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大局促和谐司法为民创佳绩——记“全国优秀法院”水城县人民法院【核心提示】:水城县人民法院成立于1952年, 服务1个镇,32个乡,总面积3584平方公里。
人口万人。
现有干警 90人,派出八个人民法庭。
“十一五”期间,水城县人民法院党组一班人团结带领全体干警,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持“三个至上”牢牢把握“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工作主题,坚持“严打”方针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加大民商事审判、行政审判和执行工作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与此同时,扎实抓好审判管理、队伍建设和法院基础建设,各项工作得到了较大发展。
多项工作因成绩突出,受到各级各有关部门的表彰。
2007年荣获“全国法院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0年荣获“全国优秀法院”称号,2011年荣获“全国法院党建先进集体”称号。
2007年荣获全省“勤政廉政先进集体”称号,2008年7月荣获全省“五好基层党组织”称号,2008年12月荣获全省“文明单位”称号,2010年7月荣获全省“全省机关党建工作先进党组”称号。
2006年和2007年荣获省高院“优秀人民法院”称号,2009年2月被省高院荣记“集体二等功”一次。
省档案局表彰1次;市、县两级党委、政府表彰24(项)次,被市中院荣记集体三等功1次;2007、2008、2009、2010连续四年目标考核为县直部门前列。
——服务大局创载体,拓展为民新渠道。
“十一五”期间,水城县人民法院紧紧围绕法院工作主题,党组一班人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贯穿到各项工作之中,坚持工作到位、服务到位,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保障服务。
一是创建便民诉讼载体。
2005年,针对人民法庭服务面积大,群众诉讼不便的实际,在没有法庭的24个乡分别设立了巡回审判点和诉讼接待站。
人民法庭干警定期到巡回审判点接待群众,就地立案,就地审理,方便群众诉讼。
原六盘水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黄建中同志称之为全市法院的“一枝独秀”。
“十一五”期间,全院巡回审理结案3500件,巡回率达%,其中8个人民法庭的巡回审理率均达71 %以上。
在水城县的村寨院落,田间地头都留下了人民法庭干警上门为群众服务的身影。
其次,针对农村群众法律知识淡薄,诉讼难的问题,实行“阳光”诉讼。
在巡回审判点醒目位置悬挂《人民法庭服务指南》,将法庭干警姓名,近期彩照、工作职责、联系电话,受案范围、起诉条件,诉讼接待有关事项,服务承诺和举报监督电话向群众公布。
投资万元制作集诉讼指导、法制宣传、方便群众联系为一体的《诉讼便民手册》2万余册;便民联系卡18万张,发放到群众手中。
2007年8月发箐乡村民朱某家因父母赡养问题几兄弟闹得乌烟瘴气,乡村干部数次调处未果,眼看着矛盾越来越升级,朱某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打通了法庭庭长的电话,法庭庭长在电话里耐心向朱某作了法律解释,稳住朱某的情绪后,便于第二天一早赶到朱某家里,把闹矛盾的几兄弟聚拢,辩法析理,消除了几兄弟的误会,在法庭庭长的主持下达成瞻养父母协议。
小小一张便民联系卡,成了群众与法庭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群众亲切地称之为“亲民卡”。
同时,把司法救助落到实处,让有理无钱的群众打得起官司,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006年以来为困难群众减、缓、免案件受理费125万元。
二是创建司法为民载体。
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水城县大量民工返乡,个体经济发展困难,各类矛盾日趋明显,资源开发过程中引发的房屋、地质灾害、山林、水资源破坏、矿群纠纷、“三农”纠纷不断显现,涉及利益主体的诉求范围不断扩大。
在新形势下,院党组从服务大局实际出发,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体要求,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全县开展“司法为民进万家”活动,抽派80余名干警编为8个组,党组成员任组长,共出动1123台车次,行程55000公里,深入到全县33个乡镇311个行政村,1000余个村民小组开展活动。
召开法制宣传群众大会166次,向16876名群众进行了《婚姻法》、《义务教育法》、《森林法》、《民事诉讼法》、《土地法》、《劳动法》等一些常用法律的讲解;走访3000余户群众, 了解群众的司法需求。
发放便民联系卡17万余张,便民手册34424册,诉讼资料7万多份,法律书籍258册。
现场接受群众法律咨询服务1000余人次,现场调处矛盾纠纷47件。
立案受理案件35件,就地审结34件。
清理未结执行案件584件,执行结案358件,执行结案标的万元。
在活动中,全院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捐款5775元, 筹措资金30000余元, 对221户重病和孤残群众、贫困党员、二女结扎户、独生子女户等群众进行慰问,发放慰问金36300元,棉被10床,大米500斤,化肥10吨。
通过活动的深入开展,广大群众对人民法院的职责和司法为民宗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感受到司法的温暖,拉近了距离。
如2009年2月7日在蟠龙乡的发贡村,60多名苗族同胞与院长马永相和其他法官围座一圈,院长马永相与他们拉起家常,了解苗族同胞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当随行的朱亚辉副乡长介绍马永相是县级干部时,一位苗族同胞激动地说:“马院长是亲自到苗寨的第一个县级干部”。
一位60多岁的群众说;“我60多岁了,还是第一次见着县官,没想到讲的都是百姓的心里话和实在话”。
2月4日在蟠龙乡金龙村委会开展法律宣讲时,100余名群众拿着活动小组发放的资料,纷纷向法官们咨询,反映耕牛被盗、社会治安、婚姻家庭矛盾纠纷。
