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学边缘知识点总结】
1、自然界中次声波的产生源有: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等
2、共鸣: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
例如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靠近,其中一个振动发声时,另一个也会发声。
两个玻璃杯也可以共鸣。
3、固体传声比气体传声效果好;某某物比某某物传声效果好。
4、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而且听到的声音是立体的。
【平均速度的计算】
<一级>
A1 已知总时间为800s,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3m/s,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5m/s,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A2 已知总路程为3km,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3m/s,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5m/s,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二级>
B1 已知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3m/s,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5m/s,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B2 已知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3m/s,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5m/s,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三级>
C1 已知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v1,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v2,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C2 已知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1,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2,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四级>
D1 已知前2/5的时间里物体的平均速度为v1,剩余时间下物体的平均速度为v2,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D2 已知前2/5的路程里物体的平均速度为v1,剩余路程中物体的平均速度为v2,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平面镜成像实验考点总结】
1、使用透明玻璃的目的:便于观察和确定A的像的位置。
2、使用等大蜡烛B的目的: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3、使用刻度尺的目的:便于测量并比较像距与物距的大小关系。
4、出现两个像的原因:玻璃板太厚,前后两个面各成一个像。
4-1、蜡烛B应该与离玻璃板近的像重合。
5、对着玻璃板可以看到A在玻璃板后成的像是光的反射,又看到玻璃板后的蜡烛B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6、为确定玻璃板是否垂直于纸面,可以使用直角三角板或重锤仪检查。
7、为确定像的位置,应在玻璃板前从多个方向观察蜡烛B,直到它与A的像完全重合。
8、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使B与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是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9、要想多做几次实验,应保持玻璃板的位置不变,移动蜡烛A的位置,再做几次。
10、此实验应该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
11、保持物体不动,透明玻璃竖直向上移动,则像不动;
保持透明玻璃不动,物体竖直向上移动,则像竖直向上移动。
【凸透镜成像规律总结】
1.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
2.一倍焦点分虚实,两倍焦点分大小
3.成实像时:1/f=1/u+1/v成虚像时:1/f=1/u-1/v
4.速度大小比较,当u>2f时:物的速度>像的速度
当f<u<2f时:物的速度<像的速度
5.用不透光的板,遮住凸透镜的一半(无论上下左右),则成的像:仍完整但变暗
6.凸透镜不动,物体竖直向上移动,则像向下移动;
物体不动,凸透镜竖直向上移动,则像向上移动
7.凸透镜不动,从同一方向看去,若物体顺时针转动,则像也是顺时针转动
物体不动,从同一方向看去,若凸透镜顺时针转动,则像不转动
8.u+v≤4f,当且仅当u=v时,等号成立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1、调平。
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归零,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
2、测量。
左物右码,先用镊子加减大砝码,再用镊子加减小砝码,最后调游码,使天平再次平衡。
3、读数。
M左=M右+M游
【使用托盘天平的注意事项】
1.不能超过天平的量程
2.不能用手拿砝码,必须用镊子
3.不能将天平放在潮湿性和腐蚀性的环境中
4.注意左物右码
5.在测量过程中不能动平衡螺母
【密度计算之空心体混合体问题】
解决空心体问题的基本思路:总的体积=空心的体积+实心的体积
解决混合体问题的基本方法:ρ混=m总/V总
【力与运动成对易错点】
①物体运动,一定受到力。
×
物体受到力,一定运动。
×
①物体的速度很大,受到的力一定很大。
×
物体受到的力很大,速度一定很大。
×
①物体静止,一定不受力。
×
物体不受力,一定静止。
×
①物体速度增大,受到的力一定增大。
×
物体受到的力增大,速度一定增大。
×
①物体受到力,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
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到力。
√
【力学核心】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受力分析(整体法或隔离法)
F合=0(状态)
【摩擦力方向判断】
1、确定研究对象A。
2、确定研究对象A所受摩擦力的施力物体B。
3、A相对于B向哪个方向运动,则摩擦力方向与此方向相反。
【叠放物体的压强问题】
思路一:得到ρ比、S比和h比(对于正方体,得到ρ比和a比)
思路二:得到G比和S比(优先用此思路)
【固液混合体压强计算的一般思路】
对于固体对桌面等,先求压力:F=G总;再求压强:P=F/S=G总/S
对于液体对容器底,先求压强:P=ρgh;再求压力:F=PS=ρghS
【浮力的一些推导结论】
1、两大推导式:漂浮时ρ物/ρ液=V排/V物;浸没时ρ物/ρ液=G/F浮
2、将一物体自由投入某液体中静止时,G≥F浮
3、对于漂浮(至多悬浮)的物体,有①G=①F浮
4、同一物体浸没在两种不同液体中,有F浮1/F浮2=ρ1/ρ2
5、难题技巧类:将题目中的力与重力和浮力结合,然后用把重力和浮力用ρgV展开,灵活对式子处理。
【压力变化量的基础模型】
情况(标准柱体容器)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变化量容器对桌面的压力变化量将物体自由投入后静止F浮G物
用细线掉着浸没在液体中F浮F浮针压浸没在液体中F浮F浮
【液面变化基础模型】
如图,若ρ甲>ρ液,ρ乙=ρ液,ρ丙<ρ液,则
①只将小球甲从盒中取出放入液体中后,容器中液面高度降低;
①只将小球乙从盒中取出放入液体中后,容器中液面高度不变;
①只将小球丙从盒中取出放入液体中后,容器中液面高度不变;
【液面变化提高模型】
某柱形物块漂浮柱形容器的水面上,在其上表面施加一向下的压力(或者放一
其他物体),使其下降一定高度(最多至刚好全部浸没),设物块下降高度为
①h,液面相对于容器上升高度为h1,液面相对于物块上升高度为h2,容器的
底面积为S1,物块的底面积为S2,则有:
h1=①h*S2/(S1-S2),h2=①h*S1/(S1-S2),①V排=①h*S1S2/(S1-S2)
【电路分析三部曲】
1、分析串并联
2、分析各个开关的作用
3、分析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作用
【电路图转化为实物图的要点】
1、电路分析三部曲
2、先连一条主路(一般是最外一圈电路),再连其他部分
3、导线不能交叉
4、电流表和电压表的量程和正负接线柱接对
5、滑动变阻器接对
6、电源两端不能接多根导线
【判断给定的电路有什么问题】
1、有短路;
2、滑动变阻器接线柱接错;
3、电流表和电压表——接线柱接反了/量程接错了/串并联接错了/要求测的电流电压不对
【评价类实验常见问题】
1、没有控制变量
2、没有多次测量
3、多次测量没有改变自变量
4、实验特殊,不具有普遍性
5、实验结论与实验目的不对应(考试时一般答第1和3点)。