2O2 =点燃= CO2+2H2O乙醇的燃烧方程式: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2、石油的分馏(沸点)是物理变化,煤的干馏是化学变化(煤的气化,焦化,液化都是化学变化)3、三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

(全为混合物,不可再生)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1、大部分金属都是银白色金属,金是黄色,铜是红色,铁粉是黑色2、常温下,汞(Hg)是液态金属。

3、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但是物质的用途,还需要考虑性质之外的因素,如:资源、环保4、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铝,但是年产量最高的金属是铁,最早开始使用的金属是铜5、金属制成合金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合金是混合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