村民陈某情绪激动地说:“耕牛是群众的命根子,小偷抓着了,群众的损失却无法挽回,法院要对群众的损失有个说法,不然,今后群众抓着小偷就地杀了”。
院长马永相从法律的角度和社会效果方面作解释后,这位村民说:“听了院长的解释,抓住小偷还不能乱来,给我免了灾难,不然犯了法都不知道”。
村支书郑显明对在场群众说:“法院送法进村入户,比送钱物都好,这个实惠就是让群众知法懂法守法,懂得怎样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免除不懂法带来的灾难”。
院长马永相除了在市县开人代会之外,都亲自带领活动小组到村寨开展工作,由于他是回族,生活极不方便,在车上备有饮具和方便面,每餐都只有泡方便面,煮洋芋和鸡蛋吃。
党组成员、总支书记孙海木在发耳片区,带领干警进村入户开展工作半个月都未回家,在活动中执行未结案件109件,执结标的万元。
《人民法院报》、《中国法院网》、《中国法制新闻网》、《贵州日报》、《贵州法制生活报》等媒体对此项活动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报道,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是创建法制宣传教育裁体。
2010年初院党组专题研究,讨论2010年为民活动新载体,决定开展“法官送法进乡镇、进校园”活动组建由一名副院长和2名法官组成的法律宣讲团,计划在全县33个乡镇及其中心校各开展一场法律宣讲。
活动中,宣讲法官结合审判实践中经常发生的刑事、民商事和行政案件类型,针对乡村干部和学生分别撰写法律宣讲稿。
宣讲法官针对乡村干部经常面临化解各种民间纠纷的实际,重点讲解了婚姻家庭、继承扶养、土地承包、借贷、损害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调解纠纷的程序和应注意的问题等内容;针对学生的年龄和特点,法官们重点介绍了近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一些典型案例,讲解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禁毒法、义务教育法和怎样预防违法犯罪等内容。
从3月份至11月,已在30个乡、30所学校开展了60场宣讲,共有1520名乡村干部和27000多名学生聆听了宣讲,所有宣讲都以案讲法,辩法析理,生动活泼,深受乡村干部和学校师生的欢迎,引起了较大反响。
六盘水市第三中学和市民族中学亦闻讯诚邀宣讲团到校为学生进行宣讲。
四是创建为民办实事载体。
围绕“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工作大局,水城县人民法院在“十一五”期间,先后到果布戛、红岩、纸厂三个乡挂钩党建扶贫工作,本着为群众办好事实事的理念,院党组自筹、协调资金50万元,对1215户贫困户、孤残群众等进行慰问,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密切了干群关系。
为深化广大干警的大局意识和为民情怀,积极开展各种爱心捐赠活动,在2010年的抗旱救灾及玉树抗震救灾工作中,全院干警先后自发捐款万元,为灾区群众贡献了微薄的力量。
在实施“美好家园”等新农村建设中,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党建扶贫点纸厂乡高炉村解决资金55万元,为该村贫困群众发放慰问金万元。
——抓班子法正风清,带队伍争创佳绩。
2005年中共水城县委调整了法院党组班子,调整后的党组班子以提高班子领导能力和干警综合素质为抓手。
一是树立服务大局意识,切实转变司法理念。
根据新时期人民法院的根本任务,结合水城县实际,党组书记、院长马永相提出“五个转变”(从重法律效果轻社会效果,向努力实现两个效果的有机统一转变;从多办案办好案,向办好案多办案转变;从应对一般事务性工作向服务基层转变;工作目标从一般追求向人民更加满意转变;从少数人的创新思维向全员参与创新,集中集体智慧转变),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贯穿到人民法院的各项工作之中,院领导亲自带队协调拆迁、拖欠民工工资等敏感案件,工作得到县委的高度肯定。
如2007年,水城县国土局征用了范家寨村小屋基组土地给水矿集团格木底煤矿修建货场。
陈某、李某等38户农户得知信息后,迅速在征用土地上抢修搭建房屋,欲为得到高额赔款。
县国土局下达了执法行政处罚决定书,陈某、李某等38户村民均未在限定的时间内自动拆除违法建筑。
因此,2008年4月1日,国土局向县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院领导和执行干警深入群众家中,逐户开展教育疏导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用真情感化了群众,赢得群众的支持和理解。
4月21日,陈某、李某等38户违法建筑全部自行拆除。
二是抓住队伍建设这个关键,坚持在思想政治建设、党风廉政建设上求实效。
“十一五”期间,水城县人民法院党组班子坚强有力,精诚团结,勤政廉政,求真务实,以身作则,廉洁自律,努力塑造班子良好形象,形成了率先示范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氛围。
第一是勤奋学习,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党组班子坚持在学习中推进工作,在工作中加强学习,探索工作与学习的最佳结合点。
坚持每月一次的中心组学习,按时参加院机关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带头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创先争优”、“践行宗旨教育”等学习活动中,带头撰写心得体会和理论调研文章,认真做好读书笔记,用自身形象带动全院干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第二是科学决策,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
党组班子严格执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双重组织生活会、落实“一岗双责”、与干警交心谈心等形式,虚心听取群众意见,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在重大决策部署,项目建设、大额资金使用等问题上,反复征求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在民主的基础上完善科学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