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清二

部编版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清二

检测内容:第二单元得分________ 卷后分________ 评价________一、积累与运用(30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5分)【甲】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伺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乙】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

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qī斜。

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2分)徘.徊(pái)qī斜(欹)(2)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修改。

(2分)__伺__改为__侍__(3)画横线的句子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修改建议是:将冒号改为逗号。

(1分)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D )(2分)A.他这次考试成绩名列年级第一,令班主任喜出望外....。

B.奶奶翻来覆去....地想了好几遍,仍想不起来把钥匙放在哪里了。

C.长大了我才明白,母亲的絮絮叨叨....是对我最深沉的爱。

D.这次活动大家顾全大局,各得其所....,只有一小部分人不是很满意。

【解析】各得其所: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与后半句“有小部分人不是很满意”矛盾。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2分)A.竹篱之内的院子,薄薄的泥层下面尽是岩石,只能种些番茄、蚕豆、芭蕉等蔬菜,却不能种树木。

B.前进的道路上,肯定有困难和问题,但我们正在一步一步地克服问题,一个一个地解决困难。

C.人民网是网上的《人民日报》,是国际互联网上最大的综合性网络媒体之一。

D.通过教育,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解析】A.分类不当,“芭蕉”不是蔬菜,应删去“芭蕉”;B.搭配不当,应改为“解决问题”“克服困难”;D.成分残缺,删去“通过”或“使”。

4.将下列句子重新排序,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B )(2分)①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借小说主人公之口说:“我只是不愿意在阅读未经过时间洗礼的书籍上浪费时间。

”②我们要仰仗经典之力。

③阅读经典,是进入人类知识殿堂的捷径。

④这话听着刺耳、偏执,背后却有一番考量。

⑤“大浪淘沙始见金”,时间这个公平的见证者,为人类淘汰了不计其数的书,同时留下了卷帙浩繁的佳作。

A.②①③④⑤B.②①④⑤③C.①④②⑤③ D.①④⑤③②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D )(2分)A.《秋天的怀念》的作者是史铁生,其作品《病隙碎笔》荣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

B.《散步》的作者是当代作家莫怀戚,他的创作以小说为主。

C.散文诗既有诗的情绪和幻想,又有散文的外观和内涵,如泰戈尔的《飞鸟集》。

D.《世说新语》是中国唐代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解析】《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的作品。

6.根据提示默写。

(8分)(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3)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咏雪》)(4)岑参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寄托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的诗句是: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5)雪是古代诗人笔下常见的景色,请你写出带“雪”字的两句连续的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7.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4分)长妈妈,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也许是以为我等得太苦了罢,轻轻地来告诉我一句话。

这即刻使我愤怒而且悲哀,决心和猫们为敌。

她说:隐鼠是昨天晩上被猫吃去了!当我失掉了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我的报仇,就从家里饲养着的一匹花猫起手,逐渐推广,至于凡所遇见的诸猫。

最先不过是追赶,袭击;后来却愈加巧妙了,能飞石击中它们的头,或诱入空屋里面,打得它垂头丧气。

这作战继续得颇长久,此后似乎猫都不来近我了。

(1)选段出自鲁迅的散文《狗·猫·鼠》。

(1分)(2)结合原著,说说隐鼠之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3分)隐鼠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

8.综合性学习。

(5分)河海中学七(1)班正在举行主题为“有朋自远方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友谊”的理解。

(2分)材料一友谊像清晨的雾一样纯洁,奉承并不能得到友谊,友谊只能用忠实去巩固它。

(马克思)材料二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莱,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世说新语》)①真正的友谊是忠实的、纯洁的、不求回报的;②真正的友谊需要志同道合。

(2)随着网络的发展,交友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网络开始逐渐取代以“串门”为代表的传统社交模式。

的确,近半数人认为网络社交平台承担了一部分“串门”的功能。

此外,网络的发展也促进了“宅文化”的发展,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给“串门文化”带来冲击。

相关数据显示,近半数的人在非工作时间更喜欢宅在家里。

那么,你对网络时代的交友方式有着怎样的看法呢?请简要谈谈,并说明理由。

(3分)示例一:我不赞同网络时代的交友方式,这种捧着手机、看着电脑的交友方式,其实淡化了人际关系,只能让朋友之间更加疏远。

示例二:我认为网络时代的交友方式符合时代潮流。

借助互联网,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十分便利,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二、阅读理解(40分)(一)观沧海(4分)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作者渴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B.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情形,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最后一句卒章显志,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豪情。

【解析】最后一句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所以“卒章显志”“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豪情”错。

10.这首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请简要分析。

(2分)示例:作者描写了水的动,岛的静;描写了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

(二)陈太丘与友期行(12分)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4分)(1)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2)相委.而去(舍弃)(3)尊君在不.(同“否”) (4)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1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A.期日/中B.对/子骂父C.下车/引之 D.元方时/年七岁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来,太丘丢下(他)而离开,太丘走后(那个朋友)才来。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A.陈元方是从“无信”“无礼”这两方面反驳“友人”的。

B.面对“友人”的无端指责,文中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元方的不卑不亢、有礼有节。

C.“怒”与“惭”写“友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表明他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D.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友人”,在“友人”表示歉意后,陈元方喜不自胜,头也不回走进屋内。

15.文章在为人处世方面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至少写出两点)(2分)做人要讲诚信、懂礼貌。

(三)母亲的心(13分)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

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

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

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⑤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

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⑥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⑦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用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⑧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

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摸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

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闭起双眼几步路。

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

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然泪下!⑩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

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

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⑪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

⑫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16.文章以螃蟹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请根据提示,在横线上补全①~⑨段的主要情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