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价值观比较
在建筑上
力取天下
高大、雄伟、 外展
中国文化
群体本位 性格内向 偏重道义 贵中庸和谐
协和万邦 小巧、玲珑、
精致
(2)从日常生活看
生活方式 西方:注重自我价值实现,人格独立。 中国:群居意识强,注重集体力量。
人际交往 西方:个性张扬 中国:谦虚含蓄
处理问题
西方:“不撞南墙不回头”。 中国:“不可直中取,只可曲中求”。
中国有五千文明史,传统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尽管各类思 想此消彼长,但“伦理-政治”的基本型范未变。
(1)历史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在“轴心时代”定型的,即春秋战国时代。其具体历程是:
春秋战国(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秦(重法家)——两汉(初 重黄老之学,武帝后“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儒、释、道并存) ——宋明(理学一统)——明末清初(西学传入、实学思潮)
传播。
文化交流是指由文化传播所引起的文化接触、文化冲突、文化采借、文化 移植、文化整合的过程。
文化融合是一种文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元素,并使之与主体文化协调起来,最终成 为主体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规律是: 文化冲突——文化适应——文化转型——文化融合
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方式和结果
方式: 野蛮式 文明式 无为式
“文化必将成为经济进步的新形象,文化与经济的紧密结合,首先表现为文化对产 业的渗透,产品的文化内容的价值比重迅速增大。”
主导思想的变化:
先秦儒学 汉唐经学 宋明理学 明清实学
(2)基本精神及其展开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总纲。
基本精神的展开:
群体本位的整体精神:要求考虑问题从整体出发,局部服从整体。 自强不息的生命意识:要求不断提高生存能力,修德进业,刚健有为。 和而不同的共生思想:强调“和为贵”,在多样性的统一中达到平衡。
崇善 情感、伦理型
在思维方式上
分析---实证型 重求异
整体思维 重求同
比较项 在认知上
西方文化
重实验、重事实 重逻辑
重科学发现
中国文化
重感悟、重直觉 重经验
重伦理精神
在价值观上
重自然、重个人 重利益
重社会、重集体 重道德
比较项 在民族性格上
西方文化
个体本位 性格外向 偏重功利 好走极端
其他方面: 在民族关系上
(3)主要特征
天人合一,以人为本 执两用中,以和为贵 德能统观,以德为重 诸家兼容,以儒为主 多神并敬,无神为常
3、中西文化的特质比较
从学理层面看 从日常生活看 从国外研究看
(1)从学理层面看 比较项
西方文化
在总体上
向外探求 客观世界 真——善、美
爱智 理性、科学型
中国文化
向内探求 心性问题 善——真、美
中西文化价值观比较
中西文化的差异、交融及其启示
一、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 特质比较
二、近代以来中西文化的交流 与融合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选择 及启示
一、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特质比较
1、西方文化的源流及其现代品质
世界四大文化体系:
中国文化 印度文化 阿拉伯文化 西方文化
东方文化
(1)历史过程
(1)历程
启蒙时期:科技文化——政治文化——精神文化 探索时期:问题与主义之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苏联文化影响 曲折时期:封闭与半封闭——几乎中断与悬搁 开放时期:复苏与传播——冲突与重构
——借鉴与创新
(2)内容
马克思主义影响最大 科学文化被普遍接受 人文文化有选择接纳
(3)特点
犹太教——基督教
天主教 东正教
新教
古希腊的哲学精神、古罗马的法律精神、希伯莱的宗教精神,这三种精神在基督 教文化得以合流,而形成西方文化的主流。
(3)现代品质 世俗化倾向:表现为对世俗生活、对物质欲望的追求和满足。 个体化倾向:强调个体本位,张扬个性。 理性化倾向:注意探索规律,发扬理性精神。ຫໍສະໝຸດ 2、中国文化的发展及其基本精神
结果: 取代型
复合型
自主型
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线索
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 17世纪“好奇”——18 世纪“赞美”——19世纪“不屑”
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 17世纪“礼遇”——18 世纪“淡漠”——19世纪“震惊”
2、西学东渐
近代西方社会的人文、科技、政法、宗教、哲学、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统 称西学。
西方文化起源于“轴心时代”(公元前800——前200年),其具体历程是:
古希腊(重理智).——古罗马.(重理智与信仰)——中世纪(重神学)——文艺 复兴.(人文主义)——科技革命(科学文化)——启蒙运动(理性主义)——现代文 明(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
(2)文化源流
西方文化有三大精神源流或胚胎: 古希腊的哲学精神:理性精神 古罗马的法律精神:法治思想 希伯莱的宗教精神:信仰意识
中国:纪录
想象中的对方
清朝装束,喝茶水,吃米饭。 “卓别林”,喝啤酒,吃火腿。
(3)从国外研究看 马克斯·韦伯的比较
儒
教
入世
原善
和谐
日神
巫术
政治
道德
审美
旧识
清
教
超世
原罪
紧张
酒神
上帝
商务
职业
工具
新知
二、近代以来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1、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 文化传播是文化世代之间的传授或地域之间的移动,包括纵向传播和横向
经济全球化所决定 全球性问题的提出 互联网提供手段
“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 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 仿效拜占庭帝国。”
——罗素
(2)文化与经济一体化趋势
经济发展借助文化力的推动 文化向产业发展和渗透
人际关系
西方:“交相利”。 中国:“多个朋友多条路”。
领导
西方:“能者、贤者” 中国:“父母官”
意见
西方:直言、快行。 中国:谨言、慎行。
排队
西方:讲究、有序。 中国:不讲究、较无序。
时间观念 西方:时间观念强 中国:相对较弱
三餐 西方:喜欢吃冷餐 中国:喜欢吃热餐
旅游 西方:看
从学科上看 从国别上看 从成份上看 从效果上看
3、中学西传
文明西传:如道德文化、科举文化、文学艺术等。 思想西进:如儒家思想、道教哲学、中国禅宗等。 方法论西渐:如整体思维、古代兵法、阴阳思想等。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 文化选择及启示
文化选择是指文化交流中采借不同文化因子的过程。
1、当代文化交流和发展的新趋势 (1)文化传播全球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