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深圳市森林(郊野)公园编制规定-1114

深圳市森林(郊野)公园编制规定-1114

深圳市森林(郊野)公园规划编制规定(送审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编制目的】为有效保护深圳市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规范森林(郊野)公园规划编制,结合深圳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深圳市行政区内森林(郊野)公园规划编制应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规划定位】森林(郊野)公园规划是指导森林(郊野)公园建设的法定依据,规划一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修改。

第四条【编制原则】编制森林(郊野)公园规划,应体现绿色、自然、生态、野趣的特点,最大限度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系统多样性,有限度地复合科研、科普、休闲、游憩功能,满足城市生活需要。

第五条【编制依据】编制森林(郊野)公园规划,应遵守国家、省和市有关规定,并满足上层级规划的相关要求。

第二章规划编制组织第六条【编制主体】园林及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公园规划编制工作。

第七条【编制前提】规划编制前,园林及林业主管部门应向规划国土主管部门申请划定公园管理线。

第八条【组织方式】园林及林业主管部门应采取公开招标方式选择具有规划甲级资质的相关机构进行编制。

第九条【审查程序】规划成果完成后,园林及林业主管部门应组织专家进行评审。

专家评审通过后,征求相关部门意见。

向规划国土部门提交规划成果时,应包括专家评审意见、相关部门意见及意见处理情况等内容。

第十条【规划公示】规划成果初审通过后,由园林及林业主管部门负责规划公示及公示意见处理。

第十一条【审批公布】规划国土主管部门负责公园规划审批,规划批准后,应向社会公布。

第三章规划编制内容及要求第十二条【编制内容】公园规划编制内容应当包括:(一)公园现状分析,包括公园区位及周边地区规划建设情况、公园自然条件和土地利用现状。

(二)上层次及相关规划分析,明确公园规划依据。

(三)森林风景资源调查及质量等级评定,包括地文、水文、人文、生物、天象资源的情况调查和质量评定。

(四)提出公园规划目标及功能定位,明确公园特色。

(五)划定功能分区(生态保护区、生态修复区、风景游览区),确定公园总体布局。

(六)提出生态环境及人文景观资源保护策略。

(七)提出森林植被修复与改造措施。

(八)确定风景游览区空间布局,包括游览路线组织与设计,配套设施规模与布局,重点地段详细规划设计。

(九)测算公园生态容量,预测游客规模。

(十)确定道路交通、给排水、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布局。

(十一)制定森林防火措施,确定消防设施的规模与布局。

(十二)明确具体建设内容,提出项目总投资估算。

(十三)制定公园分期实施计划。

第十三条【强制性内容】公园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一)生态保护区、生态修复区和风景游览区等功能区的范围界线。

(二)管理服务用房等主要配套设施的建设内容与规模。

(三)有价值的民居建筑及古村落、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区等历史文化遗产的具体位置和界线。

第四章规划编制成果第十四条【成果构成】规划成果一般由规划说明书、规划图纸和附件三部分组成。

第十五条【成果要求】规划成果应包含书面印刷文件和电子文件两种;说明书和规划图纸统一采用A3幅面大小装订,大于A3幅面的亦折叠为A3幅面大小装订。

第十六条【说明书】说明书应表述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并与规划图纸相对应。

第十七条【图纸】图纸部分应当包含下列内容:(一)区域位置图。

标明公园区域位置,范围及规模。

(二)公园现状图。

标明公园范围边界、地形地貌,明确土地使用现状及使用权属,建(构)筑物现状等。

(三)上层次及相关规划图。

标明上层次及相关规划对公园及其周边用地的控制要求。

(四)自然资源分布图。

标明公园地文、水文、人文、生物、天象等景观资源分布范围,特别是珍稀动植物资源分布范围。

(五)规划总平面图。

标明规划出入口、道路、建筑、广场、停车场、林地、草地、河湖水面的位置和范围。

(六)功能分区图。

标明生态功能分区的范围界线。

(七)保护工程规划图。

标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环境保护的具体内容及管理措施,标明古村落、历史遗迹等人文景观资源保护的范围及具体内容。

(八)生态修复规划图。

标明森林植被修复及景观改造的内容。

(九)风景游览区规划图。

标明景区与景点的分布,游览路线的组织。

(十)道路交通规划图。

标明公园内道路的红线位置、横断面、道路主要交叉点坐标、标高、停车场用地界线,与城市道路的衔接方式以及公交场站的位置关系。

(十一)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标明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及布局,列明公共服务设施一览表。

(十二)标识系统规划图。

标明标识牌的类型及分布。

(十三)应急救援系统规划图。

标明定位标示、紧急救援电话等设施的位置。

(十四)给排水工程规划图。

标明给水分区和供水量,给水管线走向、管径,加压泵、高位水池规模及位置;标明排水分区界限,排水管渠位置、走向、管径、出水口位置及形式。

(十五)供电通信工程规划图。

标明供电电源来源,变电站位置,供电线路走向、电压等级及敷设方式;标明通讯设施位置,线路走向和敷设方式。

(十六)防火系统规划图。

标明消防设施的类型及分布。

(十七)水土流失及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

标明水土流失,地质灾害影响区域及治理区域,提出防治措施。

(十八)分期实施规划图。

标明公园分期建设内容,包括近期建设重点内容。

(十九)重点地段详细规划设计图。

对公园主次出入口、游客服务中心、科普展览场馆、管理用房、公厕、停车场等设施进行详细布置,提出相应的建筑设计方案;对公园游览区内重要景点和主要活动场所等进行详细设计,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方案;对体现公园特色的重点要素进行深入提炼,提出相应设计方案。

第五章规划编制技术标准第十八条【土地利用】公园内生态保护区和生态修复区用地原则上应占总用地的80%以上,并严格控制风景游览用地及各类配套设施的用地规模。

第十九条【游客容量】游客容量计算方法应符合《国家级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规范》(LY/T 2005-2012 ),分别对瞬时容量、日游客容量和年游客容量进行计算,其中年游览天数宜按280天取值;游客容量应以线路法计算结果为主,并用其校核其它方法计算结果,但均不得超过生态容量上限。

森林(郊野)公园游客容量测算应符合表1的要求。

表1第二十条【建设类型】公园规划建设内容,应符合表2的要求。

表2第二十一条【保护工程】公园保护工程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水土保持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一)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要求:对公园内的珍稀植物、特色植物群落、混生林地,野生动物栖息地等具有科学价值的地点以及山泉、溪流、瀑布和湿地等具有景观价值的地点应划定专门的保护范围;对古树名木应统计编号、特别标注,其保护范围划定应参照《公园设计规范》(CJJ 48—92)的要求划定;在野生动物栖息地范围内的机动车道,应当在相交地段修建生物廊道,生物廊道宜采用涵洞方式。

(二)水土保持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要求:在公园总体布局时,应考虑地质灾害的影响;在游览线路布局时,应尽量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地段,确保游人安全。

第二十二条【植被改造】公园植被修复与改造工程包括原生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的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及病虫害严重区域,残次林,成过熟人工林及其他适宜造林地区。

森林植被改造原则:应主要采用乡土树种,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进行修复;对建设中破坏的植被应合理补偿,恢复碳汇能力;利用植物的干、花、叶、果等形态和色彩,突出公园植物特色,强化不同季相变化的景观类型;倡导多层次、多种类混交种植结构。

第二十三条【配套设施】公园配套设施设置应遵循简洁实用、节能环保的原则。

(一)场地公园应在游览区范围内设置2个以上出入口,方便游人到达;公园出入口应结合用地条件控制用地规模,合理布局,宜集中布置厕所、垃圾桶等配套服务设施;游览路径上的休憩活动场地宜为草坪和自然地面,宜布置亭廊、园椅、垃圾桶等设施;场地面积宜为100~200平方米。

(二)管理用房公园管理用房包括管理处、管理站和防火物资仓库等。

管理处宜设置在公园主要入口处,使用功能包括公园日常管理、游客服务、护林治安、应急救援、森林防火等,其建筑面积宜为600~800平方米,建设用地面积不超过400平方米;管理站可与治安岗亭等合并设置,其建筑面积宜为120~150平方米,管理站可根据管理需要分散设置,每500~600公顷森林用地可设一个管理站;防火物资仓库可结合管理处或管理站合理设置,其建筑面积宜为30~50平方米。

(三)服务设施服务设施包括游客服务用房、游憩设施、卫生及环卫设施、救援设施、标识标牌等。

游客服务用房:主要使用功能包括游客接待、科普教育、纪念品零售等,其建筑面积宜为200~300平方米;交通便利、用地面积500公顷以上、年接待游客量30万人次以上,可独立设置科普教育用房,其建筑面积不宜超过200 m2。

休憩设施:每处休憩亭廊建筑面积一般不超过30m2,宜结合休憩活动场地布置,数量宜控制在日游客容量的0.5%以内;园椅的数量宜控制在游客容量的5%~10%左右,每处的间距不宜大于800米。

卫生及环卫设施:公园主入口处宜设置水冲式厕所,并考虑残障人士、母婴等特殊人群的需求;公园内宜设置环保型流动厕所。

厕所蹲位数量按照日游客容量的2%确定,男女蹲位比例宜为1:3,蹲位面积按4~6平方米/个,服务半径宜为500~1000米;垃圾桶的服务半径宜为500~1000米;垃圾转运站应设在交通便利处。

应急救援设施:沿主要游览路径可设置应急救援公用电话,保证通信信号全覆盖,同时应设置标距柱,方便应急求救和实施救援。

标识标牌:公园边界、出入口、道路交叉口、路径端点和危险地段,应设置明显的标识标牌。

第二十四条【游憩活动】结合公园自然环境条件和主要游览路径,开展相关公共活动,包括远足、登山、骑车、观赏、科普等。

第二十五条【交通设施】公园交通设施包括停车场、车行道、游览路径等内容,应减少对自然山体、水体、植被的破坏,确保车行和人行安全,并不得干扰野生动物的栖息和繁衍活动。

(一)停车场停车场规模最大可按照公园日游客容量的10%计算停车位,宜靠近公园入口设置。

单个停车场车位数不宜高于30个,应与地形有机结合,合理安排。

(二)车行路车行路设置应充分利用原有路基,原则上不新增或少新增车行路。

新增车行路应符合下表要求:表3(三)游览路径结合游览功能要求,游览路径分为两类,一类为登山道,宽度宜为1.5米,坡度大于30o的路径应设置护栏。

一类为游步道,宽度不超过2米,坡度不应大于12%;公园入口附近可结合用地条件设置无障碍通道,无障碍通道应按照《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建设。

各类路径上基本服务设施配置标准结合路径功能和游憩活动需要设置,具体配置种类及数量可参考下表:表4第二十六条【基础设施】公园内水、电、通信等设施应符合城市规划设置要求。

给水工程应以城市管网供水为主,公园地表水可兼作消防用水的补充。

排水工程应采取雨污分流的方式,污水排入城市管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