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二、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掌握字词,理解主旨,勤学励志。
教学难点:掌握关键词句,赏析精彩妙点,理解语句内涵以及句间联系,体会作者情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
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蜀汉建立,拜为丞相。
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
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即诸葛亮写给自己儿子的一封书信。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1)标记生字注音。
夫:fú 淫慢:yín 险躁:zào 遂(suì) 穷庐:lú(2)提示长句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学生自由朗读,互读。
4、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其他同学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三、精读课文,准确翻译。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
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翻译过程遇到的难题。
3、师生共同解疑。
教师给予点拨,对学生进行古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4、掌握重要字词诫:告诫,劝勉。
书:书信。
夫:语气助词,用于句首。
以:用来。
修身:修养身心。
养德:陶冶德行。
无以:没办法。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广:扩大。
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成学:成就。
励精:振奋。
淫慢:放纵懈怠。
险躁:轻薄。
治性:修养四、研读课文,把握主旨。
1、诸葛亮在这段话中,哪句话劝勉儿子要珍惜时光,把握现在?你由此想到了哪些诗句?明确:(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明确: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
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
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的基础。
那么如何培养志向呢?必须“宁静”,即清心寡欲、专心致志(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此说来,一个人要想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必须修养自己的品德,那如何修养品德呢?(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看来,“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
这也正是诸葛亮的观点所在。
3、“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
“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明确: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
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4、这篇文章给你怎样的启示?明确:人在少年时期应树立远大志向,发愤图强,以免老了后悔。
五、谈感受,说启发,积累警句。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示例:(1)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
(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2)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
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六、课堂小结其实诸葛亮最欣赏的是挂在书房里的一副对联“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他一生无意于功名利禄,不受外界的任何诱惑,我希望大家也能做到这一点,成长路上坚守自己内心的平静。
我们一起读一下这句话。
学生齐读。
七、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
教学反思:《诫子书》是诸葛亮给儿子诸葛瞻的家书,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
本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他告诫儿子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切不可荒唐焦躁。
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我重点通朗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文章主旨,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并通过积累相关的名言警句达到深入理解与自我激励的目的。
在具体讲授的过程中,由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估计不足,在课堂环节的设计与安排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1、学生对文言词语的掌握不够扎实,翻译句子过于生硬直白,虽然做到了“信”与“达”,但还需在“雅”字上多下功夫。
2、由于对文章的理解不够深入透彻,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存在一定的困难,例如成才的三个条件学生能够准确进行回答,但是对三者的关系的理解还有些模糊,需要经过不断的引导慢慢理解。
3、学生的语文积累不够,语言表达能力尚需锻炼与提高。
在谈感受,说启发,积累警句环节中,学生心有所触动,语言表达却不够准确,尤其是警句积累,实在匮乏,今后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课外知识的积累。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必须牢固地树立起大语文观,语文学习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局限于课本,更不能被固有的所谓经验预设所锁定。
在教学中要勇于取舍,更应注重课外阅读的拓展延伸和积累,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落实大语文的核心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1、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研读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3、背诵课文,汲取精神养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二、初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勾画生字词。
注意句子的停顿。
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时/与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学生自由读课文。
听朗读录音,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学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
三、精读课文。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难点:(1)词语广才——增长才干。
励精——振奋精神。
治性——修养性情。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2)句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
以第二个句子为例:年华随着时光飞驰,意志随着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2、总结交流: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
选2名学生朗读自己的译文,老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
3、说说对下列两句话的理解。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4、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志”与“学”的关系是怎样理解的。
(不学习就难以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难以学有所成。
)四、练习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2)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赏析精彩妙点,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殷殷教子之情,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魄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教学重点】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主旨,赏析精彩妙点。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由题入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书信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我国古今有著名的家训,家书。
如: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
今天我们学习诸葛亮著名的《诫子书》,即告儿子的一封家书。
题目表明文章的内容是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这是他自己学习修养经验的结晶,修身治家之道的概括。
诫,告诫、劝勉。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课件出示: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山东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水县)。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后世称诸葛武侯。
著有《诸葛亮集》。
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
目的在于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2.学生听录音,完成下列任务:(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
(2)注意词句停顿。
3.找单个学生朗读,要求读准音,把握好朗读节奏。
其余学生认真听,作出点评。
幻灯出示:(1)字的读音夫(fú) 淫(yín)慢险躁(zào) 遂(suì) 穷庐(lú)(2)语句停顿